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回顾与展望研究综述_世界历史论文

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回顾与前瞻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共产主义运动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曲折前进,构成了19世纪—20世纪历史画卷的主要内容。我国理论界非常重视对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对近几年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一、对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回顾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特征、历史进程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论述得比较多,分歧不大,只是因为论述的角度不同,表述的语言有别。

赵曜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有三个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破土而出,在一些国家建立起来。2.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的曲折发展变化。3.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突破了19世纪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是西方发达国家而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形成了“两个体系并存”和“一球两制”的世界大格局。

贾振香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有四个特征:前两个特征与赵曜的一样,后两个特征是:社会主义虽遭重大挫折,但仍具有生机和活力,并逐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反过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李洪松也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有四个特征,前三个特征与赵曜的一样,后一个特征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缓和了世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郭记中认为,150余年的现代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历了五次高潮和五次低潮。第一次高潮是1848年欧洲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社会主义运动进入第一次低潮;第二次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以第一国际建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为标志,以第一国际迁址为标志,社会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低潮;第三次高潮是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及修正主义泛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第三次低潮;社会主义运动第四次高潮是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由于各国共产党的经验不足及对俄共的盲目崇拜甚至迷信,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第四次低潮;第五次高潮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到来的,6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之交,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进入低谷。

吴雄丞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的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传播并成为欧美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2.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运动并指导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3.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世界社会主义形成了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断取得历史性的发展和巨大成就。4.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调整发展,在总结吸收遭受严重曲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走上完善、成熟,正在重新奋起。

周尚文认为,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从一种科学理论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这是一次伟大的飞跃。这一飞跃有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即通常所说的“革命”和“建设”。

尤立喜认为,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史上实现的四次历史性飞跃无不是理论创新前提下的伟大成果。

李传柱认为,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早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就产生了,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到1848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先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

二、对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评价

关于对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评价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客观的论述。

印度共产党(马)党报《人民民主》编辑西塔拉姆·亚秋里认为,20世纪初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人类努力的英雄史诗传奇,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消灭了剥削的社会制度的建立这一重大进步。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苏联从一个曾经经济落后的国家转变为能与帝国主义抗衡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堡垒,这一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赵曜认为,社会主义运动与19世纪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大踏步前进了。1.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发展;2.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和发展;3.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变革进程;4.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夺取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但是,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前进中也出现了重大挫折。一是50、60年代的一场大争论,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破裂;二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挫折。

吴雄丞认为,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进步有巨大贡献:1.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初步显示了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好的文明的新质及其巨大历史价值;2.社会主义的存在与发展,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3.20世纪的社会主义为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李慎明、熊泽成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暂时的挫折挡不住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

李传柱认为,社会主义曾有过凯歌行进的辉煌历史,并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产生了磁石般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风雨飘摇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力和威慑力。

宋萌荣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开创了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验,具有永恒的价值。

周毅之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超越性选择。资本主义对于现代文明进程的适应能力得益于对社会主义的利用。社会主义参予了20世纪所有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毫不逊色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贡献;它必将在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所无法解决的人类困境问题和争取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上体现出它的新的历史价值。

三、对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李慎明、熊泽成认为: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2.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自觉地通过改革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3.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4.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大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6.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既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又要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李洪松、曲春郊认为:1.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无产阶级取得成功的首要原则;2.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执行正确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3.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肖枫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基本的经验教训体现在对两个“主义”的认识上,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和僵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是不断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应当是开放的社会,社会主义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凝固不变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想和方案,都必须由实践来验证、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繁荣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靳辉明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具有永恒的价值:1.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有了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认识;2.马克思从《共产党宣言》到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历史巨著《法兰西内战》,都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极端重要性;3.坚持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社会主义必须建立高度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实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

李会滨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价值已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什么时候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结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以指导新的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不顾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变化,死抱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观点和论断不放,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陈林认为,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四条基本经验发人深思:1.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3.社会主义必须与时代要求同步;4.社会主义是在开放的多元力量结构中发展的。

宋萌荣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最主要的教训是:1.长时期内未解决好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2.长时期内未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3.未充分认识并及时利用科学技术,丧失发展机遇;4.未处理好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之间的关系问题,未解决好社会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问题;5.未重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同封建主义的斗争,忽视民主建设,法制建设长期滞后。

陈之骅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始终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改革,使社会主义充分发挥巨大的生命力与优越性;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姜长斌认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有三大重要教训:1.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在于说得多么动听,而是贵在实践;2.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要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全面的军备竞赛;3.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制定政策时,也必须尊重社会客观发展规律。

