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障碍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国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障碍_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潜力论文,障碍论文,我国人口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是最新的战略构想和发展框架,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跨世纪的课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和障碍,但只要实现发展观念、人口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供给方式四个转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将会大大增强。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在世界人口急剧膨胀,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遇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于197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战略构想。一经提出,便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在1987年、1992年两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年世界人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世界社会发展大会上,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共识,从而使其成为人类未来的共同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损害的发展”模式,同传统的发展概念有原则区别。它不仅着眼于当代人的利益和发展,而且谋求可预见的后代人的发展;它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人类社会全面而持续的发展。在这里发展是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变动的综合过程,是一个以促进整个人口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充分参与、利益公平分享为目标的社会进步过程。可持续发展有深广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持续而适度的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只有经济持续而稳定地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消灭贫困、充分就业、发展科学技术、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物质保证。

2、人口的健康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发展状况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为促进人类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人口发展不仅要保持适度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要有合理的结构和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结构不合理,都将对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必备条件。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特点确定合理开采规模,以延长非再生资源使用年限或提高可再生资源供给弹性;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改进资源开采方式和方法,提高资源回采率;利用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寻找新资源,增加资源的后备储量和替代资源。

4、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环境的恶化不仅导致生态的退化和产品产量、质量的下降,而且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因此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积极改进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把排污量控制在环境自净能力的范围内;开展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资源,防止生态退化,为人类创建一个优美、清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5、发展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必须靠科学技术来支撑。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经济由低效高耗向高效低耗转变,并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果科学技术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种空谈。

6、提高人口生活质量,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消灭贫困、失业和文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保证每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7、加强防御危险和灾害的能力。火山、地震、严重水旱灾害和大规模的烈性传染病等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险性因素,在短时间内便可导致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使经济社会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因此,及时而准确地捕捉危险信息,提高预防和抵御危险的能力,便成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8、保持合理的消费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决定生产发展和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如果消费水平过高必然导致环境和资源的大量损耗。生物学家艾立克曾指出: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损害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美国一个人一生对地球的损害为穷国的10—100倍,而一个美国富人则可达1000倍。如果世界各国人口都象美国那样毫无限制地消耗资源,那么人类的未来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当人口的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准后,调整和控制消费,减少资源的大量损耗将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若用这些要求对我国国情作一分析,便可看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有不利因素。其中有利的因素是:

1、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大国。1982年,世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共有150多种,而我国便有136种,其中钨、钛、铋、稀土等十多种矿产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锌、钴、锡、钼等13种矿产居第二、三位,其它除少数矿种外,我国都应有尽有,并且许多矿种居世界前列。我国水力资源有3.78亿千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动植物资源多种多样,北半球所有的植物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种子植物数量仅次于热带的巴西,居世界第二位,木本植物中95%的物种在我国都可找到。总之,我国资源十分丰富,其数量之大,种类之齐全,在世界上除美、俄等少数国家之外,其它任何国家都是无法同我们比拟的。即使它们的某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高于我们,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绝大部分资源不得不仰赖别的国家。

2、人口环境有所改善。7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人口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50年代的20‰以上已分别降到1990年的14.39‰、1995年的10.55‰,人口再生产正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人口数量控制的成功为提高人口素质创造了条件,人口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小学生的入学率已由1952年的49.2%上升到现在的98%左右;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在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解放初的11.7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加了23倍;在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人口身体素质亦有很大改善。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死亡率高达20‰多,现在基本稳定在6—7‰。由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前的30—35岁上升到1981年的70.9岁。1990年男女寿命又分别上升到67.7岁、70.9岁,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平均水平。我国人口的上述变化不仅有益于人口的健康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而导致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的科学技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从而改变了自然条件的经济意义,改变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农业方面,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把我国水稻生产推进到世界上纬度和海拔最高的地方,扩大了水稻的适生范围;粮食的平均亩产由过去的几十斤提高到数百斤甚至千斤以上。地质科学和勘探技术的进步,使我国从贫油国而一跃成为世界石油大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及时获得各种信息和环境灾变情况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将得到更大提高,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的发展将逐渐趋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4、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解放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不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且煤、钢、电、化、石油、粮食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国民生产总值在1988年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1995年又翻一番,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的这种变化不仅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发展科学技术、扩大就业领域、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证。

但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

1、人口问题。如前所述,我国人口的增长率已降到较低水平,可是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矛盾将长期困绕着我们。据统计,近年出生人数每年平均约2100万人。扣除死亡人数,每年净增人口约1400万人。如此庞大的人口增量不仅长期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给未来的劳动就业也带来很大压力。据中等方案预测,我国15—64岁的劳动力2000年将达到8.46亿,2010年9.75亿,2020年达到高峰,约为10.10亿。此后开始下降,到2050年降至9.37亿,仍高于目前的8.1亿。劳动力的这种走势表明,我国在今后几十年内劳动就业的形势将是十分严峻的。

