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探讨——基于大陆7所“211”高校与台湾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所高校论文,两岸论文,差异论文,性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5)06~0041~06 一、背景与问题 从全球来看,就业性别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最新发布的2015年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目前25个国家已完全消除了男女在教育上的差距,最大的进步就反映在大学教育层面,其中已有近100个国家的女大学生人数占到在校生的多数。但女性就业薪酬水平和收入却仅相当于十年前男性所得,特别是在“同工同酬”和“劳动力参与”两项上的性别差距自2009年以来一直没有改善,按照这一发展趋势,有专家预测,在其他方面平等状况不变的情况下,至少还需要118年男女才可能在就业及收入水平上完全实现性别平等[1]。较近一项对美国两代人进行的研究也有相似的发现:尽管女性比男性更可能获得学士学位和白领工作,但就业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还是很严重,女性依然比男性收入低[2]。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公正、性别公平的价值诉求中关注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两岸大学生就业都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且都表现为大学生总体就业难度增大及就业性别差异显著。 从大陆来看,根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年6月对大陆21个省份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男性初次就业率为77.3%,显著高于女性初次就业率(65.9%)约11.4个百分点;且在起薪方面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就业起薪平均为3579元,女性就业起薪平均为3094元,两者相差485元[3]。从台湾来看,近年来,虽然台湾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逐年增加,但是女性就业率仍低于男性。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国际性别统计研究”指出,截止到2010年台湾女性就业率43.96%仍低于男性就业率56.04%约12个百分点[4];而“‘行政院主计处’2012年人力运用调查报告”关于男女两性平均劳动薪资,按教育程度分报告指出,截止到2012年大学学历女性平均薪资为35194新台币,男性为43431新台币,两者相差8237新台币[5]。 关于“就业性别差异”、“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大学生就业中性别差异普遍存在,但对差异的认知却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尽管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差异,但这种差异基本上正常且合理,不存在就业性别不平等或性别歧视问题。因为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出于对特殊工作本身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由此造成对不同性别的人的不同待遇,不应视为歧视[6];就业过程中,如果雇主优先录用男大学生,也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正常行为,不应被视为“性别歧视”等[7]。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摒除大学生个人能力特征的因素外,仍存在诸多社会性及结构性不合理,特别是与性别不平等乃至性别歧视密切相关,因此就业中的性别差异应该慎重对待并进行干预。如有研究者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女性受到文化、社会资本、劳动力市场和自我的排斥[8];还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女大学生的质性访谈来深度解读女性在就业过程的性别歧视经历[9]。也有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参照路径分析的架构,在理论模型引导下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就业市场对女性就业者,包括刚入职的女大学生存在收入的“直接和间接”的歧视,且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待遇[10]。 由于近几十年来政治及历史原因,两岸虽然文化背景同宗同源,但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大为不同,女权运动与妇女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研究,两岸也存在非常不同的研究关怀和认知差异,极少有文献对此问题展开比较分析。 本文将基于课题组在大陆和台湾两地所采集的数据,对两岸大学生在个人特征、就业观念、就业过程、就业结果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大陆地区湖北省武汉市800多名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台湾地区10所高校500多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毕业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学、理学、农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湖北省作为大陆地区的教育大省,省会城市武汉市所属的高校数量在全国也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办学层次、学校实力、院校类型、学科类别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选取的7所“211”高校都是大陆高校中办学实力较强的高校;考虑到台湾高等教育中公、私立高校并存且实力大致相当的现状,本研究分别选取分布于台湾地区北、中、南三区的5所公立高校和5所私立高校。根据国际上较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学科排行榜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各类大学/学科排名,样本中所选取的两岸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实力、院校类型、学科类别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大陆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1年12月与2012年5月分别发放并回收的《武汉“211”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及就业过程调查问卷》与《武汉“211”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调查问卷》。涉及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7所。两次调查分别发放问卷828份和8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808份和6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58%和85.88%,两次调查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4.68%和55.32%、50.22%和49.78%;台湾地区数据来源于课题组成员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台湾发放并回收的《台湾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高校包括: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屏东教育大学、彰化师范大学、嘉义大学、中原大学、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和静宜大学等10所。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454份,有效率为90.80%,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7.79%和52.21%。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两岸大学生个人特征的性别差异 根据课题组前期收集的150份来自大陆地区不同行业针对应届大学生的招聘启事统计:在对大学生的各项招聘要求中,其中实践(工作)经验和担任学生干部这两个条件处于非常显著的位置。