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俄罗斯合作社的思想与实践_农业合作社论文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俄罗斯合作社的思想与实践_农业合作社论文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期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世纪论文,合作社论文,初期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合作社运动由来已久,自1844年世界上公认第一个比较成功的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建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已走过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合作制现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他们不断地对合作社运动进行考察和研究,并在各自的世界观指导下,作出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实验,希望合作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更多的福音。在俄国,尤其是十月革命前,合作社的数量和参加人数在世界上均位居前列①,约有一半的居民加入其中②。如此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在俄国历史上是罕见的。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关注不够,研究成果寥寥无几③。因此本文拟以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期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为题作一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 合作社思想的传播

19世纪中叶是俄国发展的转折期,站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俄国人彷徨不安。如何摆脱社会危机,将广大民众从贫困的死亡线上解救出来是沙皇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困扰俄国先进人士的疑团。在此情境下合作社运动应运而生。此时在西方,合作社思想早以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合作社思想的缔造和传播者(欧文、傅立叶、圣西门、舒理采、拉法金等人)秉承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理念为建立合作社而奔走、呼吁:从向失业者和贫困者提供援助到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从为小生产者迈入市场经济创造条件到培养中间阶层、从缓解社会冲突到对社会进行根本变革④。

1840年左右合作社思想传入俄国,最初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并在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反响。俄国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彼得拉舍夫斯基就是代表之一。彼得拉舍夫斯基痴迷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作为《俄语中的外来语袖珍辞典》的主编,他在辞典中深入浅出地介绍傅立叶学说,宣传社会主义⑤。这在当时尼古拉一世严厉书刊检查制度之下确实是出乎意料。从1842~1849年每逢星期五人们便聚集在彼得拉舍夫斯基家举行秘密集会,讨论傅立叶的“法郎吉”协作体制,并幻想通过和平手段在俄国建立这样的组织。1849年“星期五”协会被政府取缔,彼得拉舍夫斯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即便在流放期间他仍念念不忘说服统治集团建立模范社会主义移民村⑥。尽管彼得拉舍夫斯基信仰、并为之奋斗的“法郎吉”社会没能建立,但他的思想令俄国人耳目一新。1867年4月1日《钟声》杂志扉页上这样写道:“纪念为实现俄罗斯自由而战的彼得拉舍夫斯基”。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度赞扬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倾其一生为人类服务,为社会主义而奋斗”⑦。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继彼得拉舍夫斯基之后,早期合作社研究领域的又一位先行者。作为当时俄国革命的一面旗帜,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未来社会的勾画同合作社紧密相连。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通过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首先,在农民革命胜利后,先将土地国有、交给村社占有和使用,但生产仍是个体的、分散的,然后通过使用先进设备、改良生产方式迅速发展农业、工商业,改善交通运输状况,进而过渡到以公社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这种以公社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合作社。合作社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向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每个合作社有人员1500~2000人,分为400~500家,入社和退社自由。合作社有自己的住宅、学校、戏院、图书馆和医院等建筑,附近则是田地和工厂。每个合作社都同时兼营农业和工业。合作社实行自治,它选举自己的行政管理人员,修改或充实自己的组织章程。一切生产资料归合作社所有,合作社的产物一部分用以维持公共机构,一部分列为合作社的储蓄资本,其余则按照每个社员所完成的劳动量分配报酬⑧。

车尔尼雪夫斯基设想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从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对此列宁写道:“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幻想通过旧的、半封建的农民村社向社会主义过渡,他没有认识到而且也不可能在上一世纪的60年代认识到:只有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⑨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所倡导的合作社社会主义没能实现,但他提出的有关合作社蓝图,为后人所师承。俄国著名合作社研究专家К.А.巴日特诺夫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后人留下了对合作社道路信仰不竭的源泉,正是他打开了俄国合作社理论研究的大门。”⑩

早期合作社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紧密相连。从彼得拉舍夫斯基到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的合作社理论均是其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反对农奴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向往社会主义,将合作社视为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彼得拉舍夫斯基在自己的村庄建立了傅立叶所主张的“法郎吉”,农民按照新的生活方式共同生活。他相信,就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也可以在俄国实现傅立叶的社会主义(11)。

如果说彼得拉舍夫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是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反映,那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社会主义思想则更具本土化气息。他将农村公社理想化,企图使俄国不经过生产力的累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人们共同劳动、同时兼营农业和工业。作为主人,社员为自己工作,全部劳动产品都归劳动者所有。他们劳动热情高涨、劳动生产率也因此大大提高了,“劳动将由一种沉重的非有不可的东西,转变为生理需要的轻松而愉快的满足”(12),对此恩格斯写到:“毫无疑问,公社,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劳动组合,都包含了某些萌芽,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使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实现这一点的第一个条件,是外部的推动,即西欧经济制度的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最先产生它的那些国家中被消灭。对于俄国的公社能否成为高级的社会发展的起点这个问题,马克思指出:假如俄国经济制度的变革与西方经济制度的变革同时发生,‘从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占有制便能成为新的社会发展的起点’。但是,恩格斯不无惋惜地指出,马克思当年所“假如”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如果在西方,我们在自己的经济发展中走得更快些,如果我们在10年或20年以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那么,俄国也许还来得及避开他自己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遗憾的是,我们的进展太慢。”(13)在1893年10月17日致丹尼尔逊信中,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在俄国,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中发展出更高的社会形态,也像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更高的形态已经存在于某个国家并且起着样板的作用。这种更高的形态——凡在历史上它可能存在的地方——是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及其所造成的社会二元对抗的必然结果,它不可能从农业公社直接发展出来,只能是仿效某处已存在的样板。”(14)

