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孩子出生后进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导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家庭教育的投影。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易于培养出性格健全的孩子;与之相反,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则往往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思想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错位。近两年,笔者利用班主任这一契机近距离跟踪记录班级里面典型家教案例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共性和差异性。笔者发现现阶段大部分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缺乏挫折教育与亲子沟通。事实证明,只有将挫折教育与亲子沟通两手抓,家庭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孩子才能成长为更完满的人。
关键词:家庭教育;偏差;错位;影响
家庭作为最小的教育单位在中学生德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以及健全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深远影响(马晓,2014)。随着家庭教育地位的不断重申,其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缺少挫折教育与亲子沟通。在此,笔者将结合具体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谈谈以上问题以及优化建议。
一、挫折教育--家庭德育的必需品,孩子成长的试金石
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在自己求学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吃了不少苦。在他们成家立业以后,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少走些弯路心无旁骛地学习,这些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清洁工”---利用自身的资源以及人脉关系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扫清“路障”,铺好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孩子们在父母创造的“VIP车道”上畅行无阻却往往在现实的羊肠小道上栽了跟斗。
【个案分析】家长可否代替孩子成长?
傅同学,男,高一学生,彬彬有礼,学习有潜力,父母都是出生于普通家庭的高知分子并且都具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和强大的人脉网络。作为家里的独子,男孩一出生就背负着全家人殷切的期望。他要学架子鼓,父母给他请了全区最好的架子鼓老师手把手指导;他要学摄影,父母一掷千金给他置办起种类齐全的镜头和装备;他想要提高成绩,父母二话不说给他报了一对一的辅导课程。
我本以为成长于如此心想事成且衣食无忧的环境中的孩子应该会充满自信,然而事实上男孩的内心却是异常自卑和叛逆。通过和男孩父母的多次沟通,我了解到男孩心中这股强大的负面情绪萌芽于初中升高中的录取考试。男孩由于一分之差无缘心目中的理想高中。向来一帆风顺、心想事成的生活被这件事给打破。看着自己的好朋友甚至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同班同学陆续被心仪已久的高中录取,男孩的内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败兵之将的情绪始终像一朵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在头顶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开始沉迷游戏自暴自弃,企图从虚拟世界中寻得安慰。看着儿子颓靡消极的状态,束手无策的父母愁得白了头。
【处理建议】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助于孩子成长
很难想象这番话是从一个高大帅气的男生口中说出来的。他现在的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并不比曾经的同学差,可是他始终无法走出挫败的阴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否定和怀疑。即使是心理医生也无法让他放下内心沉积的挣扎与痛苦。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根源入手。挫折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失败,辩证地看待失败,将失败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养分,为最终的成功奠定基础(于林平,2007)。作为家庭教育的引导者,父母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长无法代替孩子成长。适当的打击反而更利于孩子培养坚韧的心态,直面人生中的起落。在此,笔者鼓励父母们及时把温室的门打开,让自然的光透进来,让四季的风吹进来,让孩子坚强地成长起来。家长们包伴不包办,成为与孩子共同披荆斩棘的好伙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亲子沟通--家庭德育的调味品,孩子心灵的补给站
与大包大揽的家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袖手旁观的家长们。这类家长由于地域、工作、经济、文化水平等各种限制因素导致他们平时对孩子的关注比较少,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自然也远远不够。难得的几次交流基本上都停留在温饱与成绩等问答式的沟通上且往往以家长指责孩子不够努力结束。其实家长们在头疼孩子越大越难管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青春期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呼声。他们希望父母能多关注成绩和温饱以外的东西;有个信任的人能倾听他们青春期特有的快乐和忧愁;有人能解答他们初探社会碰壁后的迷茫与疑惑。这些纷杂的情绪像滚雪球一样在他们心中越滚越大,若不及时疏导,最终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个案分析】缺乏亲子沟通的代价?
潘同学,女,高一学生,天资聪颖,学习有悟性,父母经营一家门店,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回家。因此,尽管家里住的比较近,父母还是选择让孩子住校,把她交给学校来管理。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权交给学校,这一直是潘同学的父母身不由己的选择。
潘同学平时上课喜欢讲话,吃零食,小动作不断。在与父母多次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潘同学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寄宿在老师家,父母仅仅是周末把孩子接回家吃顿饭,改天就又把她送回去了。即使是在寒暑假期间父母也同样没有放松,假期还未到,他们早已联系好了校外辅导班,早上把孩子送过去,晚上才去接回来。父母问得最多的就是最近有没有考试?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吴同学,男,高一学生,脑子聪明,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父母长期在厦门工作,平时由姑姑和奶奶代为教育。奶奶对于孙子疼爱有加,基本上有求必应;姑姑虽懂些教育理念,可毕竟还要教育自己的小孩,也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校期间,吴同学多次被发现在自习课上翻看言情小说,并将小说借给班里其他同学传阅。除此之外,吴同学非常沉迷于乒乓球运动,经常选择在饭点直奔乒乓球台,铃声响后才提着零食踩点进教室。
长期与父母缺乏精神沟通的两位同学在彼此身上看到了相似点。从一开始相互倾诉心事到萌生爱慕的火苗,两位同学迅速确立了情侣关系,并在教室里公然发生比较亲密的肢体接触。班主任多次劝导无果,只能选择联系双方家长。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父母们在责备儿女之余也对自己的家教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处理建议】增加高质量的亲子深度沟通
两位同学的早恋行为其实是内心缺爱导致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2007)将人类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对于婴儿时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满足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生理需求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深化。他们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理解,潜在的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逐渐浮出水面。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及时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包容,那么他(她)就不会再去寻求其它途径来获得关注与慰藉。与之相反,如果父母与孩子沟通不到位,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们往往会寄希望于做出一些叛逆的举动来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这些举动小到上课讲话,故意打嗝;大到顶撞师长或是谈恋爱等触犯校规的行为。
在此,笔者鼓励家长们能够抓住每次亲子沟通的机会多多走进孩子五彩缤纷的的内心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
三、小结
最后,笔者呼吁父母们以身作则,抓住青春期这个由孩子蜕变为成人的关键时期,关注孩子的挫折教育与心理需求,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一个和谐有爱的沟通氛围,一个阳光灿烂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马晓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鲁东大学2014届学士学位论文
[3]于林平 “论挫折教育的本质”,《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论文作者:王星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孩子论文; 父母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同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需求论文; 亲子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