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辉[1]2000年在《光纤复丝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复丝基本参数在线检测仪采用了二维激光扫描技术,分别检测出两个垂直方向上投影的尺寸,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六棱柱体的内切圆和外接圆直径,解决了目前国内复丝的离线检测所导致的复丝产品一致性差的问题。同时对国内外测量六棱柱体内切圆直径和外接圆直径提出了新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开拓了新的思路。复丝基本参数在线检测仪综合应用了光电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该检测仪器采用工业上常用的ISA总线,把获取的测量数据传给控制用计算机,计算机就可以对获取的数据通过适当的软件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并计算出光纤复丝内切圆和外接圆直径的合理值。同时计算出产品的合格率和废品率,并画出质量波动图、质量控制图、直方图。
张传雄[2]2008年在《熔融纺丝成形理论应用及聚合物光学纤维开发》文中指出根据纤维具体纺丝成形机理及纺丝成形基本数学模型,结合纺丝实验结果,唯象研究高聚物在快速形变过程中的流动特征及取向、结晶机理,拟合优化模型参数,建立更广义的纤维纺丝成形数学模型。设计不同工艺路线,研究工艺参数对纤维成形机理的影响,进一步验证模型及其参数的合理性,从而将模型用于指导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除此之外,将传统的熔融纺丝方法引入到聚合物光学材料的生产,探讨光学材料熔融纺丝最优工艺,并初步加工了几种简单的聚合光学材料,为工业化低成本生产聚合光子晶体纤维提供指导。首先,针对目前的模型依据的试验数据重复性差,缺少系统性,用于模拟的研究体系少,模型参数也不完整的实际,提炼了可用于一般熔融纺丝加工的含有未知模型参数的基本模式模型,并依据较易得到的产品最终性能的试验数值,利用逆向拟合方法得到未知的模型参数,完善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完整的模型,指导实际生产。以模型参数较完整的聚对苯二甲酸乙醇酯(PET)为例,采用四阶龙格一库塔(Runge-Kutta)法模拟PET的熔融纺丝动力学过程,求取纺线上各点盈度、速度、张力、结晶、取向变化以及径向温度、取向的分布,为基本唯象动力学模型的具体应用奠定基础。其次,将基本的熔融纺丝唯象动力学模型拓展应用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及各种异形纤维的熔融纺丝加工中。基于前人对PTT的研究,得到PTT已知的物性参数,并利用逆向拟合的方法取得未知的PTT物性参数如应力光学系故,结晶诱导取向系数。模拟PTT的熔融纺丝过程,探讨纺丝工艺条件对圆形PTT的结构性能的影响,推导PTT凝固点位置的计算公式,改变了由于某些PTT物性参数的未知性而无法对PTT熔融纺丝进行模拟的现状。工业化生产圆形截面3.30dex的PTT短纤维,缓和的控制纺丝计量泵泵供量、纺丝温度、环吹风温蔓、牵伸比等工艺条件,以利于PTT原丝的取向度和结晶度缓慢增长。最佳的加工工艺为:计量泵泵供量770g/min,纺丝温度250-253℃,环吹风温度25℃,卷绕速度1100-1130m/min,牵伸比1.02。开发生产的PTT短纤维,质量指标优良、稳定,纤维断裂强度高、断裂伸长率大、纤维弹性回复性优良,是国内目前日口质较好的棉型PTT短纤维。与此同时,利用单位时间内由于表面积的减少所引起的能量差与系统内伴随流动过程而散逸的能量相等的关系,引进由喷丝孔形状所决定的形状系数C及考虑到膨化效应的补正系数G,建立异形纤维纺丝动力学模型,模拟异形度在纺程上的变化,探讨并验证了各纺丝条件对于异形度的影响,首次分析了不同空间位置的丝条的异形度以及凝固点的差异。工业化生产了叁叶形、叁角形、十字形、双十字形、U字形、王字形聚酯短纤及长丝,并以U字形涤纶长丝为例,介绍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方案及产品性能分析及应用情况。所加工的U形长丝截面外观轮廓呈不规则状,使织物有蓬松感,改善了光泽效应和手感,提高了织物吸湿性、透气性及抗起毛起球性。设计生产的棉盖涤织物,经检测具有显着的抗起毛起球性,良好的坚牢性,优越的耐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及优良的舒适性和卫生性。再次,结合熔融纺丝基本唯象动力学模型,逆向拟和方法,仪征化纤厂的设备及工艺状态以及试验测试数据,得到涤纶短纤维纺丝工程计算机仿真系统。针对熔体从交接点到喷丝孔的实际输送流程及各单元的结构特性,将熔体输送的仿真模拟分解为管道输送模型、增压泵模型、过滤器模型、静态混合器模型、计量泵模型、纺丝组件模型等。