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81)
摘要:科尔马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乡村科学发展的需要。要建设好美丽乡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
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乡村科学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建设滞后,管理机制缺失,大多村庄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建设行为处于自发状态,楼房杂乱无章等现象普遍存在。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在深挖美丽乡村内涵基础上,以解决美丽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出发点,重点针对美丽乡村的村庄建设与治理、产业发展和村庄管理,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目标明确、操作便利的美丽乡村体系规划成果,作为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1.美丽乡村规划主旨
1.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尊重规划对象的地域特征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美丽乡村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既要反对“乡村城市化”和拒绝“千村一面”,同时,也应该避免将美丽乡村简单理解为“乡村景点化”,“乡村旅游化”的规划思想,避免简单的将美丽乡村规划做成“美丽乡村旅游规划”。应该是在对所规划的乡村进行详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点,充分尊重地区的内在特性,对地域特征进行发掘、保护、提炼和继承,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思路对乡村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分部、分类的形成多形态、多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根据国家农业部的指导意见,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可划分为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1.2.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规划的支撑点,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大自然的基本生存法则,不遗余力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具体规划中,要以多种形式推进乡村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农业源污染、违章建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突出问题,着重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固废处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河沟池塘污染治理,提高乡村生态文明水平,极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同时,高度综合利用乡村生态资源,通过协同发展不同工程,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1.3.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反映在两方面:首先,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受益人是村民,在建设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农民的意愿,如果在建设操作中忽略了农民自身权益,将直接影响乡村的健康发展以及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美丽乡村规划具有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征求和尊重村民的意见,争取村民的支持,这也是美丽乡村文明生态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对此作出明确规定:5.1.2.1 村庄规划编制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5.1.2.2 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置公示,经批准后公布、实施。
1.4. 改革农业发展结构
我国在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单一化的产业构成,过度耗损资源,基本上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一大目标是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美丽乡村规划要设立专门的产业规划专篇,对乡村经济潜能充分调查分析并妥善加以利用,帮助乡村提升生产水平,创新应用循环经济,使利用资源效率逐步上升。调整产业结构,使三产结构合理、融合发展。注重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村、专业村,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美丽乡村规划措施
2.1. 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美丽乡村的关键点要落实在人的居住环境建设上,要合理的运用好土地,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要注重村民住宅、公共设施、乡镇企业与公益工作建设的调和与合理布局,运用“多规合一”的规划手段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依据专业流程要求做好各环节的规划审批与许可证的获取,保证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保持工作程序的简化,为规划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要保证工作效率的提升。要持续保证规划工作事前、事后的各项服务优化,在规划管理的制度设计上要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情况,让制度管理符合实际情况。
2.2. 优化生态环境水准
要充分的整合原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做到保护的同时,也要有效利用。要抛开原有粗放型管理模式,充分的挖掘乡村的精神文明内涵与生态环境优势。环境保护规划要注重合理的利用乡村的可再生资源,有效的推行绿色环保理念。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并注重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实地的监督乡村具体的环保问题整改,落实乡村环保工作的实际成效。保证精细化管理,避免粗放型管理下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2.3 .注重循环农业的发展
乡村农业发展是其主要发展资源,要运用好现有的乡村自然环境资源、土地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减少乡村废物的产量,让资源优化配置的发挥各自价值。要充分的运用现代技术来改善原有的低效能农业发展模式,让乡村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转化利用,减少农业成本的同时,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例如将植物种植与家禽养殖一起进行,家禽粪便可以供植物生长营养所需,植物的产生的粮食可以作为家禽养殖的食物,可以减少了垃圾产生的运输成本与污染成本,同时有助于节约农业本身需要的成本资源。同时要注重本地劳动力的利用,将乡村闲置劳动力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让本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2.4 .注重宣传工作的开展
要做好美丽乡村规划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来引导农民积极的配合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辅助力量支持,减少工作推进中的阻力。让农民意识到美丽乡村的规划有利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规划工作的有序开展是造福所有农民,阻碍工作的开展则是有害于所有人。让当地农民能够积极的配合工作开展,让政策更好的惠及每个人,让农民真正有获得感。要做好规划执行工作的监督审查,对于违规问题要及时清除。对于违法乱搭乱建者,不允许进行许可证与房产证的办理,同时要责令限期整改,坚持不改者要严格执行拆除处置,要让美丽乡村规划的推行有序进行,避免其他因素构成的干扰。在推行一户一宅的基础上,提倡有条件的乡村实行村民住宅集中、集约化建设,提升乡村土地资源使用价值,让美丽乡村的内在价值得到凸显。
3.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工作内容,需要各方协调配合,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建成后依然要进行有效的长期管理推进。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需要拓宽视野,多学习先进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本地环境资源,发掘人文资源,努力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乡村基础。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出现,同时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变化潮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促使规划的最大效益,让农民有获得感,让乡村经济得到有序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让乡村摆脱贫困落后的老印象。尤其是现代旅游经济的大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服务全国民众,也可以为周边城区市民服务,让旅游者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乡村经济也会由此活跃,有效的让乡村劳动力得到更多的资源运用,改变乡村整体面貌,让乡村发展赶上新时期全国发展的浪潮,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杜可成.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简述[J].住宅与房地产,2018.(13):259.
[2]李琦.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探微[J].绿色环保建材,2018.(04):73,76.
作者简介:周峰,男,高级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学研究和教学、建筑设计、工程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周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乡村论文; 美丽论文; 资源论文; 工作论文; 村民论文; 农民论文; 村庄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