乌克兰议会议员克留奇科夫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时指出,苏联共产党遗忘和违背了列宁的教导,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有学者总结,国际共运的经验有:1.只有对党员进行全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建设群众性的工人民主政党,才能因势利导,促使革命形势成熟;2.要实行多党合作,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3.要密切联系群众,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并不断调整、完善这个政策。

四、对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展望

关于对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展望这一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赵曜、吴雄丞和曹长盛认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进一步成熟,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实现的方法和模式多种多样,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大趋势,世界社会主义必将在新世纪有新的发展,21世纪也将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世纪。

聂运麟认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局面不会在短时间改变。但是,在运动低潮发展中孕育着新的积极的变革因素,这正是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希望所在。

肖枫、李爱华认为:1.由苏东剧变引发的“震荡期”已基本结束,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将转入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的阶段。2.世界现有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多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若干重大转变,从而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希望。3.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将呈现出与过去年代很不相同的特征,不再推行“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的战略,而是强调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道路,各自选择自己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各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4.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5.社会主义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6.社会主义运动已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外延的缩小转变为内涵的深化。7.当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必将从强调“统一性”和“国际联合”转变为强调“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

李会滨认为:1.社会主义必将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模式,逐步取得胜利;2.苏东演变的惨痛现实与历史教训,将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不断扩大和加深,表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不可逆转;4.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能够把社会主义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就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

黄宗良认为,整个世界社会主义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苏东剧变促使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结其经验教训,力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正在探索和寻找一条更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

张光明认为,当前许多因素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一点应该承认并正视。但也应看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曲折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若素认为: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社会主义将是有显著的国家特色的多种模式;3.社会主义将与科技革命相结合,实现全面的发展。

陈立旭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将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社会主义力量要经过一个调整内部并逐渐积累力量的时期才能形成超过资产阶级的优势力量;2.无产阶级将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3.社会主义将由三股力量组合而构成自身的主要发展综合力量;4.社会主义将联合许多反对资产阶级的力量组织成统一战线;5.社会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力量的斗争中将采取多样化的斗争形式;6.社会主义者将着手探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的途径;7.社会主义力量自身的发展,将与本国人民争取民族权益和发展空间而斗争的力量结合起来。

李慎明认为:1.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照耀21世纪前行的灯塔;2.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甚至较长时间的受挫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3.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4.社会主义必将在曲折发展中实现伟大复兴。

张中云认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将呈现出以下特点:1.不求轰轰烈烈,只求稳步前进;2.不搞普遍模式,坚持本国特色;3.屏弃教条,努力创新;4.务实认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正确处理“社”与“资”的关系;5.改良与变革各自探索,两者不再相互排斥;6.参入成员扩大,目标要求多样。

周尚文认为,新世纪社会主义的总体格局,仍在“一球两制”的构架内运行;社会主义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回应时代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必须具有民族的特点;承认社会主义流派、思潮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中国的地位无疑举足轻重。中国社会主义的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客观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武器和物质基础。

陈蔚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突破口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苏东剧变成为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反思的契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十多年来,各派力量对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各种观点流派的交融合作,使社会主义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新问题中开始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塑。

宋萌荣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向和特点有:1.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惟一正确的道路;2.适应和驾驭科技革命和高新科技发展,是社会主义兴盛和发展的根本手段和强大武器;3.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性的国际任务,仍然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4.社会主义在“一球两制”的国际社会环境和前提下,与资本主义既相互对立、竞争,又相互协调、合作,这是求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也是规律;5.社会主义将在吸取人类社会一切现代文明成果,特别是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已经造就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五、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主要有以下观点。

在2002年全国共运史年会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会议讨论的热点,有的学者总结了过去对资本主义认识存在的问题:1.对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肯定过少;2.对社会主义能够而且应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建设中合理因素肯定太少;3.在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方面,存在着把两大现实制度与两大社会形态混为一谈的片面性。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充分肯定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性,必然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有可能由量变到质变、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赵延民、蔡娟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对立与否定依然存在,二者决不会“趋同”,更不会搞什么殊途同归。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然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郭培根认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规律。现实社会主义由于“先天不足”,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共时态地横向利用资本主义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陶正付、葛桦认为,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第三条道路是当代资本主义最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性的新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不仅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更不会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因而也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王宜秋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提出的是对立与继承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列宁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发展的观点。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时,基本上没有坚持列宁的原则。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既实现了理论创新,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