在每个单元模型中,根据稳态流体流动的原理,建立了熔体输送过程中熔体停留时间、压力降、温升和熔体热降解(粘度降)模型,并通过计算分析了交接点的熔体流量、特性粘度、压强、温度、大小循环热媒的温度对熔体停留时间、压力降、温升和熔体粘度降的影响,并获得相应的权重因子。熔体输送过程模拟显示温度升高主要集中在增压泵、熔体过滤器及纺丝箱体内的计量泵、纺丝组件、喷丝孔处,这些地方流动阻力大,压强下降明显;熔体压强增加主要由增压泵和计量泵提供,压强降主要集中在纺丝箱体内;粘度降主要集中在管道及熔体过滤器等停留时间长、温度高处.在保证产品强度的基础上,采用较低特性粘度,较低熔体温度,较高的压力,增加产能对粘度降下降有利;熔体停留时间主要受熔体输送能力的影响,其它变量对熔体停留时间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熔体输送能力增加,熔体在管道内的停留时间呈一阶指数形式下降。在纺丝过程中,基于丝条周围冷却环吹风微单元区域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建立了冷却吹风的风速、风温分布模型,并将其与单丝模型进行耦合,首次建立适合工程模拟的涤纶短纤维复丝模型。并通过复丝模型的模拟研究了不同层丝条的纺丝速度、丝条温度、丝条周围风速、丝条周围风温等随着纺程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工艺过程条件、结构和材料性能的基本关系,取样测试了丝束的取向度与原丝倍半伸长率,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两者的指数关系。并通过两者的关系建立起了计算机模拟与工程进行比较的桥梁。结合仪征化纤60吨/日半敞开式外坏吹和165吨/日密闭式外环吹的纺丝装置的设备参数及生产棉型短纤维的实际纺丝条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形成涤纶短纤维纺丝工程计算机仿真系统。所编制的系统仿真软件可以动态仿真显示熔体在输送管道中的流动状态,全流程预测及显示熔体在经过主要设备前后的熔体温度、压力及熔体特性黏度等参数;计算正常生产过程中,不同负荷下熔体主要质量指标的变化,得到各运行参数对主要质量指标影响的关系,确定最佳工艺组合;模拟不同条件下原丝的质量指标,指导工艺优化和品种开发,预测装置最大产能。计算机仿真系统模拟计算值与生产工艺实际值误差精度控制在10%以内。最后,利用自制的多孔喷丝板及纺海岛纤维并溶去“岛”组分加工生产多孔中空,且引入不同折射率的光学材料纺制海岛纤维。多孔喷丝板纺制多孔中空光学纤维,此方法需要精密的喷丝板加工技术,可加工性及光学性能好的材料及合理的纺丝初始条件特别是吹风条件的良好结合。纺制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光学材料,最佳纺丝温度为210-215℃,最佳的纺丝速度200-300m/min,最多可纺的孔数为15孔。并引入日本Kuraray公司开发的Exceval作为可水溶移除的岛(芯)组分,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G)作为海(皮)组分,在225℃最优纺丝温度下,纺制皮芯及海岛长丝。Exceval的水解温度应不低于95℃以保证相对低的残余率。皮芯长丝在95℃的热水中6小时,芯层基本溶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溶解温度超过皮层PETG的玻璃转变化温度,皮层发生了较大的变形,部分没有溶解的PVA,仍然留在孔内,而且在同一根纤维的不同部分,溶解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别。Exeeval的高流动系数及喷丝微孔的分布,使得海岛纤维的岛组分几乎接近于海的边缘,致使溶解后的纤维的无法保持基本原型,外围结构塌陷。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选用低温可溶解且能从光学材料的侧面透出的水溶性材料,降低皮层变形,改善纤维的性能,对于海岛长丝还需设计合理的海岛喷丝板,增大外围海组分的厚度,保持溶解后的海岛纤维的基本骨架结构。ESTAMAN的改性聚酯AQ55S单丝在较低的温度下(一般是60-80℃),短时间内就能很好的分散在水中并具有较宽的加工范围及熔融可纺性能,是Exeeval极佳的替代品,在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下(70℃),PETG/AQ55S皮芯长丝只能部分溶解,而在90℃的热水中,除了少量杂质及异常丝条外,绝大部分已溶解。在同样的加工条件下纺制了PETG/AQ55S海岛长丝外层岛部分溶解,而内层的AQ55S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透出,因而聚合加工极佳的集水溶性及熔融纺丝性能为一体的新型材料,是溶解法加工多孔光学长丝的唯一出路。同时,以折射率为1.57的PETG为岛(芯),折射率为1.49的L40(PMMA)为海(皮),在220℃的纺丝温度下,加工不同比例的L40/PETG皮芯及海岛纤维。利用Infrared Thermometer测得皮芯纤维最长的光传输距离为55cm,短于25cm的样品,光大部分可以通过,而海岛纤维光大部分仅可以通过短于10cm的样品。利用不同折射率的材料熔融纺制光学纤维,所得的光的传输距离较短,主要原因是选用的单组分材料经过熔融纺丝所得的丝条本身的光传输距离的限制。要提高光传输距离,最有效的方法是设计直径较粗的喷丝板及强冷装置,快速冷却丝条,并经多级低温缓慢牵伸,得到所需的直径的光学纤维。
