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济体制的总体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格局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抓住宏观环境比较有利的时机,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转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是党中央制定的当前经济工作的总方针。准确把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状,正确评判经济体制总体格局,又是其中的前提。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特别是明确市场经济目标以来的“攻坚”性改革,我国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不足。从主要方面看,目前经济体制的总体格局大体是: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但公有经济主体性质的质,表现不够充分,各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的环境尚未形成。据有关资料,到1994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占40.1%和40.8%,非公有制经济占19.1%;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占31.9%和21.2%,非公有经济占46.9%。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仍控制在国家手中的前提下,公有经济一统天下,国有经济占绝大部分比重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变。与此同时,公有经济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仍集中体现在量的比重占绝大部分上。国有资产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从实际情况看,公有经济机制的灵活度、财产与风险的约束性及表现在技术创新、资产增值、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运作效率同非公有经济比都表现出较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协调能力、导向能力等质的作用的体现。从本质上看,目前这种以量大为特点的公有制主体性,不仅难以抵御大的社会波动,还可能成为效率低下的基础。与此同时,各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一方面普遍存在历史包袱过大、社会负担过重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又享受有特殊政策优惠;个体私营经济一方面其发展在产业投入、银行贷款等方面受到其它高于外资经济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其规范的力度如税收征管等又大大松于国有企业;外资经济则是超国民待遇与非国民待遇并存。
企业机制转换已有一定基础,活力明显增强,但企业制度建设很不规范,结构调整步伐很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体没有形成。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制度创新全面展开,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探索进展明显。但是,企业自主权的保障还缺乏体制基础,来自行政部门谋利型干预和来自企业要求的应急型干预仍很严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展缓慢,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机制没有转换。市场竞争能力较差。企业改制力度有所加强,但企业改制形式比较单一,且新旧因素融合,名实不符,很不规范,结果是传统的行政约束关系被打破,新的约束体系没建成,从而使效率低下的老毛病没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等新问题又产生。在结构调整方面,受思想观念、企业属性、行业管理、地区分割等因素制约,全局性资产与企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足,局部性调整虽进展明显,但运作较乱,缺乏规则。
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已现雏形,市场机制对资源分配的作用显著增强,但商品流通的社会化、高效率的体系尚未形成,要素市场发育相对迟缓。行政配置和地区封锁仍起重要作用,权力侵蚀市场规则的状况比较明显。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从商品市场伸展到要素市场,从着眼于推出一般扩大市场调节的措施深入到构建市场化的经济关系,至目前,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85%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90%以上的农产品价格、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要素交易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一部分基础性行业已开始引入竞争机制。但市场体系的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行政力量干预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要素市场建设的色彩仍显浓重,致使要素市场化进程过于缓慢而客观上促成了混乱无序的“黑市场”的发达;二是超经济特权侵入市场交易,破坏了市场规则的贯彻,阻碍了市场化经济关系的发育。
宏观经济间接管理体制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的经济调控格局初显轮廊。但宏观调控主体职责不清,调控形不成合力,一些方面行政调控的成份过重。用分税制取代财政包干制,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初步分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推动汇率并轨等重要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了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但担负调控职责的机构职能重复交叉、相互挤占,或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妨碍了宏观管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宏观调控间接化程度虽有提高,但实施调控时仍习惯于采用行政手段,运用经济手段时也带有强烈的行政性。许多新推出的改革措施过渡色彩比较明显,这种状况使它在作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时往往表现出明显的“背离”效应。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础初步确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建设。但规范的收入分配制约机制与统一的正当收入渠道尚没形成,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悬殊。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环境尚没形成。总的说,通过改革,已初步确定了以劳动为主要依据,以经营效益为基础的符合不同职业特点、体现各种能力效果的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础。与此同时,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被放到重要位置,确立了在城镇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改革思路。但收入分配途径极不规范,非工资分配、非显形分配居主体地位,地区间、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统一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有效的约束与调节机制没有建立。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方面看,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令出几门,政企不分,运营不当;资金来源不稳固,结构不合理,运用不适当,且浪费严重,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新体制建设的进程。
封闭的经济运行系统已被打破,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大体形成。但地区间经济体制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同国际上成熟市场关系对接的体制发育还很不充分。市场取向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封闭运行格局。从体制上确立了各地区相互开放的基础。各地区的经济交往、协作显著增强,但受思想观念的约束及不均衡改革政策的影响,各地区改革进程快慢悬殊,新体制的基础参差不齐,以及未形成统一的全国性市场,给平等的开放和经济发展上的互补带来了困难,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开放的地域已从沿海、沿边、沿江走向全国范围,开放的领域已从一般工贸领域走向重要服务领域与基础性建设行业,开放的形式已从一般资金、技术投入等转向直接参与国有企业的体制构建与经营管理,但总的看,仍然存在着过分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忽视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法制基础建设的状况。从体制建设的角度看,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实现与国际市场关系对接体制发育还很不充分。
从总体上说,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市场机制已在商品交易、资源配置等各经济领域发挥着广泛的调节作用,但在整体上,还没有处于基础性地位;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经显现但基础很不稳固;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经济规定体现得相对充分,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价值准则与精神风尚的体现,明显不足。新体制建设已进入一个按照正确的方向与操作思路继续前进即可赢得胜利,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