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产出能力评价模型设计_能力模型论文

基于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出能力评价模型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优秀论文,学科论文,模型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全国优博论文”)评选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其中“高层次创造型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评选出不超过100篇的全国优博论文,截至2010年,共评选出1182篇。

全国优博论文作者往往被认为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2,3],全国优博论文集中体现了我国各学科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优秀成果,也是各学位授予单位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历年全国优博论文的评选结果,可以对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进行评价。笔者在剖析了目前评价学位授予单位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的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能够比较真实反映产出能力的重要特征参数,以期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如无特别说明,文中的学位授予单位均指高等院校。

一、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评价的现行方法

目前,在对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进行评价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绝对值比较法”和“入选率比较法”两种。

1.绝对值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各高校在某一时期内所拥有的全国优博论文的绝对数进行直接比较,一般分两种情况:

(1)当年值的比较。也即是直接比较各高校当年获得的全国优博论文数。比如:2010年学校甲有全国优博论文M篇,学校乙有N篇,通过比较M、N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当年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2)有时间期限值的比较。也即是直接比较各高校在某一时间段内获得的全国优博论文数。如2001-2010年的十年间,学校甲共有全国优博论文E篇,学校乙共有F篇,通过比较E、F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在这十年间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直观,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是仅限于定性描述,不涉及具体细节,容易造成“学位授予量大的学校自然论文入选数多”的思维定势。事实上,对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用这种方法来评价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是没有可比性的。

2.入选率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各高校在某一时期内所拥有的全国优博论文的相对数进行比较,一般也分两种情况:

(1)当年值的比较。比如2010年,学校甲有全国优博论文M篇,而该校2008-2009学年度授予X人博士学位,则学校甲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是P=(M/X*100%);学校乙有全国优博论文N篇,该校2008-2009学年度授予Y人博士学位,则学校乙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是Q=(N/Y*100%)。通过比较P、Q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2)有时间期限值的比较。如2001-2010年的十年间,学校甲共有全国优博论文E篇,该校在2000-2009年共授予F人博士学位,则学校甲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为P=(E/F*100%);同时,学校乙共有K篇,授予L人博士学位,则学校乙的全国优博论文入选率为Q=(K/L*100%)。通过比较P、Q值的大小来评价两校在十年间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量分析,看上去比较客观。但进一步分析各高校全国优博论文入选情况,不难发现,在同一高校中,一般只有其中几个能够突出代表学科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的优势学科和支柱学科可以产出全国优博论文。事实上,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也只能是若干个学科具有一流水准。因此,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是部分学科行为,而博士学位授予量则是全部学科行为,这种入选率的比较显然也不客观。

二、全国优博论文相关特征分析

全面客观地评价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应遵循一个逆序的反推流程:对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标志性特征;再依据规律理清思路,尽可能做到公正评价。我们认为:高校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可以归结为该单位优势学科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

1.宏观层面——学科总体分布特征

从1999年到2010年,我国总计评选出全国优博论文1182篇,分布于12个学科门类的84个一级学科(这里指2011版学科目录发布之前的情况),占全部一级学科总数的94%。对历年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结果进行统计,全国优博论文的年平均入选学科数为54个,如表1所示。

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从1999年到2010年,有化学等52个学科历年共产出全国优博论文8篇(含)以上,也就是说:12年中这些学科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年份每年可以有1篇论文入选全国优博论文,不会有太大的断层,这样的学科入选结果连续性较好,我们称之为“连续产出学科”。“连续产出学科”产出的全国优博论文数量较多,年平均产出篇数也相对固定,如表2所示。

另外,纺织科学与工程等32个一级学科,12年中产出全国优博论文最多的仅有7篇,其中军制学、军队政治工作学、民族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12年来仅产出1篇,我们认为这样的学科产出全国优博论文不具有连续性,经常会有断层,故称之为“离散产出学科”,如表3所示。

52个“连续产出学科”共产出全国优博论文1070篇,即占全部一级学科(2011年前是88个)总数59%的“连续产出学科”产出了全国优博论文的91%,“连续产出学科”的学位论文参评全国优博论文的评选具有绝对优势。而这其中,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三大理学学科优势尤为突出,分别产出全国优博论文80篇、76篇和72篇。以化学一级学科为例,该学科1999-2010年共产出全国优博论文80篇,年平均数是6.67篇,12年来该学科每年产出全国优博论文数占当年总数最高达到9.09%,最低也有5%。

由此,我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即全国优博论文评选呈现学科集中、分布不均的宏观特征:①全国优博论文集中在部分“连续产出学科”;②“连续产出学科”与“离散产出学科”产出全国优博论文数不平衡。由于“离散产出学科”产出全国优博论文的数量和次数过少,数据缺乏规律性,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产出能力主要围绕这52个“连续产出学科”进行分析。