傅文红[3]2006年在《MCP扩口工艺的理论、实验与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对微光夜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发展、应用、国内外夜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动向作了简单介绍,针对微通道板(MCP)中各种噪声的来源、表征、计算和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引起噪声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为降低MCP噪声、开发先进MCP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然后深入分析了MCP端面电子散射与光子散射的整个过程,给出了MCP电流增益、噪声因子与其开口面积比之间的定量关系,从理论上阐明了增大MCP开口面积比对提高其电流增益和信噪比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散射噪声形成过程的分析,证明了MCP开口面积比对散射噪声的影响很大,若增大开口面积比,既可减少散射噪声,又可增大信号光电子进入通道的数量,使信号输出电流增大,可大大提高信噪比和对比度。本文对将8μm孔径的MCP扩大为9μm(保持其它参数不变)进行了仿真,得出了最大腐蚀直径和最小腐蚀深度。 确定了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对MCP进行扩口,阐述了扩口原理和工艺步骤,在扩口工艺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研究了扩口MCP检测方法与评价技术,构建了扩口MCP的平面检测与评价系统和叁维立体检测系统。叁维立体检测采用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对MCP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给出MCP的叁维立体图和MCP端面光洁度及每幅纵向扫描图的通道孔径(或开口面积比)图,从而确定MCP扩口的形状和尺寸。平面检测系统则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由生物光学显微镜、CCD摄像头、图像采集卡和PC计算机构成,集图像观察、采集、显示于一体。软件是专门针对MCP图像特点设计的,通过图像中孔与铅玻璃的亮度不同,实现孔和通道边界的识别,最终达到计算孔径的目的。 对6μmMCP实施了扩口,并对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MCP的信噪比有了较大提高。 用6μm扩口MCP制成像管,该像管的增益提高了约10%。
张勇[4]2016年在《稀土离子掺杂闪烁玻璃和闪烁光纤面板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能物理、工业探测和医学成像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闪烁体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闪烁体材料的研究已成为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热点。闪烁晶体由于制备过程复杂、生产成本高、大批量和大尺寸生产难度大以及各部分发光特性存在差异等因素,使其在应用上受到制约。相比之下,闪烁玻璃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组分和性能连续可调、塑形加工性能优异,易于大批量、大尺寸生产,使其成为高性能闪烁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关注热点,对其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选择合适的玻璃基质材料,改善和调控各种稀土离子在不同玻璃基质中的发光性能仍是闪烁玻璃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Tb~(3+)、Ce~(3+)、Eu~(3+)掺杂钆-钡-铝硅酸盐氟氧闪烁玻璃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稀土离子单掺情况下的发光机理以及掺杂浓度对玻璃材料的微观结构、光学性质的影响,并讨论了玻璃中Gd~(3+)离子与其它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机制。