如果说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跃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合作社社会主义的想法没能实现,那么地主—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合作社理念则是俄国合作社运动得以产生的理论源泉。他们将合作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改革的有效工具,认为合作社可以减轻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掠夺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减轻农奴公民化进程中的赤贫现象、防止农村无产阶级化(15)。

二 合作社的建立

俄国合作社的建立与60年代“大改革”息息相关,改革使2200万农奴获得解放,私营经济发展受到鼓励、地方自治机构开始建立,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16)。社会发展的新迹象为合作社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自1865年第一个合作社建立之日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俄国的合作社运动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世纪60~90年代中叶,合作社运动的萌芽。俄国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彼得堡农村贷款储蓄和工业合作社委员会的支持。为促进贷款储蓄合作社的发展,1871年委员会制定了贷款储蓄合作社模范章程。章程规定贷款储蓄合作社的运作应遵循以下规则:成员股额相同、贷款权平等;贷款偿还实行连环责任制;贷款方式为个人、短期、无抵押贷款;合作社只向本社成员贷款;合作社领导由选举产生。章程指出,合作社建立的目的是向成员提供低利息的贷款,而非追逐利润。股息不但是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更是它独立运作的保障(17)。

在合作社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至1895年政府批准建立的贷款储蓄合作社数量达到1586个(18)。1876年彼得堡农村贷款储蓄和工业合作社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国际合作社会议上获得促建大奖,四年间在委员会指导下共建立500多个贷款储蓄合作社(19)。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地主和僧侣在合作社管理委员会中占据核心位置,出席合作社代表会议的几乎都是地主,难怪这一时期的合作社被称为“贵族合作社”(20)。从80年代下半叶起,合作社发展呈现衰退迹象。大部分贷款变成长期贷款,成员欠款成为合作社发展难题,存款亦受到影响。至90年代中叶只有44.3%的贷款储蓄合作社正常运转,且其成员多为富农(21)。

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建立于1865年,至90年代其总数不过200个(22)。究其原因在于,首先,消费合作社发展的条件还不成熟,改革后农村主导的经济形态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农民对商品的需求非常有限。其次,罗虚戴尔原则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合作社入股金额高、赊欠之风盛行、不允许非社员参与利润分配(23)。该时期建立的消费合作社分为四种:农村消费合作社,官吏消费合作,都市消费合作社以及工厂、铁路消费合作社。其中农村消费合作社和官吏消费合作社数量不大,后者以为官员服务为目的,缺乏消费合作社最根本的民主主义精神,算不上是真正的消费合作社。因此这一时期的消费合作社以都市消费合作社和工厂、铁路消费合作社为主(24)。消费合作社建立的目的本是排除中间商盘剥,但当时合作社指导者与中间商常有往来,加之合作社发展条件不成熟,普通百姓缺乏加入的愿望,因此当时建立的都市消费合作社不久就关闭了。工厂消费合作社名为厂主为工人所设,但实际上合作社由厂主支配,社员为工厂高级职员,工人因为规定的出资数额过大而不能加入。合作社不遵守罗虚戴尔原则,利润分配时非社员即便参与采购也不能获得利润,因此可见工厂消费合作社实际上是厂主变相剥夺工人的一种手段。

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倡导下,彼得堡、奥德萨、哈里科夫等地相继建立了手工业劳动组合。组合成员共同采购生产原料、接受订货、销售产品。但由于资金不足所以发展平平,不久就自行解散了(25)。

改革初期俄国合作社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很多。

1861年2月19日宣言颁布后,农民的法律地位得到认可,农民从农奴制桎梏中解脱出来,成为村社自由民,他们可以经商、办厂。法令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从属,赋予农民公民权,改变了他们原来的从属地位。但事实上这些权利的实行受到诸多限制,改革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扩大了农民的权利,农奴制残余仍保留在农民与地主的相互关系中,农民从依赖地主到依赖村社和官吏(26)。1898年维特在提交给大臣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农民法律观念淡薄、发展经济热情匮乏,他们虽然从奴隶占有中解放出来,但却处于听从命令和无知状态。”(27)在此情形下广大民众的首创精神和主动性不足,加之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因此他们尚未做好加入合作社的准备。