范国华认为:1.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2.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3.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曲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曹招根认为,历史发展证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果绝对对立,就会限制双方的发展。因为,二者处于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之中,而全球化将这种联系推向了新的阶段。我们应该放弃那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观点,主动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与联系中壮大和发展自己,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汤光鸿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零和”状态是国际政治活动的终极目标。当前,国家间关系的典型特征是相互依存,这种“依存”、“共存”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近期斗争目标(相对终极目标而言)是“共赢”。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争取到“共赢”,并通过自己的发展才能最终达到“零和”的目标。

六、关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举。

关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学者们有以下观点。

吕小波认为: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使世界经济进入持续增长时期。2.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各国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剥削结构越来越不受局限,外延到“全球”性的劳动与资本的对抗,从而加剧了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导致世界性的两极分化。这之中也就孕育着推翻这种社会制度的机缘。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能完全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它有可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高涨的新契机。

李其庆、张森林认为:1.全球化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全球化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全球化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4.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使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5.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不属于世界资本主义而属于世界社会主义。6.全球性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人类社会的世界社会主义选择。

刘文汇认为:1.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并行不悖的;2.融入经济全球化可以使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积蓄后发优势;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展现的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使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人心。

李海平、任俊英认为:1.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全球化进程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念的变革;4.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世界上各种要素资源;5.全球化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

赵放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推动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它将是很不平衡的),而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促使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虽然世界将在很长一个时期仍以资本主义为主导,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诞生创造条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球化在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吕小波认为: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2.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且实力不强,极易受到国际投机者的冲击。

刘文汇认为,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经济机制,削弱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2.影响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和政治理念,淡化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3.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和文化精神,冲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李海平认为:1.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调和的,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二者虽然在经济上彼此依存,但资本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一统天下之心依然未变;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造成了强大冲击。

任俊英认为:1.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提出了挑战:第一,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方式提出了挑战;第二,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量与质提出了挑战。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化提出了挑战。3.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任俊英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参入全球化进程应坚持以下原则:1.要积极参入全球化,反对与西方经济“一体化”;2.要坚持国家民族利益仍是最高行动准则的原则;3.在参入全球化过程中不宜简单笼统地与世界经济接轨。社会主义国家参入全球化应采取以下战略:1.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速发展自己;2.社会主义国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3.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臧乃康认为,面对全球化,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1.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置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2.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徐革认为,经济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应采取以下对策: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牢牢掌握主动权。第一,在经济上,积极参与全球化但同时要防范风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和方针;第二,在政治上,适当进行主权让渡的同时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主权的完整与独立;第三,在文化上,广泛地吸取和借鉴人类历史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同时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3.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制关系”。4.全世界各种社会主义力量应加强团结与合作。

张西立认为,全球化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正确处理以下关系: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2.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七、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

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

陈筠泉、殷登祥认为,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与科技革命共同构成了推动现代历史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

何清江认为,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之所以能继续发展,正是注重了对科技的利用。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力的变化,如果能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将使生产力获得飞跃发展,最终将超过并战胜资本主义。

安维复等许多学者都认为,现代科技革命与计划体制的错位与悖反可能是苏联解体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社会主义必须最大限度地发展现代科技革命,因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主义与现代科技革命兴则俱兴,毁则俱毁。

牛先锋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科技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这场科技革命,可以得出一个确凿的结论:物质成果丰裕、精神成果丰硕、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共享、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将是21世纪人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

王洪清、杨德才认为,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是19世纪以来两股最活跃的力量,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科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合理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能够创造科技。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和互动作用,既使社会主义得到巩固乃至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也将使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娄永清认为,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其重要功能就是推动社会制度的革故鼎新。在近代历史上,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在未来的岁月中,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及其革命作用的充分显示,将最终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把人们引向社会主义。1.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造成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从两个相关的方面为社会主义变革创造了精神条件;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培养、造就出实现社会变革的劳动人民队伍;4.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反人类性质,最终会促使全球大多数人厌恶并抛弃资本主义;5.作为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内含着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动力和倾向。

、徐建龙认为,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未来社会主义的命运取决于社会主义能否与新科技革命相结合,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走向巩固和成熟,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

标签:;  ;  ;  ;  ;  ;  ;  ;  ;  ;  ;  ;  ;  ;  ;  

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回顾与展望研究综述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