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激励机制:内涵、价值与构建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激励机制论文,党内论文,内涵论文,原则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党内激励机制的概念内涵
(一)党内激励机制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激励是指激发、鼓励之意,如激励将士。在英文中,激励的英文单词是motivate,意思是“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或“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当然,不同的学科给激励所下的定义又有所不同。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指由一定的刺激而激发的人的行为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管理学认为,激励就是管理主体(激励主体)通过运用某种手段和方式,让管理客体(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奋发努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不管激励的定义如何,但其基本原理与过程大体相同,这就是:人未满足的需求是激励的起点,由此产生人的动机,导致人从事为满足其需要的行为。达到了目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激励过程就完成。随后,新的需要产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见图1)。根据激励的基本原理,借鉴学术界的前期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党内激励机制是指党内激励主体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内激励客体的积极性和激发党内的生机活力,从满足党内激励客体的需求出发,积极主动地选择党内激励途径,掌握党内激励时机,监督党内激励过程,最终实现党组织确定目标的有机统一整体。
图1:
激励过程模式图示
从党内激励机制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党内激励机制是党内激励主体、党内激励客体、党内激励途径和党内激励控制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党内激励控制是指党内激励主体为了实现最佳激励效果,对党内激励的控制与监督。它有四个基本环节:一是选择党内激励途径,即党内激励主体根据党内激励客体和党内激励环境等来决定党内激励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措施等;二是时机控制,即党内激励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在最佳的时间内实施党内激励举措,努力实现党内激励效果的最大化;三是过程控制,即党内激励主体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和控制党内激励的实施过程;四是反馈控制,即党内激励主体根据党内激励客体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党内激励的过程与途径。党内激励机制的要素和过程,可用图2表示:
图2:
党内激励机制的要素与过程模式图
(二)党内激励机制的制度构成
党内激励机制由两大“制度系统”构成。一是“正向激励制度系统”。它是党内激励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四大子系统”(见图3);二是“负向激励制度系统”。它是指党组织运用批评、处分、降职或免职等手段对党员进行激励的各项制度的有机统一体,是对表扬、奖励和晋升等正向激励的有益补充。它主要包括党内批评制度、惩处制度和党员干部竞争淘汰制度等。当然,“正向激励制度系统”与“负向激励制度系统”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关系。
图3:
党内激励机制的制度构成图
(三)党内激励机制的主要特征
党内激励机制的特征是多方面的。一是时代性。党内激励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时代在发展,党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譬如,在革命战争和计划经济时期,党员的需求比较单一;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党员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改革创新党内激励机制,从而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二是实践性。实践品格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党内激励机制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脱离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践,党内激励机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没有生命力。三是针对性。不同类别的党员,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党内激励机制惟有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才能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相反,则难以实现理想的激励效果。比如,对企业党员与机关党员、普通党员与干部党员、农村党员与城市党员等的激励机制就应有所不同,以增强其针对性。四是层次性。党员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制定党内激励机制要分清党员的需求哪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和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激励机制。五是系统性。党内激励机制不是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共同形成的有机整体。换句话说,党内激励机制是由党内激励主体、党内激励途径、党内激励控制和党内激励客体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二、党内激励机制的价值意蕴
党内激励机制蕴涵着巨大的价值。科学的党内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绩效;有利于顺利实现党组织确定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一)提高党的执政绩效的必然要求
党的执政绩效,即有效性,是指党执政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符合其内在规律,且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执政业绩。它对于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十分重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绩效途径很多。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什么呢?因为领导学告诉我们,绩效=f(能力×积极性)。在这个公式中,有两个变量:一是能力变量;二是积极性变量。在这两个变量中,如果能力变量相同或相近,那么绩效的大小就取决于积极性变量。说到底,就是取决于激励的大小。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通过研究也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了充分的激励,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通过充分激励后,其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①因此,建立和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是提高党的执政绩效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挖掘广大党员的工作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党的执政绩效。
