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尚”_文化论文

论“时尚”_文化论文

论“风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和内容。那么,什么叫风尚?风尚有什么力量和作用?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所有这些,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亟须回答的问题。

风尚,也叫风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古人原指风土气候影响下人们所形成的习俗,它大致上是与风俗、风习近似的一种文化状态。而关于风俗,前人曾经说过,它是“社会上众人行为一致的趋向”,“是世代相传做事或行动的社会习惯”。(孙本文《社会心理学》第331-33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如果说风尚风气与风俗、风习有什么区别,那么显然应当是广狭之别:即后者范围更广,包括宗教、审美、生活习惯等,而前者则更多是指社会道德风气,而风尚的外延似乎更为狭窄,是指有一定影响的道德风气。总之,风尚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定的价值观,这是风尚的本质和灵魂;二是传播流行,及社会上的响应、拥护和支持,这是风尚的凭借和依托;三是在一部分人之中传承、传袭下来,形成精神氛围和道德习惯,这是风尚的力量和体现。孟子提到的“故家遗俗,流风善政”,(《孟子·公孙丑上》)大约就是指风尚而言的。

关于风尚的起源和本质,过去人们对它有种种误解:一是认为它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如《汉书·地理志下》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二是认为它是个别人物偶然提倡的,如《正韵》所说,“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的确,人类最早的风尚风气也许与生存的自然生活条件有关,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别历史人物也起了巨大作用,但从根本意义上说,它的形成和发展乃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我们知道,风尚风气出现在人类的道德产生之前,它是道德产生的土壤。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野蛮人和半开化人已经有了风尚和风气,例如在原始平等和正义观念的支配下,出现的敬老尊长、团结互助等风尚。特别是敬老尊长,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这不单是在平原和海滨,也不仅是在亚洲、欧洲,它与各地的风土没有多少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年人是氏族团结的纽带,是经验的积聚者和智慧的体现者,无论对于生产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句话,尊重老人是当时社会存在的需要。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由于私有制和等级制度的盛行,以强凌弱,以富傲贫,弱肉强食成为社会风尚,“败者成寇胜则王”,重男轻女,“弄璋弄瓦”,“生男则相贺,生女则杀之”也成为风尚。这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私有制的产物。

从行政官吏和知识分子来说,中国从古到今也经历了许多风尚风气的转变。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粗粗地描述了这个过程。他认为,中国古代风俗一直到春秋时期还尊礼重信、宗周王、严祭祀、论宗姓氏族等,维持了好的风气。到了战国时代一切都变了,“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于是出现了天下大乱的局面。两汉时期,特别是东汉的刘秀,“尊崇节义,敦励名实”,风气一变,出现了好的形势。但是到了魏晋时期,特别是正始时期,风俗又再变坏,当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直到五代的动乱。宋代开初还好,以后又变坏了。在他看来,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风俗的历史。

曾国藩也是用唯心史观观察历史,夸大了个人的力量对于风尚风气的作用。他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他无法回答为什么这“一二人”,而不是另外的“一二人”,竟然有如此大的本领,能够改变风尚,支配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风尚风气的确出现过激烈的变化,顾炎武、曾国藩等对此所作的描述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同意他们对于风尚风气产生及其变化原因的解释,因为即使从他们的描述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风尚和风气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既不是出于自然风土——几千年来中国的自然条件没有产生那么大变化,也不是由于个别人的好恶——历史上千百万人的意愿交叉纵横,谁也无法操纵风尚风气。事实证明,每个时代的风尚和风气,不过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是风尚风气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风尚风气。一切风尚和风气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转变,以及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即唯一正确的观点。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风尚风气的重要,用“风”这个字来形容表示它,非常形象生动。我们知道,所谓“风”不过是空气流动,来去无迹,难以捉摸,但却又是无比真实的客观存在,有时甚至威力无穷。正如宋玉所形容的那样,“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风赋》)古人一向重视风尚风气的培养。《涛序》中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宋代苏轼在熙宁初年上书“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转引顾炎武《日知录》卷13)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甚至吟出“倘筑太平基,请自厚俗始”(《岁暮感怀诗》)的诗句,认为风尚风气是社会治乱的根基,要想天下太平,必须从端正和培养风尚风气开始。这些意见虽然不无夸张之嫌,但是就肯定风尚风气的重要性来说,仍然包含了部分真理。

为什么风尚和风气如此重要,特别是优良的道德风尚风气能够旷日持久、力量巨大、影响深远?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它反映了时代的趋势和人们的愿望。但进一步说,也是由于风尚风气在人们认识和实践中的地位,由于它在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生活中的地位所致。以往,人们仅仅看到风气、风俗是由“风”和“俗”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主动的发起者、影响者;后者则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是受影响后形成的固定的精神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所谓风尚风气,不只是观念意识通向了行为,通向了实践,而且也不只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道德,它已经从个人走向了社会,成了一种社会文化氛围,成了社会某个范围里人群的道德习惯。风尚风气的力量,正在于它沟通和整合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沟通了个人道德到社会道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可以激发它们的活力,最充分地发挥文化和道德的作用。

