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人类文明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和人类文明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模式”研讨会发言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研讨会论文,人类文明论文,摘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命运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 义文明的历史命运如影随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达到 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新全球化时代”。它既使资本主义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生存 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又使资本主义文明矛盾逐步深化;既引起文明发展规律的重大变化 ,又为新的文明转型开辟广阔道路。

1.文明生存空间的极大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使资本主义文明和整 个人类文明的生存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资本主义文明与以往文明迥然不同,它第一次彻 底突破了民族的和地域的封闭性、狭隘性,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创造空间、生存空 间和发展空间。应该强调的是,我们这里讲的“文明生存空间的极大拓展”,决不仅仅 是一个空间和地域的概念,而且是一个人类实践方式、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历史性飞跃 的概念,是人类文明的创造、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结构、功能和方式历史性进步的概念 。首先,原先局限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的文明创造的实践方式,提升为“全球交往实践 ”框架内的文明创造实践方式。这是人类文明创造、生存和发展方式的一次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历史性飞跃和巨大进步。其次,以资本主义“文明制度”取代前资本主义的落后 制度,从而拓展了文明的制度性生存空间。再次,以社会化、科学化的现代实践方式优 化配置和系统整合全球的文明创造要素,极大地增强了文明创造的整体能力。在全球交 往实践中,现代教育、科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对文明创造资源的优化配 置和系统整合,各民族-国家进行文明创造的优秀成果和有益经验迅速成为全人类共同 的宝贵财富,所有这些,必然会从“系统功能”的层面拓展文明的生存空间。

2.资本主义文明矛盾的逐步深化 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所引起的人类文明生存空间 的极大拓展,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看不到这一点,单纯强调这是“资本主义的全球 扩张”而加以全盘否定,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反之,仅仅抓住这一点, 把资本主义文明作为美好的“人类大同世界”来颂扬,看不到它同时也是充满血与火的 历程,也不符合事实,也是有害的。

在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矛盾的拓展和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单一性矛盾和危机向综合性矛盾和危机发展。在早期,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所导致的“文明危机”的集中表现。而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和了因 自由竞争制度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剧烈破坏,维持了资本主义 经济体系的继续存在,同时又使资本主义文明矛盾突破单一领域的限制,成为一种系统 性、综合性的矛盾,将危机引向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一种综合性、普遍性的危机:经济 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意识形态危机。

第二,社会主体自身的“文明矛盾”更加凸显。马克思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深刻揭示 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体自身特有的“文明矛盾”或“文明悖论”。在“新全球化时 代”,这种矛盾更加凸显出来。一方面,人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 ,但在另一方面,更多的人缺乏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信仰缺失,心灵空虚,找不到“ 精神家园”,皈依宗教以至邪教者日众。一方面,人们尽情享受着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成果,但在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感到生存状况日益艰难,孤独感与日俱增, 冷漠绝望心理不断增强。一方面,人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具备了多方面的现代人素 质,但在另一方面,更多的人与主流社会发生隔膜,甚至抱有怀疑和敌意,从而滋生卖 淫、吸毒、酗酒、抢劫、凶杀、直接对抗社会的黑帮等丑恶和犯罪现象。

第三,由民族-国家范围的矛盾转化为全球性的矛盾。全球化的推进,使资本主义文明 矛盾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升格”成为全球性的矛盾。具体表现为:(1)国际资本攫 取高额垄断利润与创造更高的全球社会总体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矛盾和斗争。(2)向世 界强制推行强权政治的“民主文明”与争取世界实现真正民主化的矛盾和斗争。(3)大 搞“文化霸权主义”与坚持不同文化和文明取长补短的矛盾和斗争。

第四,由损害当下文明的矛盾向危及人类文明根基的“生态文明危机”演进。从贪婪 攫取剩余价值的自私目的出发,西方工业文明(或曰“技术文明”)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 就存在片面性、畸型性。它带来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污染等反文明效应。在全 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把这种发展模式以及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扩展到全球范围, 并使环境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 益严重,由此造成的“生态文明危机”,已经严重危及人类文明的根基乃至人类自身的 生存。因此,摒弃导致“生态文明危机”的西方工业文明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全球性的 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当代人类应有的文明自觉和理性选择。

