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要:目的:本文对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应用乾宅地分析,综合评价其治疗效果。对我院73例收治患者做为分析的主体,通过对患者的81个位点的结直肠广基息肉临床资料,使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在切除后对所有的标本进行病理学的检查,患者在术后的1、3、6、12个月,并进行长期的结肠镜随访复查。结果:参与研究的所有73例患者,其在手术后一年进行回访发现,没有残留息肉组织,其中一例患者为息肉切除时已经癌变,术后三年随访发现,无变异与复发的反应,并且没有转移,其中二例患者在术后,其疤痕脱落出血,但是通过内镜止血后,其出血停止,没有发现患者出现穿孔现象,无病发症产生。结论:使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进行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是安全与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内镜;粘膜切除术;广基息肉
前言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放大内镜技术不断的成熟,染色内镜的开展下对内镜下早癌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早期癌在内镜的手术治疗下与手术治疗有着相同的效果。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早期发现息肉早期进行处理,即对息肉全瘤切除及全瘤活检,这对预防腺瘤恶变,这就可以在癌变以前进行早期的治疗,这一治疗的应用可以对大肠癌的发生率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我们进行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时,其治疗的首选是进行内镜切除。但是对其中一些较大的息肉切除时,容易产生结肠上的穿孔与出血,EMR是现在从国外引进的成熟技术,在国外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对于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具有很好的疗效。本院通过对消化镜中心的73例大肠广基息肉进行肠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其治疗效果较好。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共选择73名患者组成本组病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而女性患者为34例,年龄的分布为35岁到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9.7岁,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将<1.8cm之广基息肉、亚蒂及长蒂息肉均排除在外,我们共发现了无蒂息肉81个。
1.2 设备及器械
Olympus CF240I电子结肠镜,NM-200U注射针,PSD-20、ICC-200高频发生器,APC300氩离子凝固器,圈套器,染色后,0.4%靛胭脂,粘膜下注射液:1∶3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1.3 治疗方法
我们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使用电子结肠境进行常规检查,对患者肠内的病变位置进行确定,通过向病变位置进行靛胭脂的染色,将其与正常病灶进行区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病灶完成染色以后,使用圈套器头端或氩离子束(APC)距病灶缘0.3~0.5cm处进行点状的标记,将其切除范围进行划分,内镜注射针于病灶黏膜下层注射含少量美蓝的 1∶3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约5~15ml),这样可以在病灶切除以后,对其创面的底部进行深浅度的判断,对其切缘进行明确的显示。使用注射针进行注射 时,其注射量的控制应该在以病灶隆起为准,进行注射后其病灶处呈现出抬举征阳性,这时我们进行具体的治疗。病灶处如果可以直接圈套,那么直接进行圈套切除处理。病灶处不能直接圈套处理时,需要通出内镜,在镜端进行秀明帽的安装,重新进行内镜的插入,将圈套器预先盘于透明帽内凹槽,透明槽的前端对准病灶处,使用负压进行吸引,将病灶吸入透明帽内,圈套收紧后,负压吸引停止,从透明帽内推出病灶。对圈套进行注气,对圈套器进行注气后,再次进行收紧圈套,如果病灶能够提起,那么可以进行高频电凝、电切,其中我们主要使用电切进行病灶的切除。内镜完成手术以后,对其创面进行仔细的观察,看其病变组织有无残留,是否存在出血的情况,其切除表面是否平整,染色的边缘有无病灶的遗留等。
1.4病灶切除后的处理
将从患者病灶处所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完整的包埋、切片、光镜检查,对其息肉的组织学类型进行确定,对其病变组织的底部与切缘进行观察看其是否遗留了息肉组织。结肠息肉完全切除后的标准为,结肠息肉灶深度局限于黏膜固有层以内,切缘内2mm 和底部无息肉组织残留。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禁食,时间为一到二天,其间进行补液,并伴随 黏膜保护及预防性止血、抗感染等相关的治疗。
二、结果
2.1 手术情况:
小于直径<2.0cm的息肉组织菜28颗,通过圈套器进行全部的切除。超过直径 >2.0cm的息肉组织共53颗,通过分次切除的方式进行。以上81处病灶组织切除以后,送检病理,经检验证明,其81处病灶完全有效切除,切除的有效率为100%。
2.2 病理及预后:
术后对患者进行氩气刀电凝或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处理,对患者切除位置进行成功止血,其间没有发生穿孔,通过分析发现,全部病例手术完成后没有不良病发症的产生。全部病例进行追踪二年,对其扁平息肉的病变位置与残留均无明显表现,其中一例癌变的患者在术后进行三年回访,无明显的复发与转移。治疗效果较好。
三、讨论
我们通过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形成是由大肠瘤性息肉癌变所形成的,其发展的时间一般为十年到十五年之间。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记载,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为2.9%~9.4%。大肠早癌与腺瘤样癌可以通过肠境下的病灶切除进行治愈,患者在进行肠境的检查时,发现息肉及时的全部切除处理,对切除的息肉进行活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早的发现早期癌变,在癌变的早期就进行治疗,减少大肠癌的发生率。国外近十年才开始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一些附件可以使得这项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使用肠境进行早期大肠癌的治疗与手术效果相同,而且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可达到百分之九十,所以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早期癌与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地位。
结直肠无蒂息肉具有基底广、病灶深的特点[9],是结直肠息肉中切除难度最大的一类病变。临床镜下手术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大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我们认为:内镜下直结肠无蒂息肉切除术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结直肠的无蒂息肉其特点明显,基底广、病灶深,是结直肠息肉中最难进行切除的病变疾病。使用临床镜的方式进行手术,患者在术中容易产生大出血与穿孔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使用内镜下直结肠无蒂息肉切除术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对并发症进行重要的预防措施需要使用黏膜下的注药,药物中填加肾上腺素,减少出血,生理盐水的注射时达到相应的注射量,病灶应该具有明显的隆起,将其黏膜层与固有肌层进行分离。
②对病变位置进行分割切除的时间较长时,需要进行反复的肾上腺素的注射与生理盐水的补充。
③对圈套进行收紧时,需要将病变的组织进行提起,减少对肌层的圈套。
④我们为了减少穿孔的产生,一般使用电切,EMR的完全切除率为64.5%~100%。而本组实验切除率为100%。所以通过本组研究可知,使用EMR进行结直肠无蒂息肉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治疗开展。
参考文献:
[1]Su M Y,Ho Y P,Chen P C,et al.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indigo carmine contrast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colonic polyps[J].Dig Dis Sci,2004,49(78):1123-1127.
[2]Kinzler KW,Vogelstein B. Lesson from 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J]. Cell,1996;87:159-170.
论文作者:王绍金,李润语,齐国娟,郑彦彦,田国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息肉论文; 病灶论文; 患者论文; 圈套论文; 黏膜论文; 粘膜论文; 结肠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