随后,研究了玻璃组成中F~-、Gd~(3+)含量以及敏化离子Ce~(3+)、Dy~(3+)对Tb~(3+)离子在钆-钡-铝硅酸盐氟氧玻璃中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在获得高X射线探测效率的Tb~(3+)激活闪烁玻璃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闪烁光纤面板的制备工艺。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高温熔融法成果制备了Tb~(3+)、Ce~(3+)、Eu~(3+)离子单掺和Ce~(3+)/Tb~(3+)、Dy~(3+)/Tb~(3+)离子共掺的钆-钡-铝硅酸盐氟氧玻璃。这些玻璃的网络骨架是由[Si O_4]四面体和[Al O_4]四面体以顶点相连的方式构成,Gd~(3+)、Ba~(2+)和其它稀土离子处于网络间隙,F~-离子部分取代O~(2-)进入网络内部;玻璃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高可见区透过率。(2)在紫外光的激发下,Tb~(3+)单掺闪烁玻璃发出明亮的绿光,主要源于~5D_4→~7F_J(J=6,5,4,3)的电子跃迁。随着Tb~(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强度不断增强,但荧光寿命变短;Tb~(3+)离子之间的交叉弛豫过程有利于~5D_4态的跃迁发射。Ce~(3+)单掺闪烁玻璃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强烈的蓝紫光,是由Ce~(3+)离子的5d-4f电子跃迁引起;随着Ce~(3+)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峰位置不断红移,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最佳的Ce~(3+)掺杂浓度为0.1mol%;荧光衰减时间为纳秒级,且随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Eu~(3+)单掺闪烁玻璃在紫外光激发时主要发出红光,源于Eu~(3+)离子的~5D_0→~7F_J(J=0,1,2,3,4)跃迁,其中~5D_0→~7F_2跃迁(615nm)发射最强,荧光衰减时间为毫秒级;发光强度和~5D_0→~7F_2与~5D_0→~7F_1跃迁强度的比值随Eu~(3+)掺杂浓度的增加先增大而后减弱,在Eu_2O_3含量为6mol%时达到最大。(3)在Tb~(3+)、Ce~(3+)或Eu~(3+)单掺闪烁玻璃中存在Gd~(3+)→Tb~(3+)、Gd~(3+)→Ce~(3+)和Gd~(3+)→Eu~(3+)的能量传递过程,能量传递效率随着稀土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Gd~(3+)→Tb~(3+)的能量传递方式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而Gd~(3+)→Ce~(3+)和Gd~(3+)→Eu~(3+)的能量传递为电四极-电四极相互作用。(4)在X射线激发下,Tb~(3+)、Ce~(3+)、Eu~(3+)单掺玻璃样品均表现出闪烁发光特性。其中,Tb~(3+)掺杂玻璃样品表现最佳,Tb_2O_3含量为6mol%的玻璃样品的发光强度达到BGO晶体的4.9倍,积分闪烁效率为BGO晶体的64%;而Ce~(3+)掺杂玻璃样品表现最差,积分闪烁效率最高仅为BGO晶体的6.5%;Eu~(3+)单掺玻璃样品的积分闪烁效率最高为BGO晶体的32.4%。相比之下,Tb~(3+)掺杂玻璃样品更适合于X射线探测,可应用于工业无损检测和医学影像等领域。(5)在Tb~(3+)掺杂闪烁玻璃中,玻璃组成中的F~-离子浓度的增加使Tb~(3+)离子的发光强度有所增强,但会降低玻璃的密度;较高的F-离子浓度会使玻璃在浇注过程中出现表面析晶现象,影响光纤的拉制。Gd~(3+)浓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玻璃的密度,并通过能量传递增强Tb~(3+)离子的荧光发射,但浓度过高会降低Tb~(3+)离子的发光强度,最佳的Gd_2O_3含量为6mol%。(6)在Tb~(3+)掺杂闪烁玻璃中引入Ce~(3+)离子能够通过Ce~(3+)→Tb~(3+)的能量传递敏化增强Tb~(3+)离子的发光;在X射线激发下,最佳Ce~(3+)掺杂浓度为0.4mol%,此时相对于BGO晶体的积分闪烁效率提高到82%,发光强度达到BGO晶体的6.2倍。但Dy~(3+)离子的引入对Tb~(3+)离子的发光起到了很强的负面影响,使Tb~(3+)离子的发光强度不断降低。因此,在钆-钡-铝硅酸盐氟氧玻璃中不适合选择Dy~(3+)离子作为敏化剂。(7)以高X射线探测效率的Ce~(3+)/Tb~(3+)共掺钆-钡-铝硅酸盐氟氧闪烁玻璃为芯层玻璃,成功制备不同厚度的Tb~(3+)激活闪烁光纤面板。Tb~(3+)激活闪烁光纤面板在X射线激发下发出明亮的绿光,发光强度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强。