3.文明发展规律的重大变化 对于认识资本主义文明历史命运尤为重要的,是洞察全 球化的推进使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发生了哪些规律性的变化。

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第一个特殊的规律性现象,是它能够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更 新进化。这种规律性现象的出现,根源于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革命性、变动性品 格。这是前资本主义文明根本不具备的。商场如战场、胜者全得、败者覆亡的“铁的规 律”,迫使资产阶级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 我“扬弃”,以增强获取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物质技术基础,改善推动文明 发展的制度条件和运作机制。

强有力地激发人们享受文明成果的多方面需求,并使人在发现、创造和满足这种需求 过程中形成全面的能力体系,也是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一个独特的规律性现象。这种“ 需求—能力”双向互动机制,成为资本主义文明以比过去时代快得多的速度发展的重要 动力机制。

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另一个独特的规律性现象,就是以科学技术这种“文明中间的精 致的东西”铸造出强大的“加速器”,促进现代文明“加速器”地向前发展。资本主义 在进行全球扩张的历程中,已经进行了多次科技产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及时 而广泛地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并推进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巨大的财富和文明成果,实现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另 一方面,以科技成果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促进其科学化、现代 化、文明化,推动社会的进化和转型。

在与更高类型文明的长期并存、竞争和交融中,有效矫正文明进步中的某些偏颇,是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又一个区别于前资本主义文明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剥削制度下所 创造的人类文明中,惟有资本主义文明实现了与将要取代自己的社会主义文明的长期并 存:一边展开激烈的竞争,一边吸纳社会主义文明的成果有效矫正自身的某些偏颇。19 33年的“罗斯福新政”和1936年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4.文明转型的广阔道路 “新全球化时代”实践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矛盾的深化和 合规律性的演进,为新的文明转型开辟着广阔的道路。

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文明的转型,同一切事物的根本质变一样,具体方式和途径是 多种多样的,一切都取决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在“新全球化时代”,从资本主 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可能会更多地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和途径。一是通过资本主 义文明在不断解决自身矛盾中的进展,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过渡点”和“过渡环节”, 逐步向社会主义文明接近。在全球化推进中,资本主义文明大大增强了在解决自身矛盾 中前进、通过自我否定而不断创造出逐步接近社会主义文明的“过渡点”、“过渡形式 ”的能力,并使这种“过渡点”和“过渡形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态势。二是通过从资 本主义文明中分化出来的社会主义文明因素的“解放”,即社会主义文明因素由在资本 主义社会形式下的孕育生长,从量的积累到实现质的飞跃。新文明因素量的不断增长, 积以时日,就会逐步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在这个点上,只要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 的社会力量努力推动,“量就会转化为质”(列宁语),就能实现飞跃和质变,从资本主 义社会形式下“解放”出来,文明转型也就实现了。三是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新型文明的 渗透、压力和引导作用,促成资本主义文明的加速转型。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建设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成功实践,社会主义文明在同资本主义 文明的对比、竞争中所显示出来的优越性,使它对资本主义文明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一 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毫不讳言对社会主义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甚至标榜自己具有 某些社会主义的特征。至于这些社会主义文明因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渗入”、压力和 引导作用,将使资本主义文明走向何方,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能正确回答的。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

作为世界性潮流的现代化与经济全球化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但是,由于进入 现代化世界进程的国家有先有后,因此也就有“先发式”现代化和“后发式”现代化之 分。前者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后者主要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推进过程 与先发国家相比有着特殊的发展逻辑,与之相联系也就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1.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性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 业的转移和货币、金融、技术、劳务、信息等要素市场的不断国际化,这为后发国家实 现现代化和后来居上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后发国家现代化往往是通过政府的力量,有组 织、有计划地自觉推进的,这就使后发国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盲目性,选择使它们 能够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成果的道路。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 整体发展趋势的增强,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某种政治机遇与可供选择的途径。 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在量上表现为各国政治交往的扩大与频繁,在质上表现为国际 政治生活相关性的日益凸显。在此意义上,后发国家可以在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前提下 ,关注并且遵循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商品、信息、人员等 各种客体和主体的快速流动推动了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对话和交流,使各种文化视界相互 交融,并有所拓展,为后发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视野。

