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出论文,年代论文,虎簋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虎簋盖,1996年8 月出于陕西省丹凤县(注:王翰章等《虎簋盖铭简释》,《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3期。),失器。盖上有铭文161字,所记历日,年、月,月相,日俱全,是研究西周历法的重要材料。关于其年代,学者已多有讨论,一般认为属西周穆王时期,少数学者认为应属恭王时期(注:《虎簋盖铭座谈纪要》,《考古文物》1997年第3 期)。我们也对此作了一番考察,结论与目前一般的看法不尽相同,故撰此小文,以就正于大方。
在讨论年代之前,先就其与年代有关的铭文内容补充以下两点。
1.更乃祖考胥师戏。胥,西周金文作疋,与足为一字,《说文》云:“疋,足也。”胥在文献中有佐助之意,《广雅·释诂》:“胥,助也。”所以这里的胥师戏即谓辅佐师戏。
2.鸾旂五日。谓鸾旗之上画有五个日象。又有“旂四日”,见于羖簋盖(注: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市发现西周羖簋盖》,《文物》1979年第2期。), 应是旂旗上画四个日象。《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注云:“三辰,日月星也。画于旂旗,象天之明。”又,《周礼·司常》:“日月为常。”这种旂旗见于出土文物,如《山彪镇与琉璃阁》图11铜鉴中层图案之三就有五个日象的长条形旗帜。1965年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注:《中国古青铜器选》67 , 文物出版社,1972年。),旗帜上是四个日形。张政烺先生对此有较详的解说(注:张政烺《王臣簋释文》34—3 5页,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
虎簋盖通体饰直棱纹,这种簋盖在西周器物中不是很常见,且失器,这里先就与之相联系的器物进行讨论。该器与传世的师虎簋文考均为日庚,祖考所司都是武职,铭文用字措辞也多相同,故本器的虎应即师虎簋的师虎。师虎簋是一种通身饰瓦纹的敛口环耳簋,这种簋有其他若干件可资对照研究。对这一类器物流行年代的考察,直接关系到其年代的推定。
一 敛口瓦纹簋流行的年代
与师虎簋形制、纹饰相同的敛口瓦纹簋有无簋、乖伯簋、询簋、豆闭簋、即簋。年代比较明确的有三器:1.无簋,记王征南夷。西周金文记载周人与南方淮夷发生战事的主要属于穆、厉、宣三世,与文献的记载相合。该器记载的史实徐中舒先生已指出应属厉世(注: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马承源先生也指出该器与翏生盨和噩侯驭方鼎所记为一事,后两者的时代也都在厉王时期(注:马承源《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考古》1979年第1期。)。2.询簋, 与师询簋为同一人所作,李学勤先生已指出,师询簋由其铭文内容来看,“很清楚是宣王初即位时的口吻,《两周金文辞大系》说:‘本铭与毛公鼎如出一人手笔,文中时代背景亦大率相同’,定其年代为宣王元年二月,是确切的。”(注: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今按该器铭文中有不少与毛公鼎相同的语句。 此外,铭文格式“王若曰……王曰……”也与毛公鼎相同,这种格式在文献中又见于《书·文侯之命》,可见该器年代确应为宣王元年。询簋作于十七年,李学勤先生认为师询簋提到曾“绥立”宣王,是师询在厉王时已任职,故询簋乃师询初继父职时所作,当为厉王十七年,其说甚是。3.即簋,与同出的师丞钟的作者为父子关系。李学勤先生指出,师丞“主要的活动时期在厉王之世”(注: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我们同意他的看法。 