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要点体会。方法:以抽签的方式将92例高热惊厥患病儿童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人。其中,干预组采用急诊护理方式进行救治,而对照组则采用常会护理方法进行救治,随后,对比两组数据的护理效果。结果:分别采用急诊护理和常规护理后,干预组患儿所呈现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4.22%,对照组患儿满意度达到84.15%,较之干预组偏低。组间通过对比,以P<0.05差异,得出对比结果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急诊护理小儿高热惊厥,能够有效改善患儿预后,此种急诊护理方法所体现出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护理体会;高热惊厥;急诊护理;
现阶段,高热惊厥病症,是现今儿科内较为普遍且多发的儿童疾病类型之一,其常见发病年龄较为集中,一般在幼儿出生6个月后,至3周岁前。通常在幼儿上呼吸道出现感染的初期,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并伴随较为明显的肌肉强直及痉挛等惊厥病状,同时,经体温测量结果显示,患儿体温均在38.5℃以上。并且,大部分患儿在出现高热惊厥病症时,会同时出现脸色变紫、咬牙明显、以及丧失明显意识的情况,且此种情况通常会有数分钟的持续过程。若小儿出现高热惊厥表现,则极易因数分钟的持续和反复的发作,使小儿造成脑内损伤,严重时更会引发智力障碍或癫痫病症的出现。文中采用急救护理的方式,救治及护理高热惊厥患儿,并做出明确观察,总结和归纳出此种方法在医学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功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9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进行选取,并依照抽签方式将高热惊厥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为46名患儿。干预组内患儿为: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区间在8个月——4岁,平均年龄区间为(2.4±0.3)岁,观察组内患儿为: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区间在7个月——4.5岁,平均年龄区间为(2.6±0.5)岁。在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患儿无论从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的特性较强。
1.2方法
对其中干预组的患儿采用急诊护理方法,而对观察组患儿则采用常规化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为:
1.2.1惊厥护理
对患儿所存在的惊厥病状进行前期控制,并对患儿静脉注射地西泮,且相关护理人员要在静脉注射的同时,对患儿所表现出的症状进行细致的观察,若惊厥症状消失,则可停止地西泮的注射,以此来防止由药物过量而引起的患儿呼吸功能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患儿有呼吸障碍时,便应选择水合氯醛+生理盐水,对患儿进行治疗。若此种治疗方式无明显效果,或对症状无缓解时,则应采用静脉注射苯妥英钠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治疗[1]。
1.2.2呼吸道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呼吸道护理过程中,若患儿存在惊厥症状,在平卧患儿的同时,将其头部偏于一侧,随后,为防止因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应及时清除掉留存在口腔中的分泌物。(针对出牙的患儿,则要采用牙垫辅助,避免患儿咬伤舌部)[2]。若存在舌后坠,则应第一时间拉出舌部;而若患儿症状明显且严重,则要及时创建人工气道,并通过给养面罩确保患儿呼吸通畅。此外,整体治疗过程中,还应仔细观察患儿面部情况,并依据血样分析患儿病症。
1.2.3静脉通道的创建
急救护理高热惊厥患儿时,应不仅要选取好较为适合的静脉血管,更要采用套管针进行静脉通道的创建,并依照医嘱注入治疗药物。同时,护理过程中要对患儿穿刺部位做好细致的观察,且应避免因患儿哭闹、扭动身体而导致的枕头脱落。
1.2.4降温护理
在患儿高热惊厥状态下,应采取及时的降温措施。如在患儿头部前额位置,或大血管位置处,应用冰袋及冷毛巾进行物理降温,并同时对患儿应用药物(布洛芬等)进行退烧,使患儿高热现象得以减退或消除。
1.2.5临床护理
患儿高热惊厥症状下,极易出现意识方面的障碍现象,这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观察工作的同时,加强临床监护。如抬起病床护栏,防止患儿因意识障碍而坠落床下。在对患儿生命体征监测过程中,脉搏、意识、以及面色等,是监测的重点内容,护理人员应对随时出现的变化做好病历记录[3]。此外,若患儿应用治疗药物,则要细致观察患儿的呼吸与血压,避免因药物所生成的不良反应而影响到患儿的进一步救治。
1.3观察指标
细致观察患儿的平均发作时间后,需填写百分制的护理调查表,其中的分数与护理满意度相对应。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将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患儿及护理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组间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患儿通过急诊护理后,达到非常满意的护理例数为38例,满意例数为4例,不满意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91.30%,且平均停止发作时间为35.2s。对照组患儿通过常规护理后,达到非常满意的护理例数为29例,满意例数为7例,不满意例数为10例,满意度为78.26%,且平均停止发作时间为59.3s。组间对比后,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患儿出现38.5℃以上的高热情况下,较易出现惊厥症状,这在临床医学中被称之为高热惊厥。虽然现阶段的医学水平较之以往有着大幅度提升,但对高热惊厥的具体发病机制仍缺乏明确的认知,部分医学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认为此种症状的出现,与婴幼儿大脑发育缺乏健全性有很大关联。对此,护理人员应采用急救护理的方式对患儿进行护理救治,并与抢救护理措施相对应。同时,还应在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监测,其中涉及到的监测项目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并通过药物及物力降温的方式对患儿进行体温的降低。通过上述的对比观察,明显发现干预组的急救护理在满意度上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平均惊厥时间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组间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房玉辉,付言美.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03:299-300.
[2]田晓芳.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体会[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2:117-118.
[3]曹丽娟.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要点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2879-2880.
论文作者:蒋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3
标签:患儿论文; 高热论文; 急诊论文; 例数论文; 小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症状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