因此,本研究在关注大学生个人特征时,只对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以及参与工作实践经验两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实践经验,还是担任学生干部方面,两岸女生比例均高于男生。具体差异如下:“担任学生干部”台湾女生比例高于男生5个百分点;大陆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近10个百分点。“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女生比例,台湾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约1个百分点;大陆女生比例高于男生约6个百分点。这说明按照相关招聘条文的要求,两岸女生都优于男生,其中大陆男女生在这两个方面的性别差异都较台湾更显著。 (二)两岸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将大学生就业观念分为: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就业的信心、对就业中性别歧视的态度等三个方面来分别考察其存在的性别差异。 1.对就业前景期望的性别差异 对就业前景的判断会影响大学生求职心态,也会对求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32%的台湾女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严峻”,比男生高出近11个百分点;大陆女生所占比例为48.64%,比男生高9个百分点;57.81%的台湾女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期望在30000新台币以下,这一比例比男生高9个百分点;收入期望值低于3000人民币的大陆女生有32.35%,高于男生8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两岸男生对就业前景的判断都较女生乐观。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在大学生就业难和薪资普遍不高的现实中,两岸毕业生整体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与对收入的期望差别不大。 2.就业信心的性别差异 学科、专业是个人未来职业的基础,对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将直接影响其求职的信心。调查从两岸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和求职的信心度两个方面来关注性别差异。 对所学专业前景的判断上,台湾女生中有27.70%认为所学专业没前途,略高于男生近2个百分点;认为所学专业没前途的大陆女生所占比例为17.93%,略低于男生2个百分点;在求职的信心方面,有18.98%的台湾女生对求职没有信心,高于男生比例5个百分点;而有9.20%大陆女生认为没信心,高于男生近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两岸毕业生对就业信心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但女生的求职信心还是略低于男生,且台湾大学生对就业的信心普遍比大陆偏低,究其原因,这可能与台湾经济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一直萎靡不振、大学生就业率连年下降有较大关系;再者,由于台湾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显著高于大陆,这也可能是使大学生对就业信心偏低的原因之一。 3.对就业性别歧视态度的性别差异 一直以来,社会上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观念对女性就业以及就业性别歧视有较大的影响。所以,本研究就从女性参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及对待就业性别歧视的态度等两个方面来关注毕业生的性别差异。表1显示: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工作对女性重要,但是男生和女生之间还是存在较显著的差异,认为工作对女生重要的台湾女生比例为72.57%高于男生17个百分点;而大陆女生比例高达95.75%,高于男生66.48%近30个百分点。对于就业性别歧视,大多数毕业生持厌恶态度,台湾女生有84.81%,男生也高达73.74%;大陆女生所占比例为78.30%,男生比例为50.70%。 被调查的大陆女大学生中,认为自己在求职中遭受过性别歧视的女生达45.86%,远远超过男生所占比例(3.60%)。而调查的台湾毕业生中仅有3.79%的女生认为自己遭遇到了性别歧视,这是否代表台湾女生就业中较少遭遇到性别歧视呢?根据后续的深度访谈及实地调查发现,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因素值得关注:一是台湾针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文本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用人单位为避免触犯法律而受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更加隐蔽或“擦边球”的招聘方式,给女性求职者公平的表象,使求职者不自觉;另一方面,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在台湾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存续,其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在年轻一代中依然很有影响力。虽然台湾的女权运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台湾女权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普通大众传统性别意识较大陆地区更强。访谈中,台湾大多数女生都认为她们在女性适合的职业内求职很正常,也是她们志愿为之,即在所谓的“适合女性的职业”中女生反而更有就业的性别优势,因此认为就业性别差异是合理的,并不存在就业性别歧视等。 (三)两岸大学生求职过程的性别差异 关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本研究主要从面试机会、择业影响因素、择业过程所面临的困难等三个维度来分析。 1.面试机会的性别差异 表2显示两岸大学毕业生获得首份工作前的面试机会的性别差异。有23.58%的台湾男生获得了3次以上的面试机会,高出女生近12个百分点;而大陆男生获得3次以上面试机会者占48.05%,比女生高8个百分点。两岸不同性别毕业生在获得面试机会方面差异都较显著。虽然性别与劳动生产率并无必然联系,但在招聘过程进行简历筛选时,雇主仍然会考虑该因素,这里面蕴涵的性别歧视因素不容忽视。 2.择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图1 大陆大学毕业生择业影响因素 图2 台湾大学毕业生择业影响因素 图1、图2显示了两岸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大陆地区男生对单位知名度比较看重,而女生则对于工作稳定有较高的需求,男女生都认为工作环境、解决户口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而台湾地区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比例最高的依次为“薪资福利、兴趣爱好、发展机会”,其中女生对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的要求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则更看重要发展机会。两岸女生都对工作稳定性具有较高要求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人社会对女性养育、照顾责任的期许及女生自己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内化。 3.求职过程中遭遇困难的性别差异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难免会在求职中遭遇各种困难。通过调查两岸大学生求职中遭遇的困难,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由表3可知,两岸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都是受“专业影响”而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其次是“自身能力不足”和“工作经验欠缺”。但在大陆地区,有43.62%女生认为自己是因为性别因素而遭用人单位拒绝,仅有2.22%的大陆男生认为自身性别会影响求职,性别差异十分显著,这一现象值得重视;而台湾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受性别影响较低。由访谈得知,台湾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过程中“性别”并不构成特别的阻碍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女生认为求职就应该在适合自己特性或女性较集中的岗位求职,而这是女性较擅长且有优势的职业,因此较少会因为性别而遭用人单位拒绝。 (四)两岸大学生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 根据表4的统计结果,通过对大陆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卡方检验显示:大陆毕业生在签约单位的性质、签约的原因、工资的实际值与期望值间差距等方面性别差异显著。对于未签约的主要原因,36.7%的大陆女大学生认为“性别”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仅有5%左右的男生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选项中,有48.68%的大陆女生曾遭遇性别困扰。当前毕业生求职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选项中,大陆地区也有29%的男生和42%的女生都选择了“就业性别歧视”。这说明大陆地区普遍存在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性别歧视有很大关系,这应该成为国家法制和社会政策层面不容忽视的议题。 台湾大学生则在“签约情况”、“签约单位性质”等两项内容上显示了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而言,已签约的男生比例为60.40%,高于已签约女生比例近21个百分点。对于未签约的原因,男女两性更多的归因与“专业知识与能力欠缺”,相反认为“性别”并不是阻碍其未就业的因素,只有4.13%的女生认为“自身性别”是求职中的困扰因素。在初次就业搜寻时间和对工作满意度方面,男生搜寻工作用时也较女生短,对工作满意度也较女生高。在签约单位性质方面,男生的职业层次也高于女生,男生较女生更容易进入政府部门和国企工作。而签约该单位时,男女生更多的考虑是与所学专业对口、有发展空间和工作稳定。对于台湾社会比较关注的大学生就业薪资性别差异的部分,本研究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性,这或许与样本选择有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和探究。 四、讨论与建议 (一)两岸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普遍性与认知差异 调查结果发现:两岸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普遍存在。在个人特征方面,两岸女生在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实践经验等方面都优于男生,但在对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的判断上,男生比女生更自信,就业过程中获得面试机会也更多,且在签约结果、签约单位的性质、薪资差距、签约原因等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的显著性。但在差异是否合理以及是否与性别歧视有关的认知上,两岸大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大陆女大学生普遍感受到性别歧视的存在,这也与2015年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结论一致[11]。 大陆大学生就业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经济体制处于改革的深化和过渡阶段,加上二元经济结构及户籍制度,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等背景下凸显的;而台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则是在其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之后,由于产业结构的变迁,高校数量和规模扩大,且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所需,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动荡及经济危机等多重影响而产生的。大陆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而台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与台湾的社会民生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乃至政治生态问题纠结在一起,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以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没有成为台湾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所以在调查中,两岸大学生对就业性别问题呈现出较大的认知差异。笔者以为,两岸在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问题上之所以呈现不一样的“研究关怀”与两岸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文化因素及女权运动的诉求都有较大关系,其中原因前面已有相关分析。 (二)探索消除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跨界别全面方案 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差异并不一定代表歧视,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为关注的是:哪些差异是合理的,哪些差异是由歧视导致的,对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进行分析时,特别不能以性别差异作为合理、合法的借口而阻碍性别公正,尤其要警惕那种以“差异政治”取代“平等政治”的话语,只要女性的生活没有脱离家庭、生育、养育和服务性角色,她们的经验就会围绕着特定的具体日常生活,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问题就不可能自行消除。所以,就业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教育领域或经济领域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针对女性特有的经验、处境,从权利保障和人力资源投资等方面做出附加的制度安排,这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强化性别意识的要求。 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及不平等这一牵涉面甚广且复杂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朱玲研究员提出要深入探究就业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的机制,对就业性别差异和歧视进行“反事实”分析,她认为研究中不但需要采用计量方法分析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还需深入探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赋予这些事实何种特点,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原因就在于,计量结果虽然有助于确认可观测到的因素所发生的影响,却无助于充分说明,在未观测到的因素中,究竟是怎样的机制在劳动市场上造成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进一步讲,即使对于可观测到的男女间个人能力特征的差异,计算结果本身也不可能显示其形成的原因。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不仅有望深化和扩展经济学者对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现象的研究,而且还可促进决策者和公众共同采取行动,减少和消除中国特有的歧视性制度和政策,以增加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包容性[12]。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把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特别是那种由性别差异或以性别差异为借口引发的歧视问题纳入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概念框架,建立有效的干预政策及机制,探索消除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跨界别全面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探析--基于大陆7所“211”学院和台湾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_性别歧视论文
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状况性别差异探析--基于大陆7所“211”学院和台湾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_性别歧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