后者铭文中有一些流行于西周晚期的词语,如“喜侃前文人”,相同或相似的说法又见昊生钟、钟、兮仲钟、井人佞编钟、梁其钟、晋侯苏钟等,多是晚期厉宣之物;“用祈屯鲁永命”,即克钟的“用匄屯嘏永命”。后者铭文中已出现了“周康剌宫”,唐兰先生已指出应为宣王时物(注: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 《考古学报》1862年第1期。),但学者尚有不同意见。 新近李学勤先生也指出克钟的“周康剌宫”为厉王之庙,该器的十六年“必须属于宣王”(注:李学勤《吴虎鼎考释》,《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克所作器除钟而外,尚有鼎盨等若干件,其中克盨有“周康穆宫”,是指的穆王之庙,学者并无异说。既然如此,则“周康剌宫”当然也就是指的厉王之庙了。此外,大克鼎右者为申季,同于伊簋,后者器形纹饰均同师簋、颂簋等宣世器,年代当在宣世。小克鼎器形纹饰同于宣王时的史颂鼎和东周初期的鄀公諴鼎,字体也较晚,如命字已加口,这种写法常见懿孝以后器铭,其字已添加下部的底座,都说明克器基本上属宣王时。师丞钟除措辞带有晚期特色外,字体也较晚,如其字写法同小克鼎等西周晚期器,器形纹饰又非常接近厉王时的宗周钟和梁其钟,都透露出该器年代确应大致在厉世。以此推之,作为其父辈所作簋的年代应大致在夷世前后。
上所论三器,两器属厉世,一器属夷世,与其形制相同的乖伯簋和豆闭簋的年代也应在夷厉之世。二器本身也具有较晚的特征,乖伯簋字体风格较晚,命字已加口,“婚媾”一词只见于晚期器,如克盨、殳季良父壶等,时代均不早于宣世。铭中提到的益公,也见于上述厉王十七年的询簋。故该器的九年,应为厉王九年。豆闭簋字体也较晚,命字有口旁,右者为井伯,这些都与利鼎同,后者器形纹饰又类同多友鼎,其年代应在夷厉时期。
以上的讨论说明,这种敛口瓦纹簋主要流行于夷厉时期而以厉世较多。也就是说,以器形纹饰而论,师虎簋大致是夷厉时器。
上海博物馆藏散伯簋,除圈足下多了三小足外,器形纹饰与上述瓦纹簋相同,该器的其字已是西周晚期流行的写法,可作为这类瓦纹簋年代的佐证。
陶器中也有类似瓦纹簋的器形。如张家坡VI式陶豆(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图一九:3,图版十:1,《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除圈足稍高无环耳外,余则与铜瓦纹簋完全一致。VI式除豆流行于张家坡第五期,年代大约在厉王前后。
二 相关人物的活动时期
上已推定敛口瓦纹簋流行的年代约在夷厉时期,各器铭文中提及的人物有益公(询簋、乖伯簋)、内史吴(师虎簋)、井伯(豆闭簋、师虎簋)、师戏(豆闭簋)、定伯(即簋)。
以这些人名为线索,相关铜器可联系成7组(见表一)。
表一中7组并不一定是按时代顺序排列的, 对各组铜器的联系主要是根据右者(即傧导者),另外再辅以册命者。因为右者多为地位较高的重臣,并且不是一种固定的职务。也就是说,某人任右者,只是在他活动时期的某一时间段,所以右者相同之器,一般应属同一王世。而册命者则不同,这种职务由史官担任,史官乃终身职业,故册命者相同的器物,彼此间年代的距离应较右者相同的器物相对大些,所以我们将此作为联系的次要条件。
第一组4器右者均为司马共,册命地点也相同, 属同一王世无疑。此组年代可由以下三点推定:1.为史墙之子,墙之祖父旂曾参与昭王末年的南征,其生存年代的下限理应延及穆世。墙之父丰应为穆恭时人,因此墙之袭爵应在恭王后期。恭王以后,因孝王为穆王子,穆王在位又年数长久,以理推之,懿孝二世应不会很长,陈梦家先生将该二世均各估计在10年左右(注: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第九册。),周法高先生推断懿世九年,孝世十五年(注: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大陆杂志》第六十五卷第五期,1984年。),应该是近于事实的。史墙在恭王后期袭爵,其年龄应该同孝王相去不远,因此完全可以活到孝世乃至夷世初年。李学勤先生也认为墙活到了孝世(注: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 由于孝世不长,因此推测器的年代应在夷厉之世,盨在器中年代是较早的,应在夷王时期。