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均等的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生活习惯的干预加上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方法治疗之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在各项血脂和凝血指标方面,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效果更加显著,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血脂和凝血指标。
【关键词】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59-02
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里面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基本上占了高血压患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主要特点是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持续升高[1]。随着血压的长期不稳定,会逐渐损害到患者的心、脑、肾等脏器,也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是伴随局灶性病症的短暂性脑缺血,容易反复发作,患者症状一般在五分钟内达到最高峰,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必须重视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以降低病情对患者的伤害。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的42岁,年龄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63.3±3.2)岁,病程1~8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43岁,年龄最大的77岁,平均年龄(64.7±3.4)岁,病程1~8年。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并确诊头颅CT无新梗死灶,排除合并严重脏器损害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方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方式,治疗方法为口服辛伐他汀,20mg/d,用于调脂和稳定斑块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mg/d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再加用口服依那普利10mg/d进行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服用药物的同时,加强对生活习惯的干预,严格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两组治疗时间均为两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的血压、血脂及凝血指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统一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血压进行进行了检测,发现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方面均有改善,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我们同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和凝血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凝血指标的改善情况(x-±s)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容易引发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相反,如果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降低血压,将大大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因此,治疗此类疾病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就是降低血压,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次数,治疗则最好兼治降血压和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凝治疗[3]。再加上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合理运动等生活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联合起来,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显著的效果,可以在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凝血指标,治疗有效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长文,陈远勤,贾骏.原发性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12:1900-1901.
[2]王安娜,纪元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03:669-671.
[3]王颖.老年高血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2654-2655.
论文作者:王蓓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患者论文; 高血压论文; 原发性论文; 短暂论文; 脑缺血论文; 两组论文; 血压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