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工资增长趋势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资论文,趋势论文,养老保险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序言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养老保险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政策,运行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该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之后,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的中国国情,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1991年6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目标模式;进而在1997年7月16日,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做出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重大决定,企业的养老保险负担开始以明确的缴费的形式出现。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中的有关数据:到1998年底,全国共有8475.8万企业职工参加了新的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占到企业职工总人数的80.7%;有2727.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占企业离退休总人数的98.5%;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1%;支出1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0.8%;期末滚存结余611.6亿元,比上年减少了10.4%。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具有丰富经济内涵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政策问题,对一国的储蓄水平、劳动力供给、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社会公平状况以及公共财政等有直接的影响(袁志刚,封进,2004)。我们知道,企业所承担的养老保险责任其实可以看作企业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某企业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之前支付给该企业某员工的工资报酬为1000元,那么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之后,按照20%的企业缴费率计算,该企业由于该员工而实际发生的劳动力成本将增加至1200元。1997年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统一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缴费的形式明确了企业的养老保险负担,并且统一养老保险体制使得通过立法减少企业逃费和拒缴的行为成为可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1998年开始推行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较之前的制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成本。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如果企业是以营利为最终目的,那么是否会通过降低职工工资收入或者职工工资增长率的方式,将这部分由于制度变革而产生的新的成本全部或部分地转嫁给职工呢?这即是本文在下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关于养老保险待遇对于职工工资的影响,学者们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养老保险待遇实质上是职工劳动力报酬的一部分,企业的养老保险责任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于是企业必然会降低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以减少成本;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高低与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职工工资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如行业因素、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等;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职工工资水平与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会随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多通过统计性数据分析对其加以证明,但可能存在模型设计偏误、数据偏差等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更为客观地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上述三种观点中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将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1996年、1997年及1998年的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于职工工资增长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工资率的变化幅度这两个视角,集中分析我国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职工工资增长趋势的影响。本文结构大致如下:第二部分先对相关文献作了一个简单回顾,同时对本文的研究作了一个初步说明;第三部分对模型的具体设定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第四部分介绍本文数据的来源并报告主要的实证结果及相关解释;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
二、文献综述
有关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工资增长趋势的影响,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Morley Gunderson,Douglas Hyatt和James E.Pesando(1992)在1984年对安大略省98份集体合同与单位给付养老金计划(flat benefit pension plans)做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与职工工资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养老保险计划所包含的各个变量中,单位受益率与工资水平的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并不是退休时间的选择。Edward Montgomery,Kathryn Shaw和Mary Ellen Benedict(1992)以1983年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数据为分析对象,通过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合同模型与现货市场的合同模型对工资与养老金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劳动力市场的合同模型下,工资与养老金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在现货市场的合同模型下,工资与养老金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Bradley R.Schiller和Randall D.Weiss(1980)在对133家大公司的工资历史数据与职工个人的养老保险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更好的养老金待遇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工工资水平的降低,职工们可以说是用更低的工资水平(或者更低的工资增长率)换取了更好的员工福利。并且,他们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工资与养老金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显著程度与职工的年龄有关,具体来说,45~54岁年龄段职工的工资与养老金之间负相关关系最为显著,其他年龄段则显示出不显著的或负或正的相关关系。
国内有关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工资增长趋势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卢自华(2006)在对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1998-2004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与公报中我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全国基本养老基金收支及结余等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1)工资的增长明显快于养老金的增长,二者在时间序列上呈反向运动态势;(2)工资增长驱动养老金增长的机制缺乏,工资的增长与养老金的增长没有直接相关性;(3)工资的增长受经济增长的驱动具有持续性和强劲性,养老金的增长受行政政策的约束呈现间歇性和跳跃性。”
为了弥补国内有关养老金与职工工资水平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空白,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1996年、1997年及1998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从而分析我国1997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影响。
三、研究模型设定
(一)解释变量
为了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对工资增长趋势的影响,本文以1997年养老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引入年份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表示我国1997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用于分析我国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水平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的1998年,较改革之前的1997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变量的具体取值来看,若为1998年则=1,否则=0。
出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也是职工工资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的考虑,本文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引入了另外两个解释变量——企业所有制形式虚拟变量及年份与企业所有制形式的交叉项虚拟变量·。变量能够反映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差异,其具体取值为:若为国有企业则=1,若为集体企业则=0。交叉项·则反映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的差异:如果建立一元回归模型=α+β·+,通过简单验证即可得出β能够用于衡量国有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发生的变动与城镇集体企业相比,有多大程度的差异。并且在上述一元回归模型中添加更多解释变量之后,β仍将保持原有含义。
(二)控制变量
此外,在现实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增长率除了受到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及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的影响之外,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所谓的“变量缺失(Omitted Variable)”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还引入了两个作用非常明显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量)和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分别用于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与物价水平对于职工工资增长率的影响。下文中进行的所有分析都将在考虑了这两个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展开。
(三)模型结构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最小二乘估计的方法估计自变量对因变量取值的影响。使用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构建的模型形式依次如下。