(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党内激励是一种对党员动机和行为的肯定,它表明了什么样的动机和行为受到尊重、什么样的精神和风格得到赞扬。它不仅能够给党员指明前进的方向,而且能够给党员前进的动力。实践表明,党内激励程度越大,党员积极性发挥就越充分,因而党组织制定的奋斗目标就越容易实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用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作为精神激励,激发广大党员群众抛头颅撒热血,为革命英勇斗争,最终实现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随着这一转变,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主要有三项:一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二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党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党内激励机制,不断激励广大党员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样,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三)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途径很多。建立和健全党内激励机制,也是其中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有利于营造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组织环境。建立和健全党内激励机制,能够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把注意力放到“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上来,放到为党、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上来,从而有效消除和抑制党员之间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产生的摩擦、矛盾与纠纷,最终在党内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组织环境。这种组织环境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集体荣誉感。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组织是党员的集合体。建立和健全党内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党员的集体容易感,引导和激励党员真正把热爱党组织,并为党组织多做奉献,作为自己的最大光荣;把碌碌无为和危害党组织,作为自己的最大耻辱。第三,这有利于拉近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建立和健全党内激励机制,能够促进党组织更加注重关心党员、爱护党员,满足党员的正当需求,这有利于大大拉近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密切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党内激励机制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的重要保证。党内激励机制的本质,说到底,就是通过党内竞争,形成一个“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组织环境。它能够将广大党员的注意力放在争先创优工作中,使先进党员戒骄戒躁,寻找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向新的更高目标奋进;使处于中间状态的党员不甘处于中间状态,而奋发起来追赶先进党员;使落后党员增强信心,努力改变落后状态。更重要的是,党员具有二重性:他不仅是“政治人”,也是“经济人”。作为“政治人”,党员必须遵守党的纲领、章程,实践党的宗旨,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作为“经济人”,党员有自己需求,包括物质利益需求等。根据党员的“政治人”和“经济人”属性,党内激励机制既注重党员的“政治人”属性,强化精神激励;同时,也注重党员的“经济人”属性,强化物质激励。党内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党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进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党内激励机制的构建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构建党内激励机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党内激励机制才能够科学合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一)满足需求原则
组织行为学家维克多·弗洛姆经过长期对人们需求与工作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假定,当工作人员相信高水平的努力就可以有高水平的业绩,有高水平的业绩就可以获得期望的结果时,激励的程度就会很高。其激励模式为:个人需求→个人努力与成绩→组织鼓励→个人需要满足。②这一理论表明:需求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动力,也是个体积极性的力量源泉。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需求满足的程度。激励主体要想最大限度调动激励客体的积极性,必须保证满足激励客体需求的最大值;否则,就难以最大限度发挥激励客体的积极性。从这一角度看,满足需求是激励的逻辑起点。因此,构建党内激励机制,必须把满足党员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分析和研究党员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努力采取多样化的党内激励措施,尽最大可能满足党员各个层次的需求。
(二)注重时效原则
党内激励的公平原则,主要是从横向层面而言的。从纵向层面看,党内激励还必须坚持持续原则,即持续不断地对党员进行激励,使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持续地发挥。现实表明,党员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持续渐进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一般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党员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更高需求,如此不断发展。譬如,从追求工作物质条件的舒适、组织群体内部的和谐融洽到追求工作的成就、社会的承认尊重,最后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决定了激励党员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必须由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阶段,由低级阶段推向高级阶段,持之以恒地进行,从而使党内激励处于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四)遵循适度原则
党内激励是一门艺术,它必须讲究适度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党内激励的强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党内激励的广度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党内激励的频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只有遵循了这“三个度”的原则,党内激励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
1、党内激励的强度要适度
党内激励的强度,是指党内激励客体受到激励的程度。实践表明,党内激励的强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应当适度。这样,党内激励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一方面,党内激励的强度不宜太小。党内激励的强度太小,意味着党内激励客体受到的激励小,影响广大党员积极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党内激励的强度也不宜过大,否则不仅会大大增加党内激励的成本,而且还容易助长党内的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
2、党内激励的广度要适度
党内激励的广度,是指党内激励客体(或党内激励对象)的范围。实践证明,党内激励的广度不是越宽越好,也不是越窄越好,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搞绝对化。一方面,如果激励的广度太窄,仅集中在少数先进党员身上,那么这就可能会冷落其他先进党员,影响这些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如果激励的广度太宽,那么这不仅不利于突出先进党员的先进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容易造成党内奖励和表彰中的“搭便车”现象,大大增加党内激励的成本。这里的“适度”,我们可以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来衡量:(1)是否能够调动一切真正优秀党员的积极性;(2)是否会影响或打击没有受到奖励党员的积极性;(3)是否能够调动大多数党员的积极性。如果能够达到以上三方面的衡量标准,那么党内激励的广度是适度的;反之,党内激励的广度是不适度的,即太窄或太宽。
3、党内激励的频度要适度
党内激励的频度,是指在一定的时期里党内激励次数的多少。在一定的时期里,党内激励的次数越多,则党内激励的频度就越高;相反,则党内激励的频度就越低。党内激励主体进行党内激励时,一定要遵循激励频度适当的原则。一方面,党内激励的频度不能太高,否则不仅增加党内激励所消耗的成本,还会使党员对党内激励产生麻木感,从而降低党内激励的应有价值。另一方面,党内激励的频度也不能太低。因为在一定时期里,如果党内激励的频度太低,党员就容易因长期得不到激励而失去内在动力,进而逐步失去工作的积极性。总之,党内激励频度太低,不利于党员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斗志,不利于党员积极性的持续发挥。
注释:
①转引自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领导科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6-317页。
②参见唐晋主编:《领导干部大讲堂》(领导艺术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③高山行等:《激励的迟延效应及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