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朱光华教授_经济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朱光华教授_经济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朱光华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教授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的缺陷

记者:朱老师,您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理论的指导。从目前来看,我们对企业改革理论的研究需要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唯此,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把握才能准确和全面,提出的对策才能是标本兼治,而非治标不治本。这就必然涉及对企业理论的比较与综合,对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的缺陷,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朱光华:好的。企业改革理论需要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改革实践提供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对于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而言,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劳动分工能使生产效率提高,是经济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在新古典经济学把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的理论使分工的作用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具体地说,新古典经济学从生产函数和利润最大化假定导出供给函数;从消费函数和效用最大化假定导出需求函数;从供求相等条件,导出协调个人利益的市场均衡。其中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只反映了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而不反映专业化水平和组织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斯密的分工理论是基于分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个原理与规模经济有关。因此,新古典的理论框架较为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方面,却与古典经济学的第二个方面相冲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生产理论方面完全丢掉了古典经济理论的精华。

记者:那如何认识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呢?

朱光华:如果我们将企业理论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出现或者说存在、企业的规模如何确定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的学问,那么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就不是企业理论,而只是生产理论。

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局部均衡”理论,还是“一般均衡”理论,都是研究市场交易的理论,其主题是价格在实现供求均衡中的作用。为此,企业被简化为一个假定,即“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种研究传统下,企业本身是一个“黑匣子”,被视为生产函数,即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水平前提下的投入产出关系。企业为什么存在、由什么决定其规模、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如何等问题并不作为研究对象。总之,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是在给定企业的条件下关于企业的生产决策的理论。这种理论所研究的是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水平时,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及不同的产量和价格的最优组织,因此只是一种生产理论。

记者: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中存在上述存而不议的领域,同时也是该理论的缺陷,其原因何在呢?

朱光华:其原因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其理论体系本身——一般均衡理论,二是其分析问题时所掌握的分析工具的欠缺。

一般均衡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这些前提条件包括:(1)厂商的规模很小,而且具有凸性特征(凸性是一个数学名词, 它在这里的经济学含义是指没有规模经济——记者注);(2 )市场是完备的,不存在不确定性,或者说对于每一个不确定性都有一个独立的市场;(3)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的,而且是对称的;(4)不存在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效应。在这些条件都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市场存在均衡,而且均衡是最优的;否则,市场可能不存在均衡,或者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的。

如果我们把上述条件放到现实中去检验,就会发现这些条件很难得到满足,而且以这些条件作为前提假定而建立起来的新古典理论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当一般均衡的诸多条件都得到满足时,市场能自动达到最优的均衡,产权是无所谓的。萨缪尔逊在60年代就曾证明,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产权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了产权问题,当然也就没有了企业问题。产权、契约、委托——代理、信息、激励等诸多企业问题都是与一般均衡理论相联系的,如果一般均衡中所有假设的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就没有必要讨论企业,企业理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记者:新古典主义的分析工具是导致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忽视对企业进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认识呢?

朱光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在30年代由马歇尔创立的,它是运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问题来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

由此,建立起来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组织问题转到了给定组织结构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分工为什么会出现?经济组织为什么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而且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复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理论只能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企业,纯消费者就无法生存,因而企业必须预先给定,我们从中也就无法知道企业从何而来了。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企业)的分离也是给定的,我们也就无法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商业化社会是如何从自给自足的社会中演进而来的了。总之,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并不讨论企业问题,从而也就没有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的新发展

记者:企业理论之树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新古典经济学之后的企业理论发展表现在何处?又有哪些特点呢?

朱光华:企业理论作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始于本世纪30年代。伯利和米恩斯(1932)的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及科斯(1937)的论文《企业的性质》是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企业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企业的本质和企业的内部结构。前者是指企业的产生及其规模,后者是指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这被认为是继一般均衡理论之后,在微观经济学中的革命性突破。

从目前来看,企业理论具有以下特点:(1)近20年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经济理论中的前沿课题;(2)大部分研究的数学性较强, 严密的数学演绎是其特点之一;(3)与其他学科交叉,如理财学、 管理学和法学等;(4 )该领域中的理论模型或假说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其他研究领域,如技术转让理论、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等;(5 )多种学派并存且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无疑推动了企业理论的发展。

记者:从总体上看,经济学者继科斯之后主要是沿着企业的本质和企业的内部结构这两条线索,展开对企业理论的研究。企业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呢?

朱光华:一般认为,企业理论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企业的本质和界限。80年代以来,对企业的定义、 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企业不能无限制合并、企业所有权的经济含义等诸多难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财产控制权”观点。这一观点由交易费用学说演变而来,威廉姆森的研究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格罗斯曼和哈特发展了威廉姆森的思想。第二,“议价费用”和“影响费用”观点。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对交易费用学派持批评态度,它们的思想更多地受到阿罗和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寻租理论的影响。第三,“声誉”观点。克雷普斯分析了“声誉”对减少交易费用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形成的理论。简而言之,80年代以来三种有关企业的观点的共同基础是:契约是不可能完全的,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影响交易费用;企业不同于市场是因为权威的存在,权威的存在使市场式的议价消失,代之以上下级的代理人关系;这种代理人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费用。最后,企业的形成是使这些费用最小化的结果。