估计方程(1)中变量表示观测地区i的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为年份虚拟变量,如果是1998年则=1,否则=0;表示第i个观测的地区在观测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第i个观测的地区在观测年度的消费价格指数。
估计方程(2)中变量表示观测地区i的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为年份虚拟变量,如果是1998年则=1,否则=0;代表企业所有制形式虚拟变量,如果是国有企业则=1,如果是集体企业则=0;·为年份与企业所有制的交叉项虚拟变量,如果是1998年的国有企业则·=1,否则为零;表示第i个观测的地区在观测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表示第i个观测的地区在观测年度的消费价格指数。
四、模型研究结果
(一)数据样本说明
本文主要的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1997年、1998年及1999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具体而言,1997年度和1998年度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职工工资总额的数据计算得出;观测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对解释变量做如下描述统计(参见表1、表2):
全国有共有31个省级地区,由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没有提供重庆的数据,所以建模过程中只考虑30个省级地区。并且,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提供西藏的消费价格指数的数据,所以消费价格指数变量的观测数要减少1个。
由上表我们看出,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的1997年,全国30个省级地区的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为5.30%,而在改革之后的1998年,该值下降到了-1.30%。由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养老保险改革与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但考虑到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受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消费价格指数都有所下降的影响,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实证研究结果
首先,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引入年份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1(具体形式如估计方程1),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参见表3)。
由表3中估计C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控制变量对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均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而解释变量的系数=-0.0585表明,如果其它变量保持不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将使得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将下降5.85%。并且从统计学的角度看,1997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养老金制度改革使得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下降这一事实,我们可以用Sherwin Rosen于1986年提出的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The Theory of Equalizing Differences)来解释: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认为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征,如除工资之外的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危险性、养老保险福利水平等,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工资差别,“好”工作往往比“坏”工作的均衡工资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实施养老保险计划之后,员工的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根据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这必将导致职工的基本工资收入或职工工资增长率的降低。因此,在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由于我国企业的养老保险责任得到了明确与强化,职工的养老保险福利水平得到提高,此时,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降低是符合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的。
或者可以更为直接地将上述回归结果理解为:1998年开始推行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于是通过降低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或工资增长率水平)的方式,将这部分由于制度改革而产生的新的生产成本转嫁给了劳动者,从而维持自身的获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稳定性。
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企业为了规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造成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很可能人为地将职工的部分货币性收入转化为其他非货币性报酬,从而在维持职工总体报酬水平不发生变动的前提下减少养老保险支出。考虑到1997年时我国大多数企业与职工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性质与作用的认识都相当有限,这一解释还是具有一定可能性的。
之后,考虑到企业所有制类型对职工工资水平决定的影响,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国有企业与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受养老保险改革的影响程度的差异。于是,我们向模型1中添加两个解释变量——企业所有制形式虚拟变量及年份与企业所有制形式的交叉项虚拟变量,构建模型2(具体形式如估计方程2),并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参见表4):
由表4中估计B我们可以看出,在模型2中,年份虚拟变量的系数=-0.1709表明:如果其它变量保持不变,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总额增长率将因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下降17.09%。交叉项·的系数=0.0621表示:如果其它变量保持不变,城镇集体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而下降的幅度将超出国有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下降幅度的6.21%,并且在统计学意义上该差异是十分显著的。而两系数相加+=-0.1088表明:如果其它变量保持不变,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总额增长率将因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下降10.88%。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城镇集体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而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国有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下降幅度。
关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解释:一直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所有制形式,在对企业内部职工的福利供给上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重视职工最终收益实为我国国有企业文化的显著特征。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战略性重组,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通过破产退出市场,国有经济布局得到有效优化,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也得到进一步保障与提高。而我国城镇集体企业多由早期的城市个体工商业者经社会主义改造转化而来,或由城市居民根据自愿互利原则联合兴办起来(张双照,1999),产权归属模糊,存在先天的制度性缺陷,对职工最终收益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国有企业。且1996至1998年间,我国尚未对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给予充分重视,集体企业改革的严重滞后使得集体经济渐入困境,企业职工的薪酬福利更是难以得到保证。如上所述,考虑到我国的国有企业十分重视对职工的福利供给的企业文化传统,且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远远好于城镇集体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而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国有企业这一事实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家统计局1997年、1998年及1999年公布的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等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研究了1998年开始正式推行的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于职工工资增长率的影响,得出结果表明:(1)作为解释变量的年份虚拟变量与职工工资总额变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反向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证实了本文第一部分中的第一种可能,即1997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造成了我国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下降;(2)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对于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在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中的变动幅度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城镇集体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影响而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国有企业平均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的下降幅度。
基于上述两点结论,我们建议,国家在拟定养老保险改革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制度变革可能给职工工资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限制性措施,保证职工工资水平因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发生的下降的幅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鉴于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与国有企业相比发生了更大幅度的下降,国家应当在政策制定时针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具体特征有所偏向,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把握养老保险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养老保险体系论文; 职工工资总额论文; 虚拟变量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解释变量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养老金论文; 所有制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