张堃[5]2018年在《光纤传像元件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传像元件属于一种精密光学仪器。目前,光纤传像元件缺陷检测一般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其效率低下、误差大并且成本高等。而在研究光纤传像元件的智能检测这一方向上国内开展的还相对较少。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搭建了一套光纤传像元件检测系统对常见的斑点、鸡丝和暗影这叁种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采用合适的算法实现了对它们的分割和识别,最后利用这套光纤传像元件缺陷检测系统完成对光纤传像元件的质量检测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对于光纤传像元件缺陷的相关知识了解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最终选用了双远心工业镜头配合千万像素级大靶面的CCD工业相机,LED面板光源搭建起一套硬件系统实现了光纤传像元件表面缺陷的一次性全景成像并保证了足够的分辨率。(2)根据鸡丝、斑点和暗影缺陷的特点,在图像分割检测算法上研究了一种基于改进FCM的算法,通过相关实验验证并和传统的图像分割算法—大津法(Otsu)分割做比较得出,该算法能够提升缺陷检测效率和准确率,进而能够准确地实现光纤传像元件缺陷分割。(3)根据光纤传像元件表面缺陷类型的特点,经特征分析后采用了基于几何形状和灰度的特征提取方法,并依据经验分析选取了四个最具区分度的特征作为之后构造的识别分类器的输入特征向量,为接下来的缺陷识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光纤传像元件缺陷的识别问题,采用了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出缺陷来满足系统的检测需求。(4)采用传统的相机标定法计算出每个像素所表示的实际尺寸,并根据国标检测标准对光纤传像元件进行了质量检测。
汪舰[6]2010年在《微结构聚合物光纤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微结构光纤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诸多新颖的光学特性,已成为纤维光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结构聚合物光纤的柔软性、易加工性等特点,已经成为聚合物光纤技术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从微结构聚合物光纤的制备,孔道表面修饰,孔道填充到微结构聚合物光纤的应用(特别是在作为图像传递介质和化学传感介质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光纤技术的发展史,微结构光纤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光纤传像技术,光纤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特色。第二章,介绍了国际国内现有的微结构聚合物光纤制备方法。在比较了几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尺寸微结构聚合物光纤预制棒制备的新方法--挤出成型法。研究了该方法制备大尺寸微结构光纤预制棒的工艺,以及该预制棒拉制成微结构保持完好的光纤所需的各种条件(温度、送棒速度、牵引速度等等)。第叁章,首先对自制的525孔四方排列,547孔六方排列的微结构光纤作为空气芯阵列光纤的传像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在其孔道阵列中灌入高折射率液体,制备了具有传像功能的液芯阵列微结构光纤。研究结果证明:微结构光纤自身,以及液芯微结构光纤都具有传像功能。尤其是我们制备的液芯阵列微结构光纤,在世界上是首次报道,打破了液芯光纤不能传像的历史。第四章,首先研制出带有传像功能的光纤传感探头。