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看中国就业问题在于弹性过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过低论文,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看中国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弹性过低,这是由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要素报酬分配的不合理,以及行业分配不均造成的。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问题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就是一个长期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个难题再次突出出来。现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在持续增加,劳动力需求相比而言下降。供给和需求两者相比较,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峻的。
面对这样一个严峻形势,中央和国务院在短期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补贴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进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紧密结合内需,更多的拉动就业;落实“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帮扶企业克服困难,努力稳定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等等。另外,从财政看也大大加大了对就业的支持力度。
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应该说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到四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也有较大恢复,扭转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下滑的趋势。
三原因导致就业弹性低
中国基本上是全世界就业弹性最低的国家。为什么中国的就业弹性这么低?需要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首先谈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十多年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非常缓慢,可以大量容纳就业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停滞在40%左右,就业比重停滞在30%左右。
其次,看分配格局与就业。我国总体财富上用于工资的比重是在降低的,而且降低幅度很大,在国民收入中用于雇员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这本身就严重影响了就业总量。
第三,行业分配不合理,进一步降低了就业弹性。中国现在的行业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收入最低的行业的2.17倍。到了2006年的时候,收入最高行业平均工资的最低行业的4.75倍。如果能够把行业差距缩小到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合理的差距,达到最高与最低1比2左右,节省下来的工资基金可以多容纳将近1000万人就业。
五点建议
针对我国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
首先,在‘十二五’时期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然后根据如何促进就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分配关系调整和垄断行业改革。
第二,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要因为短期的目标影响长期决策。
第三,要转变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这个是拉动就业和提升消费潜力非常大的一点。
另外,把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拉动就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小企业对就业有巨大的作用,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到2008年底为止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是容纳就业的主体,但是真正得到国家金融财政支持的很少,我们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就应该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对于扩大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