2.微观层面——学科竞争特征

为了分析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的学科竞争特征,这里简单梳理一下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的程序:①每年国家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省(区、市)上一学年的博士学位授予数,按一定比例分配全国优博论文的参评指标;②各省(区、市)主管部门基本上根据各学位授予单位上一学年的学位授予数,按一定比例分配各单位全国优博论文的参评指标;③各学位授予单位基本上按分配指标向地方主管部门报送参评的学位论文,再由地方主管部门将这些论文报送国家主管部门进行评选。

每个学位授予单位报送的参评论文必然首先要在其所属学科经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与学位授予总数有关(学位授予总数大的地区或单位,可以报送的论文就多,反之亦然),与我们前面分析得到的全国优博论文评选宏观特征也有关。学科间由于这种竞争而表现出的微观特征,可以用来说明某个学科的学位论文参评的难易程度,我们称之为“国优博竞争激烈度”。同一学科的“国优博竞争激烈度”应该相同,如“机械工程”学科的论文,无论是来自湖南大学还是清华大学,在参加全国优博论文评选时的“国优博竞争激烈度”是相同的。

该特征可以量化为“国优博竞争激烈度值”。“国优博竞争激烈度值”用f表示,f与全国某学科的年平均学位授予数D成正比、与该学科产出的年平均全国优博论文数H成反比,即

公式1:f=D/H

“国优博竞争激烈度值”越大,说明某一学科的论文在参评国优博时竞争越激烈,该学科的论文入选全国优博论文越难;反之,竞争激烈度值越小,论文入选则相对容易。

结论二:全国优博论文评选在微观层面呈现“学科竞争激烈度”的特征,不同学科的论文竞选全国优博论文时面临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全国优博论文评选工作宏观上呈现集中于部分“连续产出学科”、“连续产出学科”与“离散产出学科”的论文入选数不平衡的特征,而这种宏观上的特征又根源于微观层面上必然存在的每个学科内部的竞争激烈度。下面主要抓住这两个特征来对高校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进行评价。

三、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评价

我们认为,高校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同一高校不同学科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同一高校某一学科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可以进行量化处理,即

公式2中A/B代表入选全国优博论文数占比,是指某高校某一学科产出的全国优博论文数A占全国该学科产出全国优博论文总数B的百分比;C/D代表授予博士学位数占比,是指某高校某一学科的年平均博士学位授予数C占全国该学科年平均博士学位授予数D的百分比。

对某高校的某一个学科,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该学科的全国优博论文竞争激烈度值越大——竞争越激烈;②该学科的论文入选全国优博论文数占比越大——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越多;③该学科授予博士学位数占比越小——授予的博士学位人数少。即“学科产出能力值”越大,说明该高校这一学科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越强,获得全国优博论文的实力越强。

2.同一学科不同高校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

比较同一学科不同高校全国优博论文的产出能力时,由于同一学科的“优博竞争激烈度值”f是固定的,那么产出能力只与高校的入选全国优博论文数占比以及授予博士学位数占比相关,即

3.高校全国优博论文的整体产出能力

如果综合考察某高校产出全国优博论文的所有学科,就可以评价该校全国优博论文的整体产出能力。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高校中那些没有产出过全国优博论文的学科,也许从学校整体建设规划来看对于全国优博论文产出是有关联的,但由于关联程度不好量化,本文暂将其认为没有贡献而不予考虑。

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每个学科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同时还应考虑每个高校该学科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在所有高校中的排名,这个排名对高校全国优博论文的整体产出能力有重要影响,称之为“学科贡献系数”,用∮来表示。比如,全国有U个高校在某一学科获得过全国优博论文,而高校甲的该学科产出能力排第V位,则高校甲该学科的“学科贡献系数”∮=U/V。∮值越大,说明该学科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表现越优秀,对于高校整体产出能力贡献越大。

因此,对同一高校来说,如果该校有R个学科获得过全国优博论文,则该校全国优博论文的整体产出能力∑为

据此,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对各高校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进行计算和比较。

本文通过对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学科竞争激烈度”和“学科产出能力”这两个全新概念,设计了一种评价方法,从学科的角度对高校和学科的全国优博论文产出能力进行客观评价。考虑到学科的学位授予数、高校的学位授予数等数据对结果的影响,本文仅设计模型,不做具体结果实现,有兴趣的同行可以自行在模型中代入真实数据进行测试。

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够抛砖引玉,既是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的新思考,可考虑用“学科产出能力”评价作为今后一级学科水平评估的一种方法,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建设提供新思路;高校也可以考虑根据“学科竞争激烈度”来有选择地发展适合本学校的学科方向。

标签:;  ;  ;  

基于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产出能力评价模型设计_能力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