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资源开发量不断增加,开发进程中企业忽视生态环境效益,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地质灾害出现。岩土工程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一种,作为地质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共同形成地质工程学,人们在开展岩土工程的同时,就要应用相应的防治技术和防治策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从而实现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与防治
引言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也随之不断增多,并在不同程度上给所在地区地质带来了损害,影响到了周围环境,这也是很多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的一项重要原因。对此,为了尽可能避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的深入探究应给予足够重视。
1岩土工程与地质灾患
1.1岩土工程
从根本原因角度出发,岩土项目指的是,针对多种不同类型的呈现,进行巩固、开发的施工,而地质灾患的防治,则是根据易于发生的灾害状况,商讨研发出预防方案、及对应的解决措施,而重点则是在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1.2地质灾患
地质灾患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人身财产安全,同时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多数情况下,地质灾患的发生、存在极其不稳定,导致没有办法预防;对于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原因则是人为因素。由于地质灾害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所以开展防治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而能更好的减少损失。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岩土工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地质灾害自然演化周期将大幅度缩短,也就是说,地质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经过的时间显著降低,这样便会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这方面的地质灾害的突发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严重的可能导致生命损失,所以说,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危害级数极高的一种灾难性事故,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两者之间有着较强的关系。
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来讲,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的影响。若施工地区的生态环境原本就十分脆弱,通常都极易受到破坏,进而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各类自然灾害。同时,若施工过于频繁,随意的破坏植被,也会导致各类灾害的频频发生。此外,若开发岩土,原有的地质结构陷入失衡状态,也极易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当前,不合理的人为操作也逐渐成为了各地区频频产生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要想尽可能减少或是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产生,就必须要基于对其成因的综合分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减少给各地区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特征
岩土工程包含了地质土层的开挖和加固,而地质灾害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岩土施工区域所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两者项目关联,相互影响。从实践过程来看,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3.1隐蔽性
隐蔽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1]。工程建设中,岩土项目施工的内容较为丰富,并且在土层开挖和加固过程中,原有的地质基础会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这就使得土层结构的稳定性和紧密性受到影响,容易造成工程潜在危害。施工过程中,岩土工程建设人员若不能及时的发现这种变化,就容易造成后期地质灾害,影响工程的整体建设。
3.2突发性
与其它工程危险因素相比,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具体而言,若地质条件存在一定潜在威胁,其会随着人为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扩大,并且当基础地质无法承受这种影响时,就会直接迸发,从而给岩土工程的建设造成较大影响,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社会性
社会性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附带属性。社会实践中,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社会各界会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救灾工作开展,从而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具有社会公众参与的特征,由此可导致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社会性。
4针对各类地质灾害特征的专项防治手段
4.1滑坡防治手段
在防治岩土工程滑坡地质灾害出现的过程中,工程管理部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地面排水设施建设工作,采取清方减载、填土反压等手段,提升坡体结构的稳定性;②设立抗滑挡土墙结构,防止滑坡地质灾害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与其他防治方式相比,设立抗滑挡土墙的施工工艺更为简便、施工效率高;③采用综合防治手段,将地面地下加固、立体排水及锚索、锚索桩支挡等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提升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性。
4.2崩塌防治手段
由于崩塌地质灾害是不同缝隙面或结构面组合而引发岩体脱落现象,在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期间,需从加固岩体结构等方面入手,防治岩体滑落,降低裂缝区的扩展,保障施工场地岩体结构的稳定性。具体而言,细致开展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看场工作,分析施工现场所存在危险岩石区、卸荷裂缝区等。及时清除危险岩石结构,在岩石结构表面增设挂网喷射锚固,更好缓解岩石结构卸荷缝隙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危险岩石结构加固设计的过程中,需整合边坡的岩体结构、卸荷系数等因素,划分重点加固区域,切实提升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性。
4.3生物措施
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生物措施主要以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为主。人们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种植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的稳定性,防止泥石流或滑坡灾害发生时岩体和土体受到过强的冲刷与振动。不仅如此,生物防治措施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保持资源开采地区的生态平衡,改善周围生态环境,但是需要在生物措施实施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作用。如果是逆水流灾害易发地区,要求有关人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生物防治措施的经济条件,可以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展开灾害方式,避免资源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1)放缓边坡,明确危岩体部分,采用削坡减载的方式降低重心,并在此处修建宽度为8米、长1000米的缓冲卸荷平台,将危岩体石块截堵在缓冲平台处,减缓危岩体石落下的速度,防止地质灾害对下面的行人造成伤害。(2)修建抗滑挡土墙支挡,对于滑坡体,由于滑坡陡峭,滑体坡脚不够稳定,可以修建挡土墙起到支挡的作用。在中部位置使用挖孔法设置抗滑桩,将滑坡稳固住的同时加固滑坡土体,并在挡墙后面设置渗沟,将墙后地下水排除。此外,还需要在墙上设置泄水孔,防止墙后存在大量积水,使墙基础不再牢固。(3)采用水土保持的方式,应用水平阶、水平沟以及鱼鳞坑的方式整理地形,改善当地植物生长条件。在树种的选择与搭配方面,建议使用乔灌混交型复层林,加快林分郁闭的速度,在此处形成林地枯枝落叶层,从而起到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选择树种时可以选择乔木,例如圆柏、白榆以及油松等。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来讲,其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往往都要经过较为漫长的一个过程,且要承担的任务量也非常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成果。对此,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各类新颖、先进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对施工工艺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尽可能避免各种损害、经济损失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龙.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91-92.
[2]潘观平.浅谈岩土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51):228-229.
[3]郭建如.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方面问题的具体分析[J].四川水泥,2017(12):315.
[4]张煦,孙佳茜.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6(19):87.
[5]郭小斌.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有效措施[J].福建建材,2016(09):46-48.
[6]朱钰.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03):171-172.
论文作者:梁勇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地质论文; 滑坡论文; 结构论文; 灾患论文; 发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