其次,改革初期大部分民众由于不能适应商品货币关系和自由竞争而迅速贫困化。生活标准的改变、农村消费工业品的稍许增长、直接税和间接税的一增再增等情况迫使农民向市场抛出更多粮食,但以减少自身消费为代价(28)。因世界农业危机,1881~1896年粮价下跌1/3,使情况更为复杂。此外,政府大力发展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大幅度提升国内市场工业品价格,财政重负压在农民和市民身上。“俄国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本国工业的低劣产品,而付出的价格却比西欧高级品质的同类商品要高出1至2倍”(29)。在上述种种情形下,知识分子和自治局对合作社的大力扶植具有很强的人为性。合作社活动家古雷日认为“合作社根基尚浅,直到19世纪末俄国农村尚未从自然经济中苏醒过来,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不大,生产性贷款缺乏充足的土壤。”(30)

最后,政府政策的矛盾性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从一开始它就对合作社的建立持谨慎态度,在章程审批程序上设置诸多限制。合作社章程办理手续繁杂,需经由大臣委员会批准,这一过程需耗时两至三年(31)。政府时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允许其免交税款;时而取消对合作社的支持,向其征收手续费和利润追加税。直到90年代中叶,政府对合作社的态度才发生转变。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下,改革30年间俄国的合作社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一些地区的成功范例使人们对合作社充满希望,合作社的思想宣传和实践活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2.1895~1904年,合作社发展的摇篮期。1891~1892年农业严重歉收使原本贫困不堪的农村雪上加霜,农民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据官方统计资料,几乎一半的帝国农民入不敷出(32)。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和铁路的大量修建,国家财政日益捉襟见肘。上述种种情形迫使政府开始关注合作社,将其视为对小生产者、尤其是农民提供帮助的工具。希望通过发展合作社提高民众生活水平、防止贫困阶层无产阶级化(33)。由此制定合作社法令被提上日程。经过长期激烈讨论后,1895年6月1日政府出台了《小额贷款法令》。法令规定小额贷款机构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股份制贷款储蓄合作社;农村等级银行和储蓄所;无股份贷款合作社(34)。贷款储蓄合作社与贷款合作社的区别在于,首先,后者无需股份存款,其固定资金来自于国家银行贷款、自治局和个人贷款。其次,如果说贷款储蓄合作社在管理上实行自治,那么贷款合作社则由国家银行领导。因此可以说贷款合作社是半政府性质的贷款机构,是具有俄国特色的贷款合作社。贷款储蓄合作社也可以从国家银行获得贷款,但需提交年终财务报表,且贷款只能用于补充资金周转(35)。

此外法令延长了贷款偿还期限,规定贷款合作社可以替成员采购商品、出售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承认了贷款及贷款储蓄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它们拥有财产权、诉讼权。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合作社法令,其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政府对合作社由漠视转向支持,这一转变使合作社工作者受到鼓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对合作社的关注,他们开始再次对合作社事业给予支持,其中地方自治局功不可没(36)。其次,合作社可以根据农民委托从事农用工具采购和农产品出售业务,从而使合作社的业务更全面。在原有法令基础上,1896~1897年政府又相继颁布了一些章程,进一步完善了小额贷款体制,但同时也强化了合作社对地方行政机构的依赖。

1897年3月13日政府出台了《消费合作社章程》,章程指出,以合理的价格替成员代购各种生活用品是消费合作社建立的宗旨。章程规定所有缴纳存款者均可以加入合作社;股员在会议上发言权平等;允许非社员参与利润分配;不按时缴纳存款和偿还债务者,股员大会上2/3以上投票可以将其开除。如果说19世纪90年代中叶都市消费合作社在数量上居首位,那么至1905年40%的消费合作社建立在农村,都市消费合作社退居第二位(27%)(37)。同年农业部和国家财产部还制定了《农业合作社章程》。章程规定农业合作社创办的宗旨是“低价向农民供应农业用具,替农户销售农产品及手工业品,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向社员提供贷款”(38)。由此可见农业合作社是一个全能的业务机构,涵盖了生产合作社、贷款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的功能。合作社成员股额不一,在会议上的投票权不等。1股、5股、10股和20股分别有1票、2票、3票和4票投票权(39)。这破坏了合作社的民主、平等原则。1902年6月1日政府颁布了《劳动组合法令》,法令指出,以生产为目的、参加者为完成某项工作集体负担费用、实行连环担保的合伙经营团体为劳动组合(40)。同合作社一样,劳动组合享有财产权、诉讼权、有权签订条约和从事工商业活动。

1895~1904年间合作社开办数量明显超过前一时期,但就一些指标而言(人数、分布密度、财政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合作社发展的人为性较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社上层的促动和国家的物质扶植(41)。然而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入以及法令的出台,在合作社建设中出现了重大质的变化。首先,为调节合作社业务流通,合作社联盟开始建立。1896年建立了第一个贷款合作社联盟,1898年建立了莫斯科消费合作社联盟,联盟成员相互督查、帮助,共同采购物品(42)。其次,地方组织和团体对合作社的态度发生改变。同时不难看到,合作社工作者对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社会—经济、权利问题还不够了解。