方法是将pH传感膜固定在自聚焦透镜的一个端面上,而它的另一端与塑料传像光纤束的一个端头紧密相连,成为能传感图像和pH值的双功能传感探头。将塑料传像光纤的另一头与激光器,CCD相机,改进的金相显微镜、光谱仪等组装,建立了完整的具有传像功能和pH值测定功能的双功能光学传感器演示系统。利用该系统,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pH计不能实现远距离测量,也无法进入生物体内实时测量的难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大的样品无法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的难点,同时为生物体,或其它难以到达之处等的pH值测量,提供实时的图像信息。我们应用此系统成功的测量了金属腐蚀过程,所测数据表明,在pH2.0缓冲溶液中,铁制螺丝钉表面的pH值比其缓冲溶液高0.2个pH,而覆盖有较厚铁锈的螺丝钉表面pH值比其缓冲溶液高0.65个pH。在pH2.9缓冲溶液中,铁钉表面的pH值比缓冲溶液提升了0.16个pH值,而铁锈表面的pH值比缓冲溶液提升了0.9个pH值。在第五章中,在第四章已经建立的双功能光学传感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研发锌离子传感器的新思路。我们选用了极其普通的染料罗丹明B和PAN联合作为指示剂,取代了昂贵的锌离子敏感的荧光染料,并把该联合指示剂固定在适当的传感膜中。该传感膜的制备是一个技术难点。常用的如纤维素膜和传统的酸催化的sol-gel膜都不适合作锌离子指示剂支撑膜。我们首次尝试采用碱催化法制备sol-gle膜,并加入两种偶联剂对其改性,使制得的传感膜一方面适合于锌离了的检测,另一方面又与玻璃结合牢固。此系统在锌离子浓度为0.1到1mmol/L时,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且该系统可以同时用于可视化监测,图像的分辨率为18.73lp/mm。在第六章中,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微结构光纤二氧化碳传感器。以具有547孔的微结构光纤作为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的基质材料,在其内表面修饰二氧化碳传感膜——苯酚红与十六烷基叁甲基氢氧化铵形成的离子对的乙基纤维素膜。在该传感器中,微结构光纤一方面起到传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作为气体的传输通道和反应室,通过离子对的颜色变化实现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这种结构不仅使传感探头的结构微小化,紧凑化,而且获得了较大的传感膜面积。除此之外,此气体传感器可分别采用自动和手动进气,使用灵活方便。经过对二氧化碳的响应能力进行考察,此传感器性能稳定、重复性好。在第七章,对博士研究期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刘德林[7]2017年在《日盲紫外ICCD组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在280nm以下的波段几乎被大气完全吸收,形成一个太阳辐射的盲区。在此"日盲"区内探测目标,背景干净,信号提取容易,因此广泛应用于电晕检测、导弹告警、紫外搜救、紫外助降等领域。日盲紫外ICCD组件相关技术是实现"日盲"区内探测目标的核心技术,对日盲紫外探测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日盲紫外ICCD组件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从应用需求、原理与组成、制作和测试技术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如下:1.对日盲紫外探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日盲紫外探测技术在电晕检测、导弹告警、紫外助降、紫外搜救等方面的应用。2.研究了日盲紫外ICCD组件的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组件的核心器件日盲紫外像增强管的结构和原理以及参数的测试方法,对其他组成部分如光锥、像管电源、CCD传感器等也进行了分析。3.对组件的制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微型测力传感器对光纤耦合时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测,提升了耦合质量和成品率。4.设计制作了组件样品并搭建测试系统对组件性能进行了测试,达到预期效果。
