【关键词】十九大 新媒介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中小学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孩子成长确立思想根基,使孩子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通过“新媒介”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新媒介(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后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介的崛起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便捷,灵活运用新媒介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转变观念和更新优化教育方式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
一、从“传统”传播向“新媒介”传播转型是新时代德育的需要
中小学德育的途径很多,如果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传授,肯定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借助新的观念、新的媒介、新的手段。教育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只有转变才有出路。
1.从“满堂灌”传播理念到“平等对话”传播理念转变
学校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场所。对中小学生而言,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创新需要从传统的教师自说自话式的独白型传播向现代的师生交流互动式的对话型传播转变,实现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的平等对话,从而提升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乃至社会的传播效果。
“平等对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核心理念,是面对新时代学校传播环境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新媒介高度发展,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电子书包、自媒体、智慧校园、智能化教学等随处可见,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多样化、便捷化、快速化。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往往多于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过去的单向传播关系,而是日益平等的双向沟通关系。另一方面,贯彻“平等对话”理念也是基于提升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对话方式,有助于师生在双向沟通的过程中,消除对立情绪,拉近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从根本上提升传播效果,防止因“硬塞”、“满堂灌”而反感抵触。只有通过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之间的主动积极对话,让各种意见、观点、信息充分平等地交流、碰撞、融合、吸收,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形成思想高地。
2.从“简单说教式”传播模式到“深度体验式”传播模式转变
新时代,核心价值观除传播理念转变外,传播模式也要发生转变。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传授,更多的是从新媒介中获取信息、消化信息和产生感受。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理念创新需要用“深度体验”模式来优化“简单说教”模式,即从以信息重复发布、强制记忆、简单诠释等“我说你听”为主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体验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内在魅力。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各类“深度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充满乐趣、身心放松,引导学生抱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情感深处与核心价值观建立起紧密的心理连接。
新媒介盛行的时代,核心价值观传播“深度体验”模式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学校应该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各种理念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产生情感共振。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强调指出的,“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核心价值观传播活动中最常见的参与实践是各类志愿者行动和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在帮助别人、服务社会、主动劳作的活动中,能够深入体验到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深刻联系,体验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同时也体验到因自我价值实现而产生的积极情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深度体验”模式从根本上是要将传播活动真正嵌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信息、筛选信息并得出结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真正嵌入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导与引领作用;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个人、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和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提升,才能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进而实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从“显性”传播途径到“隐性”传播途径转变
所谓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隐性”传播,就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文化性符号策略性地融入各类传播载体中,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看不见的宣传”、“听不到的歌声”。
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隐性”传播途径首先要注重校园环境的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的思维、语言、习惯、修养以及行为方式,要善于通过外部环境中潜在的教育性因素对被教育者的思想和个性发挥刺激作用。实现核心价值观的“隐性”传播,需要着力优化学校传播环境及学校周边生活学习环境。
核心价值观“隐性”传播的核心是文化濡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家庭是人类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介作用,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各种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新闻、文学等艺术作品中,使听众、观众、读者在接受传播内容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到有关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继而达到满意的传播效果。学校要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集体“仪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开展开笔礼、入队礼、毕业典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仪式作为一种古老的、重复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实践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储器和记忆的识别物。学校组织各种重大“仪式”活动,能够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接收和解读从指令式的、被动的接受,转化为积极的、能动的接受,符合接受美学的文化要求,有助于提高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能。
二、新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介传播要有的放矢。首先需要了解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态和内在需求,做到传播目的明确、过程可控、真实有效。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平等对话了解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难点和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和敏感点;同时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实时分析,研究传播客体对传播活动的反馈,实现对学生思潮变化的精准研判,避免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片面性、强加性和盲目性。其次,要使用贴近学生的话语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要注重语言的亲和力、对话的平等性、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解读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诠释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要素。最后,在传播渠道上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力量,让手机广播、博客、播客、数字电视等发挥最大效能。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媒体双向即时互动的特点,为核心价值观传播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孩子“上网即学习”。
1.发挥博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撰写思政博客。博客依赖互联网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从传播学角度对博客的研究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博客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组织番禺区内思政教师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撰写理论文章、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深挖番禺本土素材,找准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与宣传教育的契合点,使其成为舆论引导、凝聚共识的重要武器。博客可以浓墨重彩地报道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家长以及一些励志的社会创业者、身怀济世精神的青年企业家、具有公共道德精神的普通老百姓、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优秀军人等,生动地呈现其勤劳勇敢、正义凛然、果敢忍辱、无私奉献、向上向善的优良品格。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故事,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解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番禺区内的人物故事为载体,可以让学生消除与典型人物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达到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共振和内心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利用移动电视的广覆盖率,提升主流价值观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共场所,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学校可以在走廊、饭堂、视听室等安装移动电视,滚动播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受教育。
