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泰晤士报”,突出重点,在飞机中间看到奇怪:2006年全国高考一、二期政治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贴近“泰晤士报”,突出重点,在飞机中间看到奇怪:2006年全国高考一、二期政治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紧扣时代,突出重点,平中见奇——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Ⅱ文综政治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出重点论文,全国卷论文,时代论文,政治试题论文,平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Ⅱ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政治试题各有选择题12道,共48分;主观题中各有1道纯政治题32分,1道综合题中两小问为政治题20分。整个试卷中政治科总分值100分,占政史地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与往年高考试题相比,试卷结构、试题类型及难易程度相对稳定,但又体现出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

一、2006年高考全国卷

Ⅰ、Ⅱ文综政治试题特点

1.材料新颖,突出时代感。

紧扣时代热点,解答现实问题,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及应有的使命,也是政治学科生命力所在。高考政治试题应及时反映当前国内、国际重大现实问题,更好地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试题要有新材料、新背景、新情境。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更加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全国卷Ⅰ试题中第6、7、8题的能源问题;第28题的取消农业税问题;第31题的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资助失学儿童问题;第32题的2004年美国布什和克里的总统之争问题;第33题的“十一五”规划问题;第34、35题的个人所得税修改问题;第38题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第39题的对外开放问题等等。全国卷Ⅱ试题中1、2题的80、9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迁入内地问题;27题的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问题;28题的“炫耀性消费”问题;29题的生态平衡问题;30、31题的虚拟黄河、模型黄河试验问题;32题的德国大选问题;33题的个税修改听征会问题;34题的“十一五”规划问题;35题的台湾当局“废统”问题;40题的青藏铁路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折射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的治国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的国情。同时又很好地处理了时政热点和学科知识的联系,问题的引出和解答都是紧扣教材主干知识和考纲的要求,避免了试题时政化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论证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凸现大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

2006年高考在保持以往试题命题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力度。突出表现在试题材料的使用更为灵活、学科知识的综合更为自然、命题的角度更为多样、对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凸现了大文化意识及人文精神。

如全国卷Ⅰ试题中29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30题“思所以危则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将严谨的政治与浪漫的文学、诗歌、成语典故有机结合,充满了浓厚的大文化色彩,给学生带来了鲜活的色感和触觉;全国卷Ⅰ中24、25题,将趣味数学与政治经济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全国卷Ⅱ中30、31题将数字模拟科学和模型实验科学与哲学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颇有新意;全国卷Ⅰ中31题以丛飞感人事迹为切入点,使学生认识怎样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39题,以历史材料和地理学科的地图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政、史、地三科知识。其中第6问,运用政治学科知识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要求学生用政治常识说明今天的开放与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打开国门的本质区别。第7问,运用哲学常识去寻找历史经验的理论依据,要求学生说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的哲学依据。

高考政治试题材料整合新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线,渗透文学、诗歌、成语典故、数学、历史、地理等知识,可谓是一顿可口丰盛的文化大餐,是一樽精心勾兑、酿造已久的醇美的鸡尾酒。

3.突出科技、经济发展等专题,注重科学启迪与反思。

(1)突出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等专题。全国卷Ⅰ第37题、第39题第1、2问、全国卷Ⅱ第38题、第40题第1、2、3问与其说是历史题,不如说是政治题。题目考查的是历史,其本质内容则很多涉及到政治。时事专题是政史地三科融合的切入点,只有从时事专题入手才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掌握和运用。

全国卷Ⅰ第37题着重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特点、原因以及它们给予我们的启示,突出考查了文化发展这一专题;全国卷Ⅱ第38题着重分析了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近代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根本性差异以及它们给予我们的启示,突出考查了科技发展这一专题。

(2)注重科学启迪与反思。全国卷Ⅰ第37题第4问“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全国卷Ⅱ第38题第4问“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这两问都考查的是历史启示与反思;全国卷Ⅱ40题第7、8问与其说是考查考生对实践与科学实验、青藏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不如说是考查考生从青藏铁路建设克服多年冻士、生态环保、高塞缺氧等世界性三大难题这一现象得到的哲学启示、从青藏铁路的全面建成这一事实中得到的政治经济学启示。

这不单纯是历史学科问题,而是历史、科学文化思想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融合,它要求我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历史,学会从历史中得到启迪与借鉴,学会用综合思辨的思维方法进行反思。

4.平中见奇,彰显能力素质要求。

2006年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很高,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选择题题干材料从当前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入手,看似高深、微妙,实则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主观题38、39题设问导向明确,不冷不偏,不拐弯抹角,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基本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38题第3问考查学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如何分析和处理经济增长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此问题涉及哲学理论很多,例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等。但38题设问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设定条件,指向明确,要求学生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设问条件限制越多,试题考试功能显现越强。同时,使考生审题明确,切题容易,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39题第6、7问也具有这个特点。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彻底抛弃了以往难、偏、怪的特点,呈现出平稳、基础、紧扣时代、突出重点、平中见奇的鲜明特点,难度适中,区分度好,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对今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1.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纲务本,落实教材知识。切忌好高骛远,舍本求末,搞题海战术,以免误入歧途。

2.开阔视野,涉猎知识。

近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已广泛地渗透了文学、诗歌、成语典故、漫画、数学、历史、地理等知识,试题素材既有经典的,又有时尚的;既有科学的,又有人文的,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广泛涉猎知识,旁征博引,当好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学会用哲学思考问题,学会辩证思维,学会理性思考现实问题。

3.关注热点,重视应用。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迎着热点上,不回避热点。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时事,多在思路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中要联系热点,围绕热点知识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热点问题应当努力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角度理解、认识并挖掘它的新意,深刻认识热点问题的实质,需要系统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和政策,领会精神,整理归纳,形成理性认识。

4.重视反思,提高素质。

近几年高考试题表明,高考注重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问题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对重大历史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中西对比及古今对比研究,要经常进行反思,要启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的指挥棒已经逐渐显现出素质教育的轨迹,高考与素质教育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成熟地结合在一起。广大教师应该认清主流,在新形势下“长袖善舞”,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为推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贴近“泰晤士报”,突出重点,在飞机中间看到奇怪:2006年全国高考一、二期政治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