2.此组的史年又见于王臣簋,王臣簋为厉王初年器。3.该组中谏簋有不少接近晚期器的地方。该器器形和纹饰同于扶风凤雏村西周窖藏出土的窃曲纹簋,同出还有伯父盨、伯尚鼎和甗等器(注:《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7~11, 文物出版社,1980年;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文物》1979年第11期。),都是西周中晚期之际的器形纹饰。其中伯父盨记三十三年,学者多认为是厉王三十三年,我们认为是夷王三十三年。此外,该器又近厉王时的簋和元年师簋,马承源先生认为,这种形制纹饰的簋“据现有材料分析,还没有早于厉王时期的”(注:马承源《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考古》1979年第1期。)。从铭文内容来看, 该铭中“毋敢不善”也是较晚的词语,相同和类似的说法见于师簋、善夫山鼎以及虎簋盖、卯簋盖、蔡簋、牧簋、毛公鼎等,除虎簋盖而外,余均厉宣时器。可知“(女)毋敢……”这一类句子主要流行于厉宣时期。综合上述三点,本组的年代大致在夷世。
第二组各器在涉及人物上与第一组有明显的联系,年代应彼此相近,大致在夷世。此组中蔡簋年代偏晚,该器无图,但铭中有较多晚期词语,如“敬夙夜勿废朕命”,相同的语句又见师酉簋、师釐簋、师虎簋、牧簋、师克盨、盨、大克鼎等,类似的说法见伯晨鼎、恒簋盖等,这些铜器除少数(如恒簋盖)可能到夷世外,余均厉宣时器,可知这是流行于西周晚期的说法,“毋敢又不闻”、“女毋(敢)弗善效姜氏”,也是较晚的说法已见上,故本器元年应为厉王元年而不是夷王元年。
表一
师俞簋
三年 司马共
第
师晨鼎
三年 司马共 师晨、师俗
一 盨 四年 司马共、史年
组谏簋五年 司马共、史年
虘簋 十二年 宰曶、师晨
第望簋
十三年 史年
二扬簋 史年
组蔡簋 史年、宰曶
王臣簋
二年
益公、史年
第询簋
十七年 益公
三休盘
二十年 益公
组 申簋盖 益公 尹(氏)
乖伯簋
九年
益公
第永盂
十二年 益公、井伯、荣伯、尹氏、师俗
四 父、遣仲、师同
组 益公钟 益公
第 鼎 密叔、内史
五 虎簋盖
三十年 密叔、内史、师戏
第 豆闭簋 井伯 内史、师戏
六 师虎簋
元年
井伯 内史吴
组 牧 簋 七年内史吴
第师簋盖
司马井伯录、内史吴
七师父鼎
司马井伯
组 走 簋 司马井伯
第三组4器右者均为益公,年代应相近。 王臣簋器形纹饰同于厉王时的公臣簋和西周晚期的伯宾父簋(注: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新征集的几件西周铜器》,图版叁:1,2《文物》1965年7期。), 其年代应属厉世,所记为厉王二年。休盘纪年为二十年,与询簋仅差三年,右者同为益公,其二十年也应为厉王二十年。该器所记册命形式“王在□□,旦,王各太室,即位,□□右□□入门立中廷”,也主要见于夷厉宣三世之器而以厉宣之器为多,如师晨鼎、谏簋、盘、此鼎、颂鼎等。申簋盖无纪年,饰顾首鸟纹,给人的印象是时代较早,但与之类同的顾首鸟纹也见于西周晚末的芮太子伯壶腹部,可见这种鸟纹也不仅仅只是流行于西周中期以前。铭中既有益公为右者,则其年代也应与本组其他器相近。该器字体也较晚,命字已加口旁;册命者为尹,即尹氏之脱,下面在讨论永盂的时候将要谈到尹氏主要见于西周晚期器,这些也都可以作为本器年代的佐证。根据右者益公,推测其年代大致在厉世,上限或可到夷王晚末。
第四组3器均有益公,但都不是右者,与上组不同。 乖伯簋年代已见上,益公钟为益公自作,铭文简略,无明显的年代特征。本组的重点是永盂。该铭除益公外,同时还提到井伯、荣伯、师俗父、遣仲、师同等人。此外,还有尹氏。这些人物,联系到以下各器:井伯见五祀卫鼎,荣伯见三年卫盉,师俗父应即五祀卫鼎的伯俗父及师晨鼎的师俗,遣仲见孟簋、鼎,师同见师同鼎。以此为依据,可推测永盂的年代。