解放后,我国人口素质虽有很大提高,但从发展看,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例如每万人平均在校大学生人数,美国为500人,而我国不到25人,比马来西亚(47人)和孟加拉(27人)还少。目前全国尚有文盲半文盲1.8亿,其中解放后出生的新生文盲占1/4。据全国残疾人口调查,仅肢体、智力、听力语言、视力、精神残疾人口便有600万人,占总人口的4.9%,如果把内脏残疾计算在内,残疾人口最多。我国的人口素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2、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很少。例如水资源,我国人均27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世界人均林地面积15.5亩,而我国仅1.8亩。世界人均耕地5.5亩,我国不到1.5亩。因此我国不仅要特别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而且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大力发展集约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往往不惜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非再生资源滥采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在同一个矿山或矿区往往是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军工企业、个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一齐上,把矿山搞得支离破碎。在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资源回采率很低。我国煤炭的回采率,个体企业约20%,乡镇企业30%,国营企业也只有50%左右。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对可再生资源由于乱采、乱垦和乱捕,资源数量大大减少,再生能力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是少林国家,然而超采现象日益严重。各地区除了国家下达计划采伐量之外,往往层层加码,实际采伐量不断增加。据林业部门统计,计划采伐量同实际采伐量之比,70年代为1∶3—4,而现已达为1∶9—10。沿海渔场因酷渔滥捕、经济鱼类已无法形成鱼汛。

生态资源的破坏必然引起环境的恶化。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肥沃表土达50多亿吨。草原的滥垦使我国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已由解放初的66.6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30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仍以66.7万公顷的速度逐年增加,使大量的农田、牧场成为不毛之地。这里不难看出,调整人同自然环境的关系,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3、环境污染问题。8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乡镇工业的崛起,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以往的污染主要是煤烟造成的大气污染,而如今则由单一污染向多元污染发展。除大气污染之外,水源、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很严重;以往主要是无机物的污染,现在则由于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有机污染有日益加剧之势;以往主要是物质污染,而如今的噪音、电磁、射线等非物质的污染也逐渐成为公害。(2)以往的污染主要局限于工业发达的城市或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和河段,可是进入8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迅速向农村扩散,由“点线”污染发展到“面”的污染。(3)过去的污染完全来自国内,可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发达国家转嫁污染活动的加剧,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或洋垃圾通过招商引资和国际贸易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国内,使我国环境在自我污染的同时又增加了引进污染。(4)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日趋严重。据南京环科所研究,仅农村工业化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值,1978年为51亿元,1985年为255亿元,1988年则达到613亿元。环境损失值增长极快。(5)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据我国1973—1975年和1990—1993年两次人口死因调查,与环境污染有密切关系的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分别由73.99/10万、50.48/10万上升到137.56/10万、108.39/10万,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上升了86%,癌症上升了115%,现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二位死因。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污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重威胁。

上述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障碍:

其一是认识障碍。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对人口发展规律、经济规律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在实践上往往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例如在人口问题上过去由于片面强调人手的作用而忽视“口”的作用,结果导致人口的盲目增长,使我国不得不背上沉重的人口包袱。在经济上则长期混淆了增长与发展的概念,单纯地追求数量和产值,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无足轻重的局面。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缺乏了解,往往把经济的发展同可持续发展混为一谈,以致单纯地追求经济目标而忽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由于人们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不到位,使我国对科技投入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科学技术未能得到长足发展。

其二是技术障碍。如前所述,我国的科学技术较建国初期有很大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整体看,同发达国家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这不仅使我国的社会生产长期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状态,而且在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防治污染、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等方面,由于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而感到力不从心。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生产过程中的物耗比技术发达的国家高得多,其中单位产值的能耗是美国的2.19倍、日本的4.43倍、法国的4.97倍。中外在能耗方面如此大的差异实际是科学技术的差异,是人口素质的差异,欲缩小这种差距,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之外,别无它途。

其三,体制障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资源由政府计划调拨,即政府供给。调拨的资源虽然有价格,但价格的确定仅包含了开采过程的资金投入,劳动力费用和折旧提成,根本不考虑资源自身的价值。实际上对资源进行的是无价开采。由于资源无价,必然导致资源的滥采、滥伐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由于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使整个管理机制难以运转,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和措施难以实施。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的就业制度和城乡就业壁垒,堵塞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渠道,使我国的劳动力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总之,上述问题和障碍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或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其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因素,因而消除其影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促成四个转变,便可淡化乃至消除其影响。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发展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发展观是狭隘的发展概念,它追求的是片面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其着眼点是当代人的利益或局部利益;而可持续发展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不仅谋求经济的增长,而且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为后代人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只有树立了这种战略思想,我们才能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明确未来的战略目标,从而自觉地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加强人口教育和管理,实现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是人口众多而又增长很快的国家,人口的发展已经给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育和管理职能,认真贯彻和落实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促进人口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由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转变,逐步实现人口现代化。

第三,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大量投入实现的,是粗放、低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把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这种模式之上,不仅经济发展缺乏活力,而且必然导致资源的大量损耗,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退化。这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违的。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国民经济逐渐转移到低投入、高产出、集约高效的增长方式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未来人口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改变资源供给方式,实现政府供给到市场供给的转变。资源供给方式和途径是影响社会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资源都是政府供给制。由于这种供给否定了资源自身的价值,造成了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使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损失和破坏。如果把资源供给引入市场机制,将资源按保有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市场供需状况实行有价转让,就可以把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同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防止资源开发过程中诸多弊端的发生。

对环境资源我国也是由政府无价供给无偿使用的,即使环境受到污染,其治理费用也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无直接联系。因此企业不仅毫无限制地向环境排污,而且对治理污染又毫无兴趣。假如我们把环境当作物品进行定价,便可将那些滥用环境而又不负任何责任的企业治理环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将一个地区可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作为一种物品,实行明码标价,并通过市场进行分配或出售,便可使那些排污企业不得不把购买“排污指标”的费用计入经营支出,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之目的。

标签:;  ;  ;  ;  ;  ;  

中国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障碍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