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渭南初级中学 陕西 渭南714000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而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花费了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却不见成绩提高。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学习不得法。本文介绍几种学习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参考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而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却不见成绩的提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习不得法。现就本人教学体会略谈一二。
第一、注重数学概念的理解。都说数学学习不比语文学习,不要记很多东西,但很多知识的深刻理解,特别是重要概念的理解却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前提之一。进入初中学习,同学们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有理数”。教科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从表面上看这个概念很简单,很直接,但是这个定义的解释却不那么明白,如:小数0.5是有理数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小数0.121121112……是有理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小数到底是不是有理数,如果是那又怎么解释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这里的“分数”一词,它不光指分数形式的分数,还包括一切可以化为分数形式的小数,即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理解到这里,有理数的概念就很好掌握了,否则,理解不到位,则会对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第二、认真读题,联系实际,理解题意,寻求解题的途径。常常有学生来问问题,我让他们自己认真读两遍题,或者我一字一顿慢慢读题让他们认真听一遍,不等我讲解,学生就急着喊“我会了,我会了!”由此可见,不会读题是一部分学生解题的困难之一。
第三、勤于思考,理清思路,写明因果,几何证明题对于刚刚接触的学生来说往往是难以掌握的,要学好这一类题,我认为必须首先深刻理解每个定理、公理的内容,分清已知条件和可得结论,理清它们的因果关系,其次在写证明过程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证明的理论依据是哪个公理或定理,该题是否满足该依据的条件,先因后果,几个“因”得到几个“果”等,这样才会灵活自如,轻松掌握。
第四、善于总结,探求本质,建立几何模型
例:[几何模型]条件:如图:A、B是直线L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点P,使PA+PB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接A1B交L于点P,则PA+PB= A1P+PB= A1B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点P即为所求的点。
[模型应用]如图所示,两个村子A,B在一条河CD的同侧,A,B两村到河边的距离分别为AC=1千米,BD=3千米,CD=3千米,现要在河边CD上建造一水厂,向A、B两村送水,铺设水管工程费用为每千米15000元,请你在CD上选择水厂位置,使铺设水管的费用最少,并求出最省的铺设水管费用。
第五,大胆猜想结论。大家都听过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吧,由此可见合理地猜想,大胆地猜想是学习数学必须的一大品质。
例: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P为△ABC内一点,且PD//AB,PE//BC,PF//AC,那么PD+PE+PF的值为一个定值,这个定值是多少?请你说出这个定值的来历。
【分析讲解】本题看似很难解答,但只要由题目条件出发,大胆猜想结论便可得到解题思路。题中唯一关于线段长度的是三角形的边长为a,而要求的是三条线段PD、PE、PF的和为一定值,由此不防猜想所求这一定值为长度a即为已知三角形的边长。若要证明此猜想,只要想方设法将三条线段转化到三角形的同一条边上即可,延长EP交AB于M,不难达到目的。
作者简介:刘龙赞,女,1977年生,本科学历,陕西省渭南市渭南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论文作者:刘龙赞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1
标签:有理数论文; 渭南论文; 线段论文; 分数论文; 小数论文; 角形论文; 千米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