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探讨论文_陈娟,王信国

1.宁德市闽东医院 输血科; 2.神经外科 福建福安 355000

【摘 要】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寻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和措施。方法 对本院2014~2015年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院输注血液制品5625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9例,输血不良反应率0.52%,其中发热反应12例,占41.4%,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引起为主;过敏反应17例,占58.6%,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结论 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加强临床输血环节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发热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虽然医疗技术在不断的改进,但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临床输血还是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是了解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现将本院2014~2015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014~2015年本院各科室住院接受同种异体血输注的患者共5315例次,29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注的血液制品有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滤白单采血小板,冷沉淀。

1.2方法

输血后24h内由输血医生和护士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然后送输血科处理、保存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 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院输血5625例次中,有29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52%,均为非溶血性反应。不同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输血不良反应表现类型以发热和过敏为主,而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发热反应总的占41.4%,冰冻血浆则主要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总的占58.6%。

3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受血者在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1】。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中的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

由结果显示,本院的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类型是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主要由悬浮红细胞和冰冻血浆引起的。考虑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典型的过敏反应是由于致敏原与受血者体内预先存在的抗体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2】。主要是由短期内反复输血或妊娠,导致患者体内产生多种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主要是IgA抗体,与供血者血中的IgA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产生不良反应。另外,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接受血浆治疗过程中,由于冰冻血浆制品中可能含有异体蛋白,因此往往有较大概率出现过敏相关症状,但大多数病人在停止输血48-72小时后症状消失。还有,各种血液成分,尤其是血浆在制备及存储过程中,白细胞活化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三烯、组胺、嗜酸性趋化因子、髓细胞过氧化物 酶等,这些物质的释放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发生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主要是因为多次输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合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后,诱导机体产生抗HLA抗体,此抗体与供血者白细胞发生作用,产生凝集反应,凝集的白细胞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后,释放出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输血过程中血袋污染、操作不规范、未严格无菌操作等原因引起外源性致热源也可引起发热。另外血液的保存时间的延长使血液制品中白细胞活化产生并释放的细胞因子增多,也是引起发热的原因之一。

本组数据中,未发现有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这说明伴随着临床输血技术和医护人员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溶血性反应已经大大的减少了。

通过对本院接受输血人群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显示,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52%,低于文献【3】报道,其原因可能由于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差异,发生轻微的输血反应,就往往被医护人员和患者忽视了。还有一些24小时以后的发生的迟发性输血反应也易被忽略或遗忘。也有些临床为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多数医生在患者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掩盖了部分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多数临床医生不熟悉更进一步的的输血不良反应【4】。本院基本上不输全血,由于全血比其他血液制品含有较多的白细胞抗体、血小板、血浆蛋白抗体,因此输全血发生的不良反应概率也自然比其他成分制品高。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就少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用新的配血技术,白细胞过滤、血细胞单采等新技术,加强临床输血各环节质量控制,采血、血液制剂制作及输血过程中都应严格无菌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应该是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最有效措施【5】。认真做好患者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输血环境及部位皮肤的消毒,血液离开血库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完,确保血液“冷链”的完整性。同时,也提倡成分输血和自体回输,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提倡储存式自身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进一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建议用洗涤或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若有输血史,又不得不输的患者,对其病史进行了解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和沟通,必要时进行预防性用药。输血科人员除了加强自身的输血质量管理意识,还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在定期组织的输血管理委员会上进行反馈和建议,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同时,也应加强医院、血站、卫生行政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保证及时、正确、完整地反馈各方面信息。只报告不反馈,就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报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6】。

参考文献:

[1]席惠君,主编.临床输血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53-262

[2]褚晓凌,郭永建.国际输血协会《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监测标准》之解读[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8):812-814.

[3]陈江,代琼,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3):227-228.

[4]崔徐江,杨柳青,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3):241-243.

[5]黄慧萍.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455-1457.

[6]乐虹,严莎.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10): 5-7

论文作者:陈娟,王信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  ;  ;  ;  ;  ;  ;  ;  

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探讨论文_陈娟,王信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