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图书馆事业展望——关于“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时期论文,事业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界近20年来一直饱受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之苦,新概念与新挑战层出不穷,对“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翘首以盼、满怀期待,但最有可能的一个结果是:具有统一业务模块和支持标准业务流程的“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已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根基,不再可能出现。 当然,目前的各类“相关利益者”,如图书馆系统提供商,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他们也不会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依旧在兜售他们对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认识,以及修修补补、东拼西凑的系统。他们提供的系统虽然采用各类时髦技术用以支持各类新型应用,但缺乏对未来图书馆愿景和形态的统一认识,于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Marshall Breeding在三年前总结的“下一代系统”[1],现在仍然在痛苦地挣扎,貌似定义了一些基本模块,却一直无法成为不可或缺的统一整体,一再推迟的承诺使他们几乎沦为笑柄。虽然不断听说有新的装机或迁移,但大多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听到多少来自我们同行的掌声和欢呼。 现在的图书馆真的已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图书馆了! 首先,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特殊性逐年减弱,几乎已丧失殆尽。在万维网和移动应用为主的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出版发行、电子商务、物流等行业的服务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围绕图书馆独有的数据格式MARC的业务流程逐渐变得不重要,因为MARC主要针对印本资源,其本身也在转向各种网络格式,如向基于RDF的BIBFRAME转变;此外,大量的其他规范标准也都不敷使用。图书馆行业完全可以不需要专门的行业性软件系统来提供服务。流行的搭积木、松散耦合的应用组合方式也为图书馆灵活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能。 其次,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甚至大到能包容其他非图书馆行业所经营的“数字图书馆”。公共馆、高校馆、研究馆以及各类专门图书馆在资源、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越来越小,有时甚至背向而行: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之一,更加重视保障公众普遍均等的阅读权益;高校图书馆为配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学科和主题专深服务方面不断开拓;研究型图书馆在数据驱动科研和数字人文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进一步细化知识单元的粒度,探索从语义层面对资源进行揭示和组织。总之,各类型图书馆在用户需求和资源特点方面的不同把图书馆类型学演绎到新的层次。 图书馆业务的外部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上游已不再是传统转型的出版行业,而是被数字化熔炼一炉的媒体大家庭;下游也不再是传统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边获取信息一边创造内容的“薛定谔的猫”。媒体融合、万物互联的时代需要行业的大联合和大整合,需要上下游贯通的“智慧型”服务,而不需要自成一体、孤芳自赏的独立系统。每一个图书馆都是真实世界通往虚拟世界的一扇大门,用时髦的名词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的界面,其背后是整个行业乃至相关行业整体力量的支持。 对图书馆而言,应用什么软件系统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透彻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方式,以及当今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把图书馆的职能和效用发挥到极致;对服务商而言,必须尽快实现从卖系统到卖服务的转变,成为图书馆前台服务的坚强后盾。国外公司在这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而国内的企业也存在市场规模太小、条块分割严重的弊端,技术储备的严重不足使他们无法成功转型为图书馆服务的网络提供商。 这就是目前国内图书馆行业面临的困境:没有人可以依靠,而必须自己向前走。下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虽然没有了统一的范式,但我们也必须探索各种可能。 传统的图书馆系统是建立在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之上的,而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又是围绕着标准的书目数据格式而展开,从采(数据准备)、编(数据创建)、流(数据利用)、OPAC(数据检索)到期刊管理、典藏管理、馆际互借、联合编目等,都是围绕着书目数据而展开。可以说图书馆行业在40年前就是数据驱动型(data driven)和面向服务(业务)架构(SOA),而当今的图书馆系统之所以难以成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缺乏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普遍规范的业务流程。 “十三五”期间应该是我们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过渡、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虽然依旧是“复合型图书馆”(参见图1)时期,但很多图书馆用于数字馆藏建设的经费开始大于纸质馆藏,读者通过网络、手机等方式从图书馆获取数字资源的数量和频次也将超过传统资源,资源和服务的重心开始完全向数字化、虚拟化倾斜。作为复合型图书馆的解决方案,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必须首先解决好包括传统资源在内的全媒体资源管理。当然这个管理过程必须是全流程的,即覆盖馆藏资源完整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例如永久保存)。同时,其服务重点应体现在馆藏揭示和资源发现等方面。这三个部分其实是目前得到公认的下一代系统的主要功能,但这样就足够吗?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很多空白点,例如对于空间服务(如创客空间)的支持就是明显忽略的。下一代系统必须能够全面应对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从资源到空间、从业务到服务,都必须能够完整支持。“十三五”期间图书馆事业展望--对“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十三五”期间图书馆事业展望--对“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