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址是数据中心防范风险的保障,从市场或用户需求出发,确定数据中心的用途、等级和规模,通过分析选址关联的主要因素,以满足业务需求为首要任务,选择一个适宜建设数据中心的场址,可最大限度避免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降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关键词:选址;数据中心;业务需求
1引言
选址作为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安全要求、适宜建设数据中心的场址,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外部因素引发的事故风险,并且降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部分单位数据中心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规模小、IT基础资源浪费严重、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政府和社会数据中心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统筹发挥各部门已建数据中心的作用,严格控制部门新建数据中心。开展区域试点,推进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整合和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
2数据中心用途划分
数据中心根据建设用途可分为IDC、EDC、NDC。
IDC(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互联网服务的数据中心,投资主体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第三方民营企业等为主,以盈利为目的,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EDC(Enterprise Data Center,简称EDC):企业级数据中心,企业自行建设、运营维护,稳定性要求较高,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多采用相对成熟的技术,企业自用为主。
NDC(National Data Center,简称NDC):国家级的数据中心,一般由国家政府投资建设,是一种公共服务资源。例如2015年启动的国家级超大云数据中心,是北京首个国家级、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产业园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包含9栋数据中心机房和1栋感知体验中心。
3数据中心等级与规模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2017,将数据中心划分为A、B、C三级。设计时应根据数据中心的使用性质、数据丢失或网络中断在经济或社会上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确定所属级别。
A级为“容错”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等级最高;B及为“冗余”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等级居中;C级为满足基本需要,可靠性和可用性等级最低。[1]等级越高的数据中心可靠性越高,但投资成本也相应增加。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根据标准机架数对数据中心的规模进行划分。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注:此处标准机架为换算单位,以功率2.5千瓦为一个标准机架。
4数据中心选址主要影响因素
数据中心选址过程中,需要考察的因素众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主要包括业务需求、政策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成本因素等。《数据中心设计规范》提出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电力供给应充足可靠,通信应快速畅通,交通应便捷;
(2)采用水蒸发冷却方式制冷的数据中心,水源应充足;
(3)自然环境应清洁,环境温度应有利于节约能源;
(4)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
(5)应远离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隐患区域;
(6)应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
(7)应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8)A级数据中心不宜建在公共停车库的正上方;
(9)大中型数据中心不宜建在住宅小区和商业区内。
4.1业务需求
从业务需求出发,明确数据中心建设用途、为谁服务,确定数据中心建设类型(互联网服务的数据中心、企业级数据中心、国家级的数据中心);根据业务的重要性明确数据中心的可靠性要求(A级、B级、C级);测算数据存储量确定建设规模(超大型、大型、中小型)。
测算确定数据中心的通信、人力、电力、存储量等方面的需求,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资源和保障安全为着力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数据中心建设场址。
4.2政策环境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引导市场主体合理选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出台了与数据中心建设相关的政策。超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的资源过于紧张,为了保障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服务需要,对于数据中心建设陆续出台相关限制政策。
例如《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版)》要求“全市层面禁止新建和扩建互联网数据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中的数据中心(PUE值在1.4以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中心城区全面禁止新建和扩建数据中心”。
PUE(PowerUsage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已成为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数据中心电力使用效率的衡量指标。PUE值是指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之比。PUE值越接近于1,表示数据中心的绿色化程度越高。
4.3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数据中心选址地区的全年平均温度和空气洁净度等参数,也包括是否存在水灾、地震等隐患。[1]
优先选择自然灾害较少、气候条件良好的地区,选址全年环境温度较低的地区,可减少压缩制冷的时间,降低运行成本。
4.4建设条件
为保证数据中心用地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选址用地必须“干净”。这里的“干净”是指选址用地最好是未出让的空地,用地权属为国有用地,尽量避免征地、拆迁等可能延误建设工期的麻烦环节,保证选址用地具备较强的可实施性。[2]
土地产权清晰、不涉及债务纠纷,土地面积与规划用途符合市场或用户需求;电力供给应充足可靠(A级应由双重电源供电、B级宜由双重电源供电、C级两回线路供电);附近有供水主管道,高速稳定的网络接入能力,场址交通条件便利等。
4.5成本因素
数据中心初期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都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建议选择地方政府有扶持政策的区域。数据中心运行对电力需求较大,场址位置应尽量靠近供电电源。
在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市场需求大的地区进行数据中心建设,其造价更加经济、使用率更高,区位优势明显。相反,选址距离市场需求地越远,造价相应有所增加,使用率、租赁率较低,但用地规模相对富余,规模优势明显。[3]
5主要影响因素一览表
表1 选址主要影响因素一览表
参考文献
[1]钟景华.《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2017解读—数据中心分级与选址[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7,12(15)
[2]陈如波.大型数据中心选址应注意的几个新问题[J] .信息通信,2015,9(295)
[3]王楚伊.中国数据中心选址发展研究-以近30年国内数据中心选址布局为例[J] .规划与设计,2018,12(76)
论文作者:毛佳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数据中心论文; 规模论文; 机架论文; 因素论文; 需求论文; 是指论文; 标准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