2.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两难境地 后发国家期待着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益,但经济全 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后发国家现代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令其焦虑的挑战 。

第一,后发国家经济发展方面遭遇的风险。首先,后发国家经济安全承受着不合理的 国际经济秩序的压力。其次,后发国家为了解决资本缺口问题,往往依赖于外国资本, 外国资本的进退和投机裁决着后发国家内部的经济政策,为其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最后 ,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就现状而言,经济全球化更青睐发达国家,而后发国家由于国际 竞争力较差,不仅获利大大少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国际经济波动时,往往受到更大的冲 击。

第二,后发国家政治价值选择方面产生的困惑。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政治民主化无疑 是其政治现代化的理想目标。但是后发国家往往都有浓厚的集权制传统,现代民主政治 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社会基础,因而,政治稳定当仁不让地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 首要价值选择,由此也就导致了后发国家政治现代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导 致了政治价值选择的二难窘境:如果一味强调政治局势的稳定,强化国家职能,就会在 某种程度上有违民众的期望,滋生民众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动荡;而如果不考虑本国 国情,全盘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则会造成传统制度的失效与脆弱的新制度的失落,引 起社会控制能力下降,同样会引发社会动荡。

第三,后发国家文化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后发国家在面临外来西方文化移植或侵略 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是把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不加思索地 模仿,从而导致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使社会的价值标准失范、行为失衡,使 人们赖以解释自身的文化根基发生动摇,并进而滋生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价值观念 。二是把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于民族文化,仅对其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内容予以零星修 补,错误地把弘扬民族文化解释为回归传统而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其代价是整个民族思 想文化素质的降低,文化发展的停滞,现代化进程的受阻。

3.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回应 第一,在走向世界中,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从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看,它并非自然生成,而是需要一定的制度前提。在一定 意义上,制度因素往往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快慢以至发展方向与前景的决定性力量。社会 主义制度为我们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固有的许多罪恶和弊病,超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经济 社会结构的畸形,超越资本主义曾经历过的若干发展阶段,并为这些超越提供先进的制 度支撑。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谁也无法离开对方。要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 的伟大目标,首要的和基本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第二,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主发展原则。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民族、国家都不可 能长久地孤立于世界之外。无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最终只有被外部的“强力”拖进 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因此,为了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中国必须在巩 固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对外开放的步伐。但是,对外开放并不是 毫无监管机制的国门洞开,也不是毫无原则的盲目依赖。就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言,自主发展是对发展主动权的把握,是吸取、消化各国长处的一种能力。

第三,在与国际接轨中,坚持体制创新之路。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范围的平等 竞争,更不是什么世界大同或人类发展的趋同现象,而是一种权力的优劣势序列。因此 ,与国际“接轨”并不是跟着发达国家已有的模式和规则走,而是创制自己的有效模式 ,以便在争取排序优势方面赢得时间和实力。这是深化改革的一个直接目标,它的全新 意义在于:改革不再只是针对中国自身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些因素,而是要求中国有一 个能够有效达致上述目标的社会结构。这就是体制创新,它是一种由功能到结构的改革 。

第四,在国际竞争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面对世 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态势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律及我国现实情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 措施,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我们只有发展科学技术,才有可能尽快缩短与科技强国 间的差距;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阻碍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 人才资源优势,才能尽快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最紧迫和最根本的任务——大 力发展生产力。

作者单位:安徽师大经济法政学院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模式”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全球化与人 类文明模式”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6日—19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50多位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围绕着以下几个理论与现实问题进 行了热烈友好、富有成效的研讨。

