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二科 410016
【摘 要】目的:探讨在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实施气道护理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10月-2018年6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78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气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舒适度、住院时间、心率、呼吸频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97.22%vs77.78%)、护理满意度(92.36±5.82vs80.26±4.36分)、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心率、呼吸频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实施气道护理的效果显著,护理实施后死亡率明显降低,还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急诊;呼吸衰竭;抢救;中气道护理;临床效果
呼吸衰竭是发生在原有肺部疾病的基础上,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肺功能逐渐下降,其发病后伴有呼吸功能紊乱、发绀、心血管功能障碍、酸碱失衡、水电解质失衡等症状,应及时进行治,避免对患者的生命形成威胁。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呼吸机、正压通气等,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本次随机选择78例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在其抢救过程中,实施气道护理,观察其实施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78例本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诊断标准: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表浅、鼻翼扇动等)和相关检查(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等),结合《呼吸衰竭诊疗指南》相关标准进行诊断。入选标准: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损伤患者、其他肺疾病患者。实验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2.5±9.5岁,1型呼吸衰竭患者16例,2型呼吸衰竭患者20例;慢阻肺患者15例,心力衰竭患者11例,哮喘患者1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2.2±10.5岁,1型呼吸衰竭患者15例,2型呼吸衰竭患者21例;慢阻肺患者14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哮喘患者1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给予其口腔护理,及时对呼吸道痰液和分泌物进行清理,常规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机体所需液量补充。实验组: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就患者呼吸道分泌出的痰液进行清理,并鼓励患者用力咳痰,对于痰液粘稠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对痰液进行稀释;对于无力咳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协助其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的排除,避免对呼吸功能造成影响;对于昏迷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促进痰液的排出;对于危重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治疗[3]。吸痰: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内会留存一定量的痰液,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痰液的吸出,并对气道进行湿化,促进痰液的排出,在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进行辅助通气后,气道湿化作用会降低,护理人员应使用药物进行气道湿化,同时对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理,避免影响吸氧效果,在吸痰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吸痰操作流程,避免对气道造成损伤,引起并发症[2]。病情检测: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肺功能等,并对用药情况进行观察[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评分在90分以上-满意度高;评分在65-90分之间-满意度一般;评分在65分以下-满意度差)、舒适度(采用本院自制的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评分在90分以上-舒适度高;评分在70-90分之间-舒适度一般;评分在65分以下-舒适度差)、住院时间、心率、呼吸频率。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分析,两组患者计量资料(护理满意度、舒适度、住院时间、心率、呼吸频率)用t、()表示;计数资料(护理效果)用、%表示,临床研究资料对比,P值区间在0.00-0.05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舒适度、住院时间、心率、呼吸频率对比
临床各指标对比,详见表1。
表1 临床各指标对比()
2.2护理效果对比
护理效果对比,详见表2。
表2 护理效果对比(n、%)
3.讨论
急诊呼吸衰竭属于临床常见病,随着我国环境状况的不断变化,疾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升高,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呼吸道、肺组织出现病变,致使患者出现缺氧等症状,影响其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97.22%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2.36±5.82分、舒适度为93.46±4.96分、住院时间为23.16±3.65天、呼吸频率为25.16±5.92次/min、心率101.58±5.03次/min优于对照组,分析:临床上多进行呼吸机治疗,其可以协助患者克服气道阻力,改善肺功能,提高氧气吸入量,在其基础上实施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意识不清或伴有躁动的患者,应对四肢实施相应的制动措施,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应向其讲解插管的重要性,提高配合程度[5]。在吸痰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吸痰时间、氧气吸入量进行控制,并密切执行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出现操作不当的现象,引起气道损伤。患者入院后应密切实施相关检测,对出现的异常现象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处理[6]。
综合上述,在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实施气道护理的效果显著,护理后死亡率较低,可以明显提高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呼吸频率和心率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郭乙谨.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气道护理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6):200.
[2]孙丽娟.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和气道护理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2):12206.
[3]严清.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气道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8):170-171.
[4]靳淑君.基于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和气道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9):214.
[5]叶秋梅,潘开菊,曹小红.基于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和气道护理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08):1511-1512.
[6]刘晓燕.基于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和气道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6):228.
论文作者:谭花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气道论文; 急诊论文; 实验组论文; 效果论文; 过程中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