2、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在一个企业内部,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 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如何设计激励规则?如何防止成员合伙行为?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问题。研究等级制的经济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是以等级制中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目标函数为前提,研究最有效的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方法,这就是“协作理论”;二是假定等级制中成员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同时分工造成每个人具有他人不具备的个人信息,研究最优的组织设计方案,使得每个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尽力,这就是“激励理论”。

3、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企业的资本构成中, 股票和债券的比例是如何决定的?他对经营者有何影响?破产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破产?为什么破产有清算和重组的区别?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以詹森和麦克林为代表的激励理论;以利兰和派尔为代表的示意理论及以阿洪和博尔顿为代表的财产控制权理论。

4、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这种分离是现实的要求, 又是公司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如何制约经营者?经理的行为有何变化?不同类型的所有者的利益如何协调?法马、霍姆斯特姆、沙尔夫斯坦、格罗斯曼、哈特、哈里斯、雷维夫等人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了经理报酬的构成,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经理的制约作用。

记者:众多的学者是在您所谈的四个方面,从某个角度对企业进行了个人的解说,由此而形成的企业理论流派主要有哪几个分支呢?

朱光华:概括起来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分支:企业的契约理论、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1、企业的契约理论。契约理论是由科斯开创的,此后由阿尔钦、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克莱因、詹森、麦克林、利兰、派尔、罗斯、张五常、格曼斯曼、哈特、霍姆斯特姆、泰若勒、莫尔、阿洪、博尔顿等人加以发展。最新的模型是由杨小凯和黄有光提出的。这一分支的共同点是,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

2、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最先对新古典主义的企业理论提出挑战的是企业家理论,企业家理论将企业看作一种人格化的组织。这一分支的代表人物是熊彼特、奈特、科斯纳、沙科、卡森等。

3、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管理者理论的前身是伯利和米恩斯提出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命题。鲍莫尔、马瑞斯、威廉姆森等人的理论模型都保持了伯利和米恩斯的管理者主导企业的假设,各自的主要特征则在于有关管理者目标及约束条件的不同假设。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所有权安排与方案设计

记者:在传统经济体制中,公有制采取国有制的实现形式,就决定了计划体制的基本特征,而计划体制的反作用表现为要求:“一大二公”和“政企合一”。这就排斥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背离效率的死循环。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与其效率状况高度相关,实现产权改革目标的关键在于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对此,您有较深的研究,请您谈谈对所有权安排的看法。

朱光华:目前,我国的公司制改革是普遍地推行以国家股为主的股份制。我与段文斌同志在合作研究中是这样理解我国的公司制改革的。就所有制形式而言,这是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元的公共主导型混合所有制过渡;就产权结构而言,这是由共有产权向集体产权转变。

我国普遍地推行以国家股为主的股份制企业隐含着两个前提:一是国家或其代理者掌握控股权,而且这种由国家具有控股权的企业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二是由国家或其代理者掌握的股份不能自由地转让,但不是说不能转让,而是说这种转让是有限制的。由这两个前提出发,我们可以证明不成熟的公司制存在着三个障碍,即公平障碍、效率障碍和法律障碍,这决定了单一实行以国家股为主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不一致,企业的运行方式难以摆脱旧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弊端,因而很难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

记者: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真正化解您上面谈的三大障碍呢?

朱光华:传统国有企业之所以表现出缺乏效率的运行特征,是因为我们尚未找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明国有制不一定是公有制唯一的和最为有效的实现形式,进而我们否定了普遍推行以国家股为主的股份制改革。从社会的角度看,混合经济可能将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为此,我们设计出一揽子的企业制度改革方案。

第一类方案是国家拥有公司全部股份,成立国有独资公司。第二类方案表现为“不失去控股权的集资”,国有制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而运行方式和绩效则会由于私人资本的参与而发生一定变化。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合资企业中可以看到。第三类方案是将国有资产投入非国有企业,处于参股地位,设立国家参股公司。这一投资行为的目标可能有两种:其一,实现利润最大化,与私人投资毫无二致;其二,扶持某一行业的发展,增强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四和第五类方案是以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将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内在化于企业或外在化于法人。所有权内在化于企业是将企业资产赋予企业法人,而所有权属于成员的整体而非整体的成员,从而塑造法人所有权主体和产权主体,以此消除公平障碍和法律障碍。所有权外在化于法人必然使企业相互持股成为一种趋势,进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交错的格局,以此将市场交易内在化于联合生产之中,从而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这种改革的结果是构造法人控股公司,而法人可以是企业自身也可以是外部法人。第六类方案发生在垄断性行业,政府垄断变成了私人垄断,这是否能促进效率是不确定的。因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答案,则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或者开拓国际市场,或者开放国内市场,或者产生技术进步。然而,这三方面都不是容易做到的或者说在短期内难以做到,所以至少在短期内难以认为私人垄断会增进效率。如果规模经济的权衡有利于国有企业,那么国有企业还是可以接受的,但经营权则可以考虑让渡给私有企业。第七类方案发生在竞争性行业,部分国有企业被出售全部股权变为私有企业,私有企业将打破国有企业的效率障碍,从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第八和第九类方案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思路下,实行国有民营,这可以回避原苏东国家在所有权私有化中所面临的困难。无论是承包经营还是租赁经营都应当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

总之,一揽子的企业制度改革方案把所有制作为促进效率这一目的的手段,通过对所有权和经营权这两个层次不同程度的变革,为国有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记者:非常感谢您对《经济师》的支持,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

朱光华,1937年生于北京市。195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1987——1995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为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

标签:;  ;  ;  ;  

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朱光华教授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