3.1905~1914年,合作社运动的普及。这一时期是俄国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期,其组建数量、参加人数以及财政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根据М.Л.赫伊辛统计,1905年年初合作社总数不足4000个,1914年末已达到30000个,比1905年增长7倍,此种增长速度在当时国际合作社运动中是绝无仅有的(43)。这取决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首先,得益于国家经济局势的好转。随着形势的稳定,国家经济逐渐从深受战争和革命影响下的危机和萧条中摆脱出来,农业丰收、农产品价格上涨、世界农业危机的不良影响被克服。大部分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增加,国家金库储蓄资金的增长是最好的证明。1906~1913年居民存款从10.35亿卢布增长到16.85亿卢布,增长60%,中小存款者是存款主体(44)。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对生活必需品、舒适住宅的需求必然会增长,上述因素自然会进一步促进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进而为合作社的普及创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政府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取消身份证、废除连环保),减轻了村社对农民的束缚,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村社的均衡机制,从而激发了农民的主动性和生产积极性(45),这无疑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再次,尽管政府对待合作社的态度比较矛盾、复杂,但仍在某种程度上继续完善它的发展,向其提供物质和财政扶植,监察、指导合作社运作。第四,加入合作社的文化阶层代表增加,他们进入合作社管理局和委员会,领导合作社运动。此外,合作社的大量普及还与斯托雷平农业改革密切相关。改革后小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土地轮换制时期,因土地非自己所有,农民没有改良土地的要求。改革后成为份地所有者的农民要求改良土地,农业改良的呼声高涨,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增长。

1905~1914年间贷款合作社组建数量明显超过贷款储蓄合作社,至1914年末相应数字分别为10700、3800(46)。根据小额贷款事务管理局统计资料,大部分贷款合作社建立在农村,农民是其援助主体,1915年在贷款合作社运作良好的地区居民合作化程度高达48%(47)。随着存款数额的增加,如何利用闲散资金、对合作社进行合理化管理,成为困扰合作社的难题。如果说初期合作社的发展是人为促动的结果,那么现今合作社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建立联盟、扩大联盟功能的要求日益迫切。但政府对联盟一直持消极态度,小额贷款省委员会常常无故拒绝建立联盟的请求。在各地请愿压力下,政府被迫做出让步。1911年大臣委员会决议批准7个贷款合作社联盟章程,联盟的功能得以扩大,它有权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可以建立专门资金从事中介业务,上述修改同样适用于以前建立的联盟。章程颁布后两年,比尔坚斯克和梅里塔波里斯克联盟的财政收支分别增长12和16倍。战前十年贷款合作社联盟的建立刚刚开始,至1914年末全俄共有10个联盟、联合732个贷款合作社,拥有资金760万卢布(48)。

战前十年,在数量和参加者人数方面消费合作社是第二大类合作社,其次是农业合作社和劳动组合。农村成为合作社发展的主战场,是这一时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随着国家供应资金的缩减,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人为性因素弱化。合作社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农村小生产者而言,其意义不可忽视。1910~1914年仅贷款和贷款储蓄合作社向成员借贷的贷款总额就达30亿卢布(49)。随着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它的作用日益明显。在一些地区,合作社活动迫使中间商、高利贷商降低了商品价格和贷款利息。

4.1914年至十月革命,合作社体制初步确立。战争期间,迫于形势所需政府开始积极扶植合作社的发展。至1917年全俄共有63000个合作社,成员人数高达2440万(50),其中包括16500个贷款及贷款储蓄合作社,成员人数约为1050万(51)。这一时期发展处于劣势的消费合作社逐渐从商品赊欠、红利比例高等缺陷中摆脱出来,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供应困难使加入消费合作社的人数增多。根据统计,1915年年初全俄共有11000个消费合作社,1917年末增长到23500个,大大超过贷款及贷款储蓄合作社。合作社商品周转额从1914年的2.9亿卢布增长到1917年的58.45亿卢布(52)。各类消费合作社的比重也发生改变,城市消费合作社快速增长,其中工人消费合作社增长最快。如果说农村消费合作社平均人数从133增长到443,工人消费合作社则从431增长到2611(53)。合作社成员构成略有变动,以前不热衷合作社的中等收入者开始加入其中。

战争期间由于交通不便,国外工业品进口几乎停滞,对国内工业品的需求增长,农业合作社和劳动组合的发展市场得以扩大。中小裁缝、制靴、纺织劳动组合数量明显增长。根据统计1914年年初全俄共有5985个农业合作社,至1917年已增长到8500个,扩大联盟建设是这一时期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特征(54)。同时各类合作社还大量生产农业用具和生活必需品,但规模不大。