闫兴涛[8]2013年在《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推扫式红外遥感成像技术在高分辨对地观测领域的重要地位,结合我国红外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和长线阵红外探测器技术水平,本文研究了利用线面转换的异型红外光纤传像束线阵端实现大视场推扫,面阵端每根光纤与成熟的小面阵红外焦平面阵列像元间一对一耦合获得高分辨红外遥感图像的方法。该方法规避直接获取长线阵红外探测器的技术难度,对我国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全文对基于红外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相机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系统像质评价方法、各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光纤传像束与光学系统间高效率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原理演示实验。分析出的系统调制传递函数表达式和仿真结果可用于系统的像质评价,对其它离散采样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和评价也具有指导意义。所介绍的像方远心型离轴叁反光学系统设计方法简单快速,利用该方法设计的Wetherell型离轴TMA光学系统不仅可作为本文红外相机的前置望远系统,还可用作成像光谱仪等其它要求像方远心结构的各类仪器中。所设计的两种型式后继耦接系统结构参数、成像质量、温度灵敏度和公差分析结果等均满足设计要求,还可用作其它要求100%冷光阑效率的红外中继系统。所设计的用于红外光纤传像束耦合的微透镜阵列解决了系统填充率低、焦比退化引起耦合损耗大等问题,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微透镜后可使系统的光能利用率提高40%以上,且所述设计方法还可设计用于红外焦平面耦合的微透镜阵列。最后进行了光纤传像红外系统推扫成像演示实验,获得了良好像质的拼接图像,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利用红外光纤传像束实现推扫成像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后续进一步的原理样机实现奠定了基础。
佚名[9]2005年在《英国标准(BS)题录(下)(2004年版)》文中指出为便于读者收集、检索英国标准,本刊在2004年第12期及2005年1、2期连载英国标准(BS)题录,题录刊载了截止2004年8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馆收藏的全部现行标准。本刊同时发行:英国标准(BS)题录(中文电子版)单价200.00元,英国标准(BS)题录(中文合订本)单价200.00元。上述电子版用微软 Excel 软件格式排列,便于读者使用。请需要该题录或标准全文的读者按杂志地址(或电话)与杂志社联系。
参考文献:
[1]. 光纤复丝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 周国辉.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2000
[2]. 熔融纺丝成形理论应用及聚合物光学纤维开发[D]. 张传雄. 东华大学. 2008
[3]. MCP扩口工艺的理论、实验与测试技术研究[D]. 傅文红.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4]. 稀土离子掺杂闪烁玻璃和闪烁光纤面板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的研究[D]. 张勇. 长春理工大学. 2016
[5]. 光纤传像元件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D]. 张堃. 中北大学. 2018
[6]. 微结构聚合物光纤的制备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 汪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0
[7]. 日盲紫外ICCD组件技术研究[D]. 刘德林. 东南大学. 2017
[8]. 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D]. 闫兴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3
[9]. 英国标准(BS)题录(下)(2004年版)[J]. 佚名. 世界标准信息.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