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谎说”不等于说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等于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谎是一种有意识的欺瞒或欺骗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幼小的孩子也常常会“说谎”,这是家长最不能容忍的。谁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诚实的孩子。因此,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孩子唱的儿歌中,还是在孩子听的童话故事中,“诚实”始终是被作为第一美德倍受推崇和赞扬的,其目的无非是想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棵“诚实”的种子,为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最初的道德规范基础。
显然,这是应该的,也是有远见的。可以说,几乎每个家庭都不会对孩子的说谎掉以轻心。
但是,孩子的所谓“说谎”,常常并不是真正在说谎。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孩子“说谎”时的情境和心理状态,就不难发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孩子的所谓“说谎”,仅仅只是在谎说。谎说不一定是一种欺瞒或欺骗的行为,尤其对尚不懂世事的幼小孩子来说,通常只意味着乱说、随便说或想当然说。这种性质的谎说,一般都是无意的。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意识到自己在故意说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有的是出于自尊心。例如一个孩子的小伙伴说:“我妈妈会打很好看的毛衣”,另一个孩子很可能就会不加思索地立即接下去说:“我妈妈也会”,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妈妈会不会打毛衣;有的则出于自己的想象。例如孩子在用不太成熟的语言来描述或转述自己所看到或听到的稍微复杂的事件时,往往说得不着边际,甚至面目全非。显然,这样的谎说是不能与说谎等同起来的。
当然,孩子的谎说有时也会是有意的,明知是这样,却故意说成那样。例如孩子心里感到妈妈好,爸爸不太好,但当别人问他“爸爸妈妈谁好”时,孩子就会故意说“爸爸妈妈都好”。显然,这样的谎说同样也是不能轻易与说谎划等号的。
孩子当然也会说谎,特别是在为了满足自己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或逃避家长的惩罚时,就有可能出现真正的欺瞒或欺骗行为。例如爸爸买了冰淇淋,吃完后还想吃,就吵着要妈妈去买冰淇淋,并说爸爸没有买冰淇淋;自己不小心把新衣服弄破了,故意说是别的孩子弄破的等等。然而相对地讲,孩子的说谎远没有谎说那样普遍和频繁,而且孩子越小,说谎的可能性和比例就越小。
所以,对孩子的所谓“说谎”,一定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如果是真正的说谎,那当然应该制止,应该批评,并用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或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去感染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诚实的品质。如果属于谎说,是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可以不必介意,因为孩子还很难懂得“实事求是”的涵义,倘若强行要求,有时反而会使孩子瞠目结舌,无所适从;有的应该因势利导,尽量要求孩子想一想再说,要动脑筋,要讲得清楚、准确:有的则必须加以保护,尤其是孩子在叙述时掺上某种想象成分的时候,这种保护往往能有意无意地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因为即使是成人,也很难完完整整、原原本本地把某种现象和情景通过回忆把它叙述出来,其中某些原有的细节总是会有所模糊或遗忘,之所以还能基本上把这种现象和情景通过叙述复现出来,实际上那些模糊或遗忘的细节已经通过想象被改造或补充了,否则叙述只能显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更何况记忆能力还很弱的幼小孩子呢?所以孩子在叙述亲身经历或所闻的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谎说,有时常会闪着想象的火花。在这样情况下,一定要孩子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反而会遏制其想象能力的发展。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可见,说谎和谎说是两码事,如果把孩子的谎说不分青红皂白地当作说谎,那么,孩子也许会变得很“诚实”,但这种诚实已经失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而变得凝固、死板了。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孤立,而应该辩证地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