该时期对合作社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是二月革命。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腐朽统治,打破了束缚合作社发展的障碍,迎来了合作社发展的新时代。1917年3月20日临时政府颁布了《合作社联盟法令》,法令指出:“合作社是持有可变资本和成分的合伙经营组织,它的宗旨是提高成员的物质和文化水平。”(55)法令规定合作社可以出版刊物,从事生产。自合作社建立以来,至此俄国政府首次明确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它的活动以独立和自治为基础,合作社及其联盟的建立只需在邻近法院进行注册即可,关闭合作社需根据全体会议决议和法院许可,政府无权干预(56)。可见新的法令体现了合作社工作者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为合作社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平台。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从合作社基层组织到合作社联盟、再到全俄合作社委员会的合作社体制已初步建立(57)。

在临时政府支持下,合作社领导开始进入国家机关任职,合作社成为临时政府的商品供应—分配机构,合作社的活动也因此更加活跃并带有政治色彩(58)。合作社运动的政治化对其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合作社工作者积极保卫民主成果,在合作社努力下粮食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合作社威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政治化导致合作社分裂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国内局势不断恶化,合作社领导者开始谋求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支持联合政府,幻想建立超党派组织(59)。

合作社试图登上政治舞台失败的原因很多。首先,合作社领导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其次,合作社成员的社会属性多样化、隶属于不同的党派,因此很难制定出统一的政治纲领。再次,合作社民众与领导间并无联系,他们没有接受上层政治意图的意愿。最终,在政治派系林立、社会团体各异的情况下,合作社工作者很难成为目标一致的民主力量。如何评价合作社运动的政治化?笔者认为,合作社作为一个互助互济的经济组织,其宗旨是维护社员的经济利益,向社员提供各种服务。二月革命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合作社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其行为值得称赞。但盲目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超出本职范畴妄图走上政治舞台的行为表明合作社领导者还很幼稚,同时也为其失败埋下了伏笔。尽管合作社走上政治舞台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其积极参与民主进程的功绩不容忽视。尤其在二月革命后,合作社首次积极参与社会民主改革工作,在两次革命间复杂的经济、政治条件下试图寻找一条和平地摆脱危机的道路。

三 政府与合作社

合作社最初并未引起统治阶层的关注。然而随着合作社运动的展开,政府开始参与合作社活动、向其提供指导与扶植,同时也通过行政力量对它的发展进行严厉监控,究其实质是要掌控合作社运动的领导权。这严重违背了合作社的独立、自主原则,导致二者间矛盾不断。可见政府对待合作社的态度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是研究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运动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

俄国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专制制度传统根深蒂固,其调节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手段是自上而下,国家在全部社会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俄国历史进程的最显著特征(60)。在这种条件下实施的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具有国家强制干预社会关系的性质。专制政府在改革进程中既是组织者又是执行者,社会中的首创精神,也就是“自下而上”的主动性受到严重束缚。同时它也清醒地意识到,旧的传统势力不可依靠,因为其非但不能成为改革的有效工具反而成为阻碍性力量。在此情形下新兴势力受到青睐与扶植,但此种扶植的最终目的在于平衡各种社会关系、稳定统治,一旦其行为超出政府容忍度,他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与打压。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强化专制制度的种种政策归结于谨慎防范社会力量,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生性多疑,优柔寡断,即位之初面临俄国社会动荡的阴影、革命的潜流使其行事更加畏首畏尾,更加保守。由亚历山大二世最初推进的俄国现代化改革的最初成果很快凋零,改革期间曾昙花一现的公开性不是资产阶级法律规范的表现,它是专制制度不得已才默许或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所用,但仍被视为俄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国家组织的异己,最终为专制制度所不容。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专制制度推行的现代化改革不是沙皇政府的最终目的,而是其手段和有机结果,因而在诸多方面对其而言并非情愿。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制度日益陷入对新势力的经济依赖,舍此不可能解决在国内建立大资本主义工业的任务。同时它又忧心前者力量的成长会威胁其统治,因此设置重重障碍限制它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专制制度危机的加深,政府不安愈发强烈。既期望利用新兴势力维护专制统治的稳定、又忧心它会破坏这种稳定的矛盾心态是专制政府对待自由、民主力量的典型特征,对待合作社也不例外。

沙皇政府对合作社运动持双重态度,既希望通过合作社解决经济问题,又担心合作社的发展会威胁它的统治。上述矛盾心态导致统治阶层对合作社运动的政策摇摆不定。一方面对合作社思想宣传持谨慎态度,对合作社活动进行严厉监察。起初,合作社建立前,需将章程提交大臣委员会审批。随着合作社组建数量的增加,为减少建立麻烦,章程交由行政部门批准。消费合作社章程由内务部审批、农业合作社章程由农业部和国家财产部审批,贷款储蓄合作社章程由财政部审批,后手工业劳动组合章程也交由该部门审批(61)。这种体制一直持续到1917年前,导致难以制定和通过统一的合作社法令。另一方面政府又对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扶植,向农村贷款储蓄和工业合作社委员会拨款,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并给予其税收优惠。但这种扶植并不稳定,在19世纪80~90年代合作社发展危机时期,税收优惠被取消,国家银行提供的贷款缩减。从90年代中叶起,受经济形势影响政府再次关注合作社。颁布了《小额贷款法令》、《消费合作社章程》、《农业合作社章程》、《劳动组合法令》,调节合作社的活动,向其提供贷款。这样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植政策赋予其半国家性质(62)。

