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汉源县中医医院;四川雅安625302)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评价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CA检查显示MB-MCA共35例,共有41处病灶,诊断率为50.0%;CAG检查显示MB-MCA共16例,共有16处病灶,诊断率为22.9%,前者优势显著,且CTCA在病灶各处分布检出率上均高于CAG,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而言,CT冠状动脉造影可较好的显示其解剖位置、长度、形态等情况,诊断率高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无创,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CT;CTA;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 Bridge-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是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的复合体。心肌桥(MB)是一种覆盖于冠状动脉外表的心肌纤维束,而壁冠状动脉(MCA)则为被心肌纤维束覆盖的冠状动脉[1]。MB-MCA是一种先天性良性的解剖结构变异类型,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缺血性心脏病、传导异常、心肌梗死、猝死等[2]。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本文围绕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行回顾性调查法,随机选取70例我院自2013年2月份至2016年4月份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其中包括42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45-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8.3)岁。两次检查时间间隔时长范围在1-22天,平均时长为(9.2±1.2)天。就诊原因如下:38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25例为稳定性心绞痛,5例为急性冠脉综合症,1例为心悸,1例为心肌梗死。本研究经本院伦理会讨论并通过,所有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愿意参与。
1.2排除标准
排除妊娠妇女、对比剂过敏者、非窦性心律、肝肾等重要气管功能异常者。
1.3方法
1.3.1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检查前准备:训练患者进行相关呼吸训练,并于检查前5分钟给予0.5mg的硝酸甘油片,以达到扩张冠状动脉的效果。
扫描器械及参数:采用产自GE公司的Light Speed16排螺旋CT,患者呈仰卧体位,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自膈肌,方向为头-足方向。CT扫描的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350mA,准直器规格为2×32×0.6mm,球管旋转一周时长为0.33s,探测器宽度为16×1.25mm,进床速度为5.5mm/r。所有患者均为回顾性扫描,以心率为指标进行自动调整。将对比剂跟踪技术应用于检查中,设定主动脉弓起点为感兴趣区,阈值设定为80HU,延迟时间为5s[3]。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器为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为65-70mL,速率为4.0mL/s,浓度为400mgI/mL,随后用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40mL。
图像重组:参数如下:层厚为0.75mm,层间距为0.5mm,重组图像为MB-MCA最佳舒张期、收缩期图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IP、MPR、CPR、VR等。
1.3.2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产自西门子公司的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由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观察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的形态、大小等多方位情况。
1.4图像分析
由本院两位临床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诊断结果一致则视为MB-MCA,随后记录分析MB-MCA的位置、个数等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界限,作为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结果
2.1两种方法诊断率结果
70例患者CTCA检查显示MB-MCA共35例,共有41处病灶,诊断率为50.0%;CAG检查显示MB-MCA共16例,共有16处病灶,诊断率为22.9%,前者优势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值见表1所示。
3讨论
以往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诊断依据为其特征性的“挤牛奶”效应,即于心脏收缩期发生的短暂狭窄现象,是一种间接征象[4-5]。因此,此法无法直接诊断MB-MCA,临床诊断率较低。
相较于传统的CAG,MSCT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诊断图像可较为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位置、数目、大小、狭窄度、厚度等情况,对提高MB-MCA的诊断率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CTCA检查显示MB-MCA共35例,共有41处病灶,诊断率为50.0%;CAG检查显示MB-MCA共16例,共有16处病灶,诊断率为22.9%,前者优势显著,且CTCA在病灶各处分布检出率上均高于CAG,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病灶多发于左前降支中段,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此支的管径粗大、长度较长、走向弯曲以及心前壁厚度较厚有关[6]。
综上所述,对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而言,CT冠状动脉造影可较好的显示其解剖位置、长度、形态等情况,诊断率高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无创,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江玉蓉,梁文琪,邓少兵,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9):116-117.
[2]陈明,邢伟,邱建国,等. 320排动态容积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3):70-73.
[3]金汉葵,张凯,邓宏亮等.64排128层CT冠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4):8-12.
[4]张闽光,李瑞灵,王俊,等.128层CT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l):31-33.
[5]彭瑞君,杨希立.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与经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4)1626-1629.
[6]沈丹丹,何国平,郑建刚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3):188-190.
论文作者:羊云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下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冠状动脉论文; 造影论文; 心肌论文; 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是一种论文; 价值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下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