风尚风气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铸造个人品德的大熔炉,是培养社会道德的大学校。

首先,风尚风气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明确的导向和标准。每个生活在某种风尚风气氛围中的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和提示,它会最及时地告诉我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们应当怎么做。别说是有一定思想道德觉悟的人,就是缺乏道德觉悟的人,由于存在“从众心理”,也会受其引导,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每当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刻,风尚风气都会变成人们的思维定势,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他们下决心,不必经过太多和太激烈的思想斗争,正如孟子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万幸下》)

其次,风尚风气会成为强大的道德氛围和道德舆论,从而与人们的道德成长、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在好的风尚风气下,人会随时随地受到他人和社会上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感召、激励,为个人高尚的思想行为增添信心,增强力量。一切高尚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好的道德风尚风气,是人们追求道德,追求善良的力量源泉。同时,好的道德风尚风气还是抵制不道德的铜墙铁壁。对于那些错误的,违背道德的思想行为,风尚风气会形成强大的他律,采取非难、鄙薄、蔑视的态度,促使人们惊醒和觉悟,启发他们产生良心上的愧疚,推动其自律,使其幡然悔悟,回到道德之路上来。总之,好的风尚风气会促进并且保障社会上每个人的道德发展进步,而每个人道德的发展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社会风尚风气的好转和上升。风尚风气和个人道德就是这样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互相推动,共同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系统。

风尚风气的重要,还可以从其作用和意义上看出来。我们知道,风尚风气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化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它关系到人民的安全和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好的、健康的风尚风气是维系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需要。在我们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上,健康美好的风尚起到了巨大促进和保障作用:没有尊老敬长、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风尚风气,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成长历程,更能证明风尚风气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倡导的爱民亲民之风、艰苦奋斗之风,不但吸引和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保证了我们的党员和广大指战员的纯洁高尚,保证了我们党和军队内部的团结一致,提升了我们的战斗力,而且使我们能够团结和依靠全国人民,最终夺取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历史一再证明,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风气,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社会风尚风气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虽然不能凭空臆造,随某些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但是人们完全可以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建设,使其向健康文明的方向转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增进人类的利益福祉。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也是这个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培育文明风尚,首先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我们知道,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风尚风气;就是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不同人群中,也会有不同的风尚风气,正所谓“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曹植《泰山梁甫吟》)这些风尚风气的差异,最主要的乃是由于人们价值观上的不同。以今日的中国而论,我们正处于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并且成长着诸多的文明健康的风尚风气,但同时在一部分人中间,在某些角落里,也还流行着某些不文明健康的时尚风气。例如“有人把‘躲避崇高’当作无尚荣耀,把‘看破红尘’当作深沉和时尚,把英雄行为看做是傻子和愚蠢之举,把见义勇为看做是不可思议”。“有些人公开标榜‘他人就是地狱’的深刻,宣称这个世界上除了个人私利以外,别的都不要关心。于是,烽火年代的英雄壮举被人嘲讽,和平岁月的见义勇为得到了无数麻木‘看客’的冷目光,一切有利于他人的举动都要用金钱来衡量。”颠覆英雄成了某些人的一种时尚,是非真假,正义邪恶,精神楷模和时代偶像,遭遇损毁。“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被一些人当作时尚来追求。有鉴于此,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是非,辨善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全党、武装人民,弘扬社会正气,大力提倡并且着力培育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像龚自珍当年所说的那样,“但开风气不为师”。同时,对于错误的不文明的风尚则要敢于坚决抵制、批评斗争。在价值观问题上,不容任何疏忽动摇,否则“差以毫厘”,会“谬以千里”。

培育文明风尚,就要化风成俗,即把少数先进模范人物的思想行为化为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道德习惯。榜样的作用对于风尚风气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榜样之所以能够成为榜样,并非是主观“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当然,榜样一开始往往很弱小稚嫩,需要及时发现,需要慧眼识别。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必须善于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好风气的萌芽,尤其要善于发现凡人小事中带有倾向性的好东西,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它们,为他们大声鼓与呼,并且深入总结他们的经验做法,动员、推动社会各界向他们学习,就像当年列宁对于“星期六义务劳动”那样。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我们的文明风尚建设,必须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基础上进行。

培育文明风尚,最难、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一是要坚持把它贯彻到一切有关的领域里去,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发挥各个团体、集体的作用,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使文明风尚占领一切阵地。二是要持久地坚持下去。风尚风气必须经过持续不断的、多次的重复才能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我们培育的是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它必须排除在时髦外衣下照搬的西方腐朽思想观念支配的风尚风气,更要拒绝在“传统”旗号下恢复几千年以来封建主义支配的风尚风气。我们一定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而培育起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这是个无比艰巨的任务,是场复杂的战斗,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长期战斗的思想准备,发挥韧性战斗的作风,一点一滴地做下去,不能由于一时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某些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我们相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只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风尚一定会逐步地树立起来。

标签:;  ;  ;  ;  ;  ;  

论“时尚”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