步入20世纪后,政府干涉合作社的活动一再加强。随着合作社运动的展开,它担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合作社进行反政府活动(63),忧心合作社成为自由阵地(64)。于是对合作社进行全方位监控,限制它的活动,在手续上拖延和阻碍合作社联盟的建立。根据1906年3月4日集会法令,一切会议决议都要提交省长和市长以备案(65)。1906~1909年政府试图限制商人、自由职业者、农村知识分子和神甫进入合作社管理局和委员会,取消了对贷款储蓄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的税收优惠。1910年制定的贷款和贷款储蓄合作社章程实际上剥夺了工人加入的权利,规定只有独立管理经济的人方可进入,章程还取消了合作社从事生产的权利。根据章程,警察局有全权派代表参加合作社会议,并且有权解散会议,它还可以搜查和逮捕可疑的管理局和委员会成员(66)。内务部也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合作社的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监察力度有增无减,1913年1个小额贷款监察员负责监察28个贷款合作社的工作,到1914年则只负责监察18个。从1916年年末,政府禁止召开合作社会议,任何涉及粮食问题的文章需经官方审查后方可发表。行政机构大肆干涉合作社及其联盟的活动,二者间冲突不断(67)。

合作社同政府的关系也很微妙。一方面它反对政府干预合作社事务,要求摆脱政府的监控,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又深知国家的物质、财政扶植是合作社成长的保障,尤其在其建立的初级阶段。有鉴于此,合作社工作者渴望得到政府的扶植与帮助,希望其向合作社提供贷款、协助合作社同高利贷资本展开竞争、简化合作社章程审批手续(68),并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1895年《小额贷款法令》颁布之际,彼得堡农村贷款储蓄和工业合作社委员会主席科尔夫、伊萨科夫,秘书索卡洛夫应邀参加了法令筹备工作,并提出了加大国家银行对贷款合作社的援助、延长贷款期限的建议(69)。鉴于政府官员不热心合作社事务、甚至对合作社持有抵触情绪,委员会要求限制地方长官对合作社事务的干预。整体上20世纪前,在与国家关系问题上,合作社希望政府扶植它的发展,主张在二者间建立伙伴关系。尽管对政府存在不满,但这时合作社没有同政府发生公开冲突。

然而随着政府干涉力度的加大,合作社不满情绪与日俱增。1905年革命后在全国革命浪潮一片高涨的声势下,合作社公开指责沙皇政府。莫斯科农业协会在1905年1月14日全体会议上通过了《特殊时期决议》,决议强烈抨击“星期日流血事件”中政府杀戮工人的残暴行径,号召召开秘密立宪大会,要求变革国家制度,同时准备利用有利时机谋求自身发展(70),提出了制定全俄合作社法令,自由建立合作社联盟,召开合作社大会的要求(71)。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随着俄军军事失利和国内物价高涨,合作社不满情绪滋长,甚至提出“保卫国家是人民的事”的口号(72)。战争使重新审视合作社法令的必要性凸显,就连政府的喉舌刊物《新时代》杂志也承认“现今的合作社法令已过时,要求立法机构重新审视合作社法令”(73)。1915年秋杜马30名成员就迫害契尔尼科夫省合作社事件向内务部和司法部发出了质问信。可见合作社问题已引起各界的关注。面对此情此景,合作社领导者继续坚持合作社独立、自主原则,要求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合作社问题,并再次向政府提出了建立合作社联盟、召开合作社大会的请求,同时指出合作社的宗旨是提高成员的物质、文化水平(74)。遗憾的是,政府以合作社存在不安定因素为名,坚决不放弃对合作社的督察和控制,合作社工作者的请求再次被拒绝(75)。此后直到19l7年2月,合作社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76)。

制定全俄合作社法令、自主开办合作社、自由组建合作社联盟、自由召开合作社会议是合作社领导者与政府斡旋的焦点,上述民主要求与专制政府严格监控人民的举动相冲突。沙皇政府之所以对合作社活动进行严厉监控,实质上是要掌控合作社运动的领导权。以上两点因素是导致二者间冲突不断的根源。通过对政府与合作社关系的阐述,不难发现,沙皇政府无论对合作社运动持何种态度,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专制制度的稳定。在与民主之路背道而驰的专制政府统治之下,高举独立、自主大旗的合作社必然会遭到政府的压制,合作社摆脱沙皇监控的努力徒劳无益。上述问题直到1917年2月革命后才得以解决,随着《合作社联盟法令》和《合作社代表会议法》的颁布,合作社发展道路上的法律障碍渐次被取消。合作社联盟组建数量大大增加,召开了全俄合作社会议,成立了全俄合作社委员会。合作社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并开始组织国际合作社商品交换、走向国际市场(77)。