学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是普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肯定,而借助传统的电视媒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传统的电视和广播媒体覆盖率最为广泛,这项优势使其成为社会重要新闻消息播报、传递的主要平台和媒介。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覆盖率广这一优势,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不断提高学生在“认知”这一层面的能力。
3.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强大的话语体系,引领和内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播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媒介,可以利用其在意识形态宣传中较强的话语权,形成自己独特的、强有力的媒体地位和宣传优势。电视媒体通过文化上的逻辑能力和技术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文化品性,并因此成为普及文化知识和进行社会教育的主流渠道。 校园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和收听观众的广泛性使电视媒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传媒,兼具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和社会大众的教育作用。学校核心价值观传播大可通过校园电视媒体的宣传和教育,即通过各类电视节目的播放,使学生在无形中获得引导。此外,通过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可以获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的意见和想法,还可以通过唤醒孩子内心的善意,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也要甄别正邪,坚决禁止播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价值观念,避免出现对错误观念的宣传播报,坚定维护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前进。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核心价值观小电影,采取班级公映或全校公映方式让学生欣赏、讨论,增强教育效果。
三、中小学新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善用“七融入”策略
在信息网络时代,成就了新型的宣传媒介,即互联网媒体。跟传统媒介相比,它在信息的披露、传递和接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然离不开互联网媒体,它即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流平台之一。
1.积极融入党的教育实践活动
新媒介具有指引、监督、宣传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作用。党员教师的活动可以进行信息化录制,资源共享。学校在每次活动要求上加以体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做好表率,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达到上行下效的强大示范效应。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身正令才行。要求党员教师亮身份,将党徽时刻系在胸前,牢记使命、做好榜样,在各项工作中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起良好的示范作用。广大党员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冲锋在前,攻坚克难,不辱使命。
2.积极融入学校安全教学活动
安全教学是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这个基础的坚强保障。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离不开师生的价值取向,只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整个学校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教职工的价值实践,才能达成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围绕核心价值观把党支部和总务处作为组织发力点,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新媒介使用、说课评课等岗位实践和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将金点子、好建议和遇到的难题转化为教育成果,鼓励学生的“小发明、小点子、小创造”,引导科技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辩论活动、读书活动等,让师生从身边工作学习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3.积极融入道德实践活动
推行“播客传道德”活动。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学校要最大限度使用现有媒体设备,让教师成为新时代“道德播客”,引领学生掌握道德、谨守道德、传播道德。时下流行的美拍、快手、抖音等都可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学校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实践过程中,要间接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孝德、诚德、爱德、仁德为切入点,发动师生推选、评议“最美教师”、“最美学生”,评选“正心少年”、“卓雅少年”等;深化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校内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师生道德素质,构建道德高地。
4.积极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番禺区推行“岭南文化进校园”表面看是两种概念,但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规范人的行为准则,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在提炼和培育“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学校岭南文化的过程中,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快速促进师生的价值认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帮助师生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例如广东仲元中学的“君子文化”、番禺区象贤中学的“贤文化”、番禺区南村镇侨联中学的“粤侨文化”、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的“正心教育”、番禺区南雅学校的“卓雅教育”等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并且通过新媒介广泛宣传,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产生认同感。
5.积极融入社会责任担当教育
“上品教化”是番禺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番禺区教育局提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品牌更亮,环境更雅”的“上品教化升级版”要求,“文化德育”也如火如荼进行中,各中小学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要着力培养番禺学子“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各中小学校大力弘扬担当意识和革命精神,其中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小学的“红色文化”给我们提供了担当教育的优秀借鉴。该校重新改造了校园环境,以“红色文化”为主基调,打造红色环境、构建红色德育和红色教学,宣扬了革命前辈救国救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6.积极融入志愿服务活动
让志愿服务常规化、序列化、制度化。国家制定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标体系中强调了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番禺区在中小学校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的同时,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乐于助人、奉献爱心、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悉心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理念,把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进家庭、做向社会,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常规化、序列化、制度化,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番禺教育”微信公众号、各校微信平台、网站等新媒介不断推送,吸引社会关注,形成社会共识。
7.积极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让数字交互电视与创文活动产生化学反应。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学校可以利用数字交互电视技术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课,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发动家庭制作核心价值观小视频,一定范围内播放、共享、研讨,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非常必要而且有效。要先从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上要求,从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家庭等日常细节行为的养成抓起,引导孩子们知荣辱、讲文明,守礼仪、做表率,遵孝道、重诚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其次要在日常教育中积极践行,扎实推进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在创建中引导中小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在学生中开展全员专题阅读活动,加强对优秀国学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不断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明程度;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使文明创建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我们只有秉持精准的新媒介传播理念,不断深入研究传播规律和传播技术手段发展的趋势,科学、规范地把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全流程,才能在新时代掌握传播主动权、话语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阳光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润泽苍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06.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0.
[3]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周凤林.学校德育顶层设计18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6] 张万祥编著.今天怎样做德育——点评88个情景故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7] 檀传宝等著.大夏书系.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冯苗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核心价值观论文; 媒介论文; 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电视论文; 番禺论文; 文化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