1.有关文化、文明及其关系问题

学者们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关系标示的是社会进步与人本身发展的矛盾和对抗性,从 历史看,人类克服了自然局限性却带来了社会局限性,如劳动异化、工具理性化和人的 片面化。文化则是对文明缺陷的扬弃,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化的负面性也就是指异化 的普遍化,而文化的发展恰恰是要克服这种异化趋向。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机制看,原始采猎文明本质上是采集渔猎天然生物的文明,农业文 明本质上是人工生产生物的文明,工业文明本质上是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文明; 目前,工业文明遇到了主要由天然化学资源枯竭和化学污染严重形成的挑战,只有进入 “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文明”即新工业文明,才能摆脱这一困境。

所谓现代文明也就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文明,即工业文明。尽管现在已有后工业化时 代的信息文明之说,但其以工业化为依托的性质并未改变,所以现代文明的内涵迄今为 止还未发生根本的改变。理性的异化是和资本主义文明与时俱在的历史现象,它的根源 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劳动异化。从某种意义讲,现代文明是有其极限的, 这种极限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极限。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文明矛盾的深化和合 规律性的演进,为人类文明由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有关全球化问题讨论的视角和方法

学者们认为,考察全球化的视角有许多,从生产力的视角看,全球化是进步的力量;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它是资本主义一定规则的全球化。

但全球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要求我们超出以往那种局限于民族国家来考察 人类社会历史的传统方法,而采取一种全球视域。马克思早就提出“生产的国际关系” 等概念,并曾经从全球视域比较与分析过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政治革命以及德国古典哲 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全球化问题讨论的基本方法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是 因为,人类发展的最终基础还是现实的生产方式,这是人类历史问题(包括人类文明模 式问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3.有关全球化与人类文明模式关系问题

学者们认为,全球化是客观趋势,是人类发展的主潮流。全球化过程存在三种基本力 量,即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非全球化。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全球化就是商品、资本突破国界,把危机与灾难带给全世界,实 际上,东西南北问题正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全球性表现。所以,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阶级 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离开阶级与现实利益冲突解答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不 现实的。

全球化不是西方文明的世界化,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我们的任务是在全球化背景 下说明马克思主义文明模式的合理性及其不断发展的必然性趋向。在全球化过程中,物 质文明必然会逐步地走向同质化,但文化、制度文明必然是多样性的,这是因为,每个 民族国家都有自己历史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历时性过程,它也是一个共时性存在,它是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 多因素参与其中的多层面(科技信息、经济、政治民主以及文化等层面)的整合过程。多 样性的互相建构与整合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本质之一,用“一体化”、“同质化”等笼统 描述全球化并不确当。由此,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共存是一致的,全球化要求我 们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互动来重新思考人类文明模式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断言文明 的替代关系。

4.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关系问题

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积极参与当下全球化进程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所追求的文明模式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过程中,要保持马克 思主义指导的一元性,但又要肯定制度、文化的多样性,并保护这种多样性;要把爱国 主义教育与破除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统一起来。

这次会议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那就是哲学层面的全球化研究 还有待深入。大家达成如下共识:在哲学层面,学界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全球化 作进一步的讨论:

(1)全球化的本质:A.全球化与时代本质的关系;B.全球化作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进程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战略之间的关系;C.对全球化进行客观分 析与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

(2)人类文明模式:A.人类文明的本质要素与结构关系;B.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规 定性;C.文化与文明的现实关系。

(3)人类文明模式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A.人类文明模式与人本身发展的关系;B.人类 文明进程的规律性与主体人的选择性(包括选择的现实性、客观依据等)之间的关系。

(4)文明的时代差异性与民族性、本土性之间的关系。

(5)全球化进程中冲突的实质:A.全球化过程中有没有现实的冲突?B.如果有冲突,能 否像亨廷顿那样把这种冲突仅仅归结为文化冲突或文明冲突?C.这种冲突有没有它的物 质利益基础、政治利益导向?

(6)研究全球化与文明模式之间现实关系的意义与价值。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化和人类文明模式”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