简短的结论

整体上,俄国的合作社运动经历了从弱小走向壮大、从依靠外界援助到能够独立发展的进程。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从合作社基层组织到合作社联盟、再到全俄合作社委员会的合作社体制已初步建立。合作社活动取得了如下成果。经济上改善了成员的生活状况,降低了小生产者对高利贷商、中间商以及大工业资本的依赖。文化教育方面,合作社工作者建立了图书馆、博物馆、开办了展览会、俱乐部和社员培训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员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责任感(78)。同时合作社反对专制政府的全方位监控、争取法律权利的斗争,实际上是提升成员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建立的历程,它已成为公民社会形成进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79)。伴随合作社发展成绩的同时,它还存在很多问题。资金不足、合作社领导干部匮乏、社员觉悟不高依然是困扰合作社发展的难题。

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俄国合作社运动的历程,可归纳出如下认识:首先,合作社的建立离不开仁人志士对合作社思想的宣传;其次,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为合作社的建立提供了契机,19世纪60~70年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进程中,低收入者生存状况愈发艰难,在寻求摆脱贫困的道路上合作社引起人们的关注;再次,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广大民众的自主意识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政府对待合作社的态度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社发展进程中沙皇政府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它与合作社间的关系可用对立统一来概括。相互需要、相互利用是二者统一的源泉,控制与反控制则是双方冲突的根源。在专制制度阴霾笼罩之下,合作社所追求的独立、自主精神是无法实现的。合作社的兴衰除自身因素之外,主要取决于俄国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取决于俄国政府对待合作社的态度。

注释:

①Титаев Б.Н.Власть,Бедность.Кооперация.Саратов.,Научное издание.2003.С.8.

②Кабанов В.В.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ция.М.,Наука.1973.С.59.

③泽村康著,唐易庵、孙九録译:《苏俄合作制度》。该书只是对革命前俄国的合作社运动做了简要的介绍;潘晓伟《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消费合作社初探》,载《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第5期;潘晓伟《试论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信用合作化运动》,载《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5期。以上两篇文章将视角聚焦在西伯利亚地区。

④Корелин А.П.Зарожден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России:взлеты и падения 1860-е-середина 90-х годов ⅩⅨ в.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 ежегодник,РОССПЭН.2002.С.422.

⑤Фигуровская Н.Е.,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первая книга-30-4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ⅩⅩ века.Предыстория.М..Наука.1999.С.177.

⑥Шевирин Б.М.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 за рубежом.Рецензии.Эванс Д.Кружок Петрашевского (1845~1849 ),Журнал истории,1974.С.189~191.

⑦ Фигуровская Н.Е.,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первая книга-30-4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ⅩⅩ века.Предыстория.С.121.

⑧Там ж,е.С.188.

⑨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载《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6页。

⑩ФигуровскаяН.Е., Корелин А. П. Кооперация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первая книга-30-4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ⅩⅩ века.Предыстория.С.167.

(11)Фигуровская Н.Е., 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первая книга-30-4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XX века.Предыстория.С.122.

(12)车尔尼雪夫斯基:《经济著作选》第二卷,莫斯科1948年版,第170页。转引自徐毓枬《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经济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

(13)恩格斯:《恩格斯致弗·丹尼尔逊》,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政治活动家通信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73页。

(15)Корелин А.П.Зарожден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России:взлеты и падения 1860-е-середина 90-х годов ⅩⅨ в.С.428.

(16)Фигуровская Н.Е.,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вторая книга-6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ⅩⅩ века.Возникновение кредитной кооперации в России,М.,Наука.2001.С.5.

(17)Корелин А- П.Зарожден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России:взлеты и падения 1860-е-середина 90-х годов ⅩⅨ в.С.432.

(18)泽村康著,唐易庵、孙九録译:《苏俄合作制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3页。

(19)Фигуровская Н.Е..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вторая книга-6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ⅩⅩ века.Возникновение кредитной кооперации в России.С.19.

(20)Корелин А.П.Зарожден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России:взлеты и падения 1860-е-середина 90-х годов ⅩⅨ в.С.434.

(21)泽村康著,唐易庵、孙九绿译:《苏俄合作制度》,第64页。

(22)同上,第29页。

(23)Фигуровская Н.Е.,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первая книга-30-4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ⅩⅩ века.Предыстория.С.623.

(24)Миркуров А.П.Рабочие потребительск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ы в России 1861 -февраль 1917.М..Наука.1990.С.26-40.

(25)Корелин А.П.Зарожден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России:взлеты и падения 1860-е-середина 90-х годов ⅩⅨ в.С.442.

(26)张广翔:《俄国农民外出打工与城市化进程》,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7)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сия сельская на рубеже ⅩⅨ в-начале ⅩⅩ века.М.,РОССПЭН.2004.С.262.