五祀卫鼎与卫盉属同一王世,前者已提到恭王,年代在懿王以后,这一问题关涉到谥法(注:彭裕商《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裘卫四器的年代,目前学者多认为在穆恭之世,其中卫簋年代最早,应在穆世,只有日人白川静认为该器属厉世(注:白川静《金文通释》卷六,第273~275页,白鹤美术馆。)。我们认为,该器应是卫器中最晚的,所记二十七年是夷王二十七年。卫盉等3器早于卫簋, 其年代不出孝夷二世(注:彭裕商《西周时期全历日铜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师晨鼎年代约在夷世已见上文;孟簋花纹与上所论申簋全同,其鋬耳兽首的耳部形制极似西周晚期的陈侯方座簋(注:临潼县文化馆《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图版三,《文物》1977年第8期。);鼎器形类同张家坡M105鼎。3器年代均不会太早, 估计约在孝夷之世。师同鼎,李学勤先生已指出其作者即永盂的师同(注:李学勤《师同鼎试探》,《新出青铜器研究》第11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师同鼎器形纹饰属西周晚期前段,与之类同的如多友鼎、南宫柳鼎、大鼎、利鼎等,年代均不出夷厉二世。师同鼎铭文分铸,李学勤先生指出这也是晚期器铭的特点,铭中其字已是常见于晚期器铭的写法,故其年代应在厉世前半期。尹氏,陈梦家先生指出:“西周初期的史官以作册为主,中期以内史为主,而尹氏至晚期始盛……西周晚期,内史与尹氏并存,其制延至春秋,所以《左传》僖廿八年周襄王命尹氏与内史赐晋文公命。”(注: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1956年第1 期。)在西周金文中,提到尹氏的基本上都是厉宣时器,少数上限或可到夷世。
以上与永盂在人名上有联系的器物,年代都大致在孝夷二世,由此推断永盂的制作年代应不早于孝世。考虑到该器有益公,又有尹氏,故推测其年代应属夷世。该器所饰窃曲纹多见西周晚期器,铭文字体接近乖伯簋,命字加口,这些也都说明永盂的年代已接近西周晚期。
第五组2器右者相同,时代应相近。但盉鼎无器形可据, 其年代当依虎簋盖而定。
第六组豆闭簋、师虎簋已见上。牧簋为方座簋,其器形纹饰接近西周晚期的虎簋(《上铜》56)和卓林父簋(注: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本选编》110,文物出版社,1985年。), 但从耳形来看,牧簋年代更晚。牧簋铭文“王若曰……王曰……”同于宣王时的毛公鼎、师询簋等;“毋敢……毋敢……”措辞同毛公鼎。这些都可看出牧簋具有很多宣王时器的特点,其年代可能在宣世,至多只能到厉世。鉴于该铭内史吴见于师虎簋和师簋盖,故暂定其年代在厉世。
第七组3器右者均为司马井伯,时代应相近。其中师簋盖有内史吴与上组相联系,该器形制纹饰均同卯簋盖与番生簋盖。前者有荣伯,荣伯又见敔簋,徐中舒先生已指出应为厉王时之荣夷公(注: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 期。),其年代属厉世。后者铭文中相同的词语见大克鼎,所记赏赐物名称、种类又同于毛公鼎,这些都说明番生簋盖的年代也不应早于厉世。师簋盖器形纹饰与该二器相同,年代自应相近。与师父鼎器形纹饰相同的有张家坡M105墓鼎(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图一五:2, 《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和张家坡墓5号鼎(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考古队《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图一:2,图版二:5,《考古》1965年第9期。),前者相当厉王前后。 后者推测年代“可能在夷厉时期”(注: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我们认为,师父鼎的文字也应较晚,命字已加口,据右者司马井伯的联系,其年代应在厉世。走簋器形纹饰是西周中晚期常见的,但其耳形已类同宣世器,再加上右者司马井伯,其年代也不应早于厉世。
