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论文_冯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论文_冯涛

——以惠民县为例

冯 涛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摘 要】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对城乡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带来了极大挑战。新型城镇化反思了传统城镇化的粗放式发展,更加强调历史文脉的保护,注重城市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本文以惠民县为例,分析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探讨了针对惠民县的规划策略,重点介绍了惠民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具体做法和创新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0-0010-02

1.背景

惠民位于山东省北部, 南枕黄河,北望京津,东临渤海,西俯平野千畴,素有“鲁有首邑”、“燕赵门户,京津锁匙”之称,被誉为“齐北燕南都会地,悠悠古迹满名城”。惠民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一代兵圣孙子的故乡,2002年12月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为响应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要求。文章提出了一些保护惠民历史文化遗产的新思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希望能解决惠民历史城区更新改造与名城保护的矛盾。

2.历史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惠民历史城区内普遍面临着物质性与功能性的衰退,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建筑和配套设施老化,通风、采光条件不足,生活品质较差,居民有着迫切的改建要求。随着近年来惠民县旧城改造工作的推进,历史城区内的历史建筑数量逐步减少,同时内部出现了一些新建建筑,使得历史城区的传统肌理和整体风貌特色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村镇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众多的各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村镇地区因资源点位分散、现场核查难度大、地形图长期不更新等制约,历史保护工作较为滞后;由于村镇文物古迹以地下古遗址和古墓葬为主,人们对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导致村镇历史文化资源在新一轮用地拓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脆弱。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策略

本着保护惠民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规划通过详实的调研评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与继承发扬惠民历史文化遗产。

3.1 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的保护观念

基于文化价值评估,从物质与非物质、遗迹与环境整体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保护;对历史城区与重要文物古迹遗存进行重点保护。

3.2 分级保护、适当恢复的保护策略

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采用分层分级的保护策略,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切实有效地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对能反映惠民特色的、资料详实的古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景观环境可适当恢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的保护手段

针对历史城区、文物古迹周边地段,通过建筑高度、色彩、形式、景观环境的控制与引导;结合旧城更新工作,提升设施配套和景观环境整治,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历史遗迹的有效保护。

3.4 物非融合、展示与利用相结合的传承方式

注重“物”“非” 融合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将惠民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到历史城区、魏集历史名镇区域;利用历史建筑、公共空间、节庆活动等展示惠民非物质文化。通过展示项目策划、活动组织、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承惠民历史文化。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做法

结合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惠民县当地的现实情况,兼顾保护与开发,提出惠民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做法。

4.1 全面评价惠民历史文化特色

经过查阅大量文献并且实地踏勘,我们发现惠民历史文化特色主要体现以下四点:(1)兵家文化声名远播的发源地;(2)历史地位显著的鲁北首邑;(3)避黄防洪科学选址建设的千年古城;(4)水城相依格局完整的方型古城。

4.2 县域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保护惠民历史城区、魏集历史名镇、全县境内的54处文物保护单位组成的人工环境;保护孙子故里森林公园、孙子兵法城、三河一湖以及180株古树名木组成的自然环境;保护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惠民八景、老地名、老商号等组成的人文环境,构筑“一城一镇南北据,三河三景横向连,神京锁钥古棣州,文物古迹多遗址”的县域整体保护框架。

4.3 历史名城的整体控制保护

保护由历史城区、周边自然景观区形成的“一面景园三面城,环水海子映故城,文物名胜一三九,十字大街串新景”的名城保护空间格局。将历史名城划分为历史城区、环境协调区、新城建设区和生态景观区进行分级保护,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4.4 历史城区的重点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

重点保护由于护城河、海子、文物古迹、方城组成的历史城区,划分鼓楼街区、护城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范围以及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实施城中村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置配置水平,优化整合商业服务设施,搬迁工业用地,恢复传统商业街区,道路提升改造、市政配套等全面改善历史城区的人居环境。

4.5 文物古迹与历史环境要素的重点保护

针对县域范围内54处文物古迹点提出了一般性的保护要求与措施,重点对魏氏庄园、惠民故城、惠民教会医院等13处文保单位作出了保护规划要求。同时对历史城区内的22棵古树名木提出了保护要求与措施。

4.6 物非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

采用物非融合的方式,将县域内的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存与传承下来,并通过项目策划,旅游等方式进行展示利用。

5.结语

从多年来保护规划实践中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工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特色和发展实际,制定分期保护策略,深化细化政策保障,大力提升全社会的名城保护意识,全面推进名城保护工作,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伍江.新型城镇化中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N].人民日报,2014-3-26(008).

[2]曹昌智.新型城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中国名城,2013(4).

[3]惠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

论文作者:冯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1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论文_冯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