(28)张广翔:《俄国农业改革的艰难推进与斯托雷平的农业现代化尝试》,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9)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69页。

(30)Корелин А.П.Зарожден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России:взлеты и падения 1860-е-середина 90-х годов ⅩⅨ в.С.447

(31)泽村康著,唐易庵、孙九绿译:《苏俄合作制度》,第33~34页。

(32)张广翔、袁丽丽:《19世纪下半期俄国税收改革的若干问题——斯杰潘诺夫博士吉林大学讲学纪要》,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2期,第154页。

(33)Дударев М.И.Сергей Юльевич Витте и кредитн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деятель реформатор экономист к 150-летию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М.Наука.1999.С.71.

(34)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сия сельская на рубеже ⅩⅨ в-начале ⅩⅨ века.С.250.

(35)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ий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на рубеже веков переломное десятилетие(1895~1904).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ежегодник,РОССПЭН.2004.С.189.

(36)Корелин А.П.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кредит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ⅩⅨ-начале ⅩⅩ вв.М.,Наука.1988.С.109-116.

(37)泽村康著,唐易庵、孙九绿译:《苏俄合作制度》,第42页。

(38)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ий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на рубеже веков переломное десятилетие(1895-1904).2004.С.196.

(39)Там Же.С.196.

(40)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1917 гг.Росспэн .2009.С.82.

(41)Бондаренко И.Ф.История и теория кооперации.Ставрабль.1998.С.122.

(42)Фаин Л.Е.Досовет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Москва//Вопрос истории.2007,№ 1.

(43)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сия сельская на рубеже ⅩⅨ в- начале ⅩⅨ века.С.250.

(44)Петров Ю.А.,Калмыков С.В.Сберегательное дело в России.Вехи истории.М.,Наука.1995.С.58~59.

(45)Симонова М.С Отмена круговой порук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записки.1969.Т.83.С 192.

(46)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 - 1917 гг.С.175~176.

(47)Корелин А.П.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кредит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ⅩⅨ-начале ⅩⅩ вв.С.139~140.

(48)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 1917 гг.С.185~186.

(49)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сия сельская на рубеже ⅩⅨ в-начале XIX века.С.251.

(50)Кабанов Б.Б.Октябр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ция,с.158.

(51)Билимович А.Д.Кооперация в России до,во время и после большевиков.М.,Наука.2005.С.52.

(52)Билимович А.Д.Кооперация в России до,во время и после большевиков.С.57.

(53)Хейсин М.Л.История кооперации в России.Л.1918.С.158~159.转引自: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1917 гг.С.340.

(54)Хейсин М.Л.История кооперации в России.Л.1918.С.158~159.转引自: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1917 гг.С.305.

(55)Кабанов В.В.Кооперация.Революция.Социализм.М.,Наука.1996.С.67.

(56)Кабанов В.В.Первый российский закон о кооперации// Кооперация.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М.1991.С.1~4.

(57)Билимович А.Д.Кооперация в России до,во время и после большевиков.С.86.

(58)Кабанов В.В.Кооперация. Революция.Социализм.С.69.

(59)Кабанов В.В.Кооперация. Революция.Социализм.С.70.

(60)张广翔:《俄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载《史学集刊》991年第4期。

(61)Корелин А.П.Зарождение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го движения в России:взлеты и падения 1860-е-середина 90-х годов ⅩⅨ в.С.449.

(62) 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ий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на рубеже веков переломное десятилетие(1895~1904) ,С.223.

(63)Корелин А.П.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кредит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ⅩⅨ-начале ⅩⅩ вв.С.128.

(64)Ким.Чан.Чжин,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СССР(1905-1930);М.Наука.1996.С.131~132.

(65)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1917.С.252.

(66)Кабанов В.В.Кооперация. Революция.Социализм.С.64.

(67)Корелин А.П.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й кредит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ⅩⅨ-начале ⅩⅩ вв.С.130.

(68)Фигуровская Н.Е.,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Том 1:вторая книга 60е годы ⅩⅨ-начало XX века.Возникновение кредитной кооперации в России .С.114.

(69)Корелин А.П.Росий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на рубеже веков переломное десятилетие(1895~1904) ,С.185.

(70)Дударев М.И.Москов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и его участие в общественном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м движении.М.,Наука.1997.С.57~160.

(71)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1917.С.140.

(72)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1917.С.290.

(73)Болотова Е.Ю.В единении-сила Потребитель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в Россиив конце ⅩⅨ-начале ⅩⅩ вв.Волгоград.2003.С.159.

(74)Там Же.С.160.

(75)Лубов А.П.Война.Революция.Кооперация.М.Наука. 1997.С.38~50.

(76)Кабанов В.В.Кооперация. Революция.Социализм.С.65.

(77)Корелин А.П.Кооперация и кооператив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0~1917.С.369.

(78)Там Же.С.312.

(79)Кабанов В.В.Кооперация. Революция.Социализм.С.73.

标签:;  ;  ;  ;  ;  ;  ;  ;  ;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俄罗斯合作社的思想与实践_农业合作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