由上所论,各组器铭中重要人物的活动年代大致为:司马共(夷),史年、益公、井伯(夷厉),司马井伯、内史吴(厉)。其中内史吴可能已延及宣世,井伯与司马井伯可能是一人。最后,还有即簋提到的定伯,此人见于卫盉和五祀卫鼎。前已指出卫器的年代应在孝夷之世,与前所推论即簋的年代相合,该3器的定伯应为同一人。
这些人物都大致在夷厉时期,与这类器物流行的年代吻合,证明我们对这类器物年代的推测是合理的。
三 虎簋盖的年代
虎簋盖的年代,目前学者多定在穆世,我们认为这件器物肯定不是穆王时期的。由以下几点来看,其年代应属夷王晚末。
1.陈梦家先生早已指出:“策命时傧导之人(按即右者),只有从共王起才见载于铜器。”(注: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从凡是年代比较确切的穆王以前的器物看,未见右者,恭王初的长田盉、遹簋和恭王八年的师鼎也无右者,恭王后半期的史墙盘历数各王及其先祖,似为记史而作,但铭末云“对扬天子丕显休令”,可知实为受王命初袭职时所作,但仍未出现右者。如此看来,右者见载于器铭应是恭王晚期以后的事。而虎簋盖铭文记册命制度,有右者,其年代不能早于恭王。
2.师虎簋与本器为同一人所作,前者器形纹饰不出夷厉二世,其他方面可供进一步推断其时代的还有:内史吴与牧簋等相联系;其字已是西周晚期的写法;铭中“敬夙夜勿废朕命”的说法流行于西周晚期;记年为元年。据此,可将其年代推定为厉王元年。本器记年为三十年,铭文记王命虎佐助师戏,应是虎初袭职时之事。师虎簋铭自称为师,其事应在后。铭文字体虎簋盖也略早些,故其三十年应为前一个王世的三十年,即夷王三十年。
3.本器的师戏,又见豆闭簋,说明2器年代相近。 前已指出豆闭簋的年代约在夷厉二世。
4.以器形、纹饰而论,本器同于晋侯墓地M64所出的休簋盖(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 )和传世的是□簋盖(注:严一萍《金文总集》(三),第1337页。),也与长安马王村出土的是要簋盖(注:西安市文物管理处《陕西长安新旺村、马王村出土的西周铜器》,图版四:3,《考古》1974年第1期。)非常相似。发掘者认为M64 的墓主应为晋侯邦父,该墓年代当在西周末年。裘锡圭先生指出晋侯邦父应即晋穆侯(注:裘锡圭《关于晋侯铜器铭文的几个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为周宣王时人,故休簋的时代应属西周晚期。是□簋形制纹饰全同休簋,字体也晚,也很接近西周晚期的齐巫姜簋(注: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 第342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这些都说明本器年代已近西周晚期。但在字体上,本器又早于休簋和是□簋,故将其年代推定在夷王晚末是合理的。
关于夷王在位年数,各家说法不一,但大多不足30年,拟30年以上的有陈梦家先生认为30年;“所定年代是可靠的”(注: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考古学报》第九册。);周法高先生认为34年(注: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大陆杂志》第六十五卷第五期,1984年。);白川静先生认为39年(注: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一),《金文通释》卷五,第355~367页,白鹤美术馆。);董作宾先生认为46年(注: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第四册,台湾艺文印书馆,1978年。)。如本文的讨论不误,就证明了夷世至少有30年。
最后我们再谈一下盉鼎。该器有密叔与虎簋盖相联系,学者多认为其时代属穆世。该器无器形可据,铭文与字体也与穆王时器不类,而与西周中晚期器类同,所以我们觉得不能据该器将虎簋盖的年代定在穆世,相反,该器的年代应依虎簋盖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