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周靖国

周靖国

(广西柳钢医院急诊科 广西柳州 545002)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心跳骤停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实施心跳骤停急诊抢救流程。评估两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为(1.51±0.19)min,观察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为(1.49±0.18)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参与抢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是对抢救程序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规范了抢救程序,将其应用于急诊科抢救工作中效果良好,有利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跳骤停;急诊科;抢救流程;效果

急诊抢救工作水平对于医院服务质量以及整体急救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当前医改新形势下要想真正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首先应重视急救抢救工作,提高急诊抢救工作质量,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为后续救治创造有利前提[1]。本文就此观察研究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心跳骤停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8.5±11.2)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6.4±10.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实施心跳骤停急诊抢救流程如下:(1)急救思路。医务人员应尽快掌握患者病情并给予针对性救护,应将心跳骤停抢救相关流程予以直观显示,做好急救准备。因此急诊科应秉承实用、科学以及先进的原则,合理设计抢救各个步骤,即患者心跳骤停发作——立即就地抢救——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心电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脑复苏——生命体征监测——记录抢救过程[2~3]。这样急救人员对于抢救各环节内容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清晰、全面掌握急诊抢救工作要点。(2)抢救步骤的设计。对于以猝死或者严重外伤引发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急诊抢救时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①全面检测患者生命体征;②及时给予抢救用药;③各类抢救仪器设备均应规范使用;④合理评价抢救效果。以此来对急救程序加以规范,明确分工合作。(3)急救人员配置。我院急诊科室中负责急救工作者为医师和护士各3名,分别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住院医师各1名,低年资护士2名,高年资护士1名。遵循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对医护人员工作任务以及具体职责予以明确设定,确保二者合作协调性得到有效发挥,以缩短抢救时间。其中高级职称医师在急救工作中的任务主要是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并通知下级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参与抢救工作,做好气管插管以及心电图监测,并重视心肺复苏、抢救药物使用以及电击除颤等操作指导[4],对抢救效果做出评估;而中级职称医师以及高年资护士则应准备抢救药物和抢救车,实施气管插管操作,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强心剂等各类药物静注。低年资护士配合住院医师做好各类抢救仪器的准备工作,安置导尿管并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展开密切观察,记录抢救过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有效参与抢救时间,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以及有效参与抢救时间对比见表1。

两组患者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参与抢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以及有效参与抢救时间对比()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30例成功抢救,抢救成功率为60.0%;观察组中39例成功抢救,抢救成功率为78.0%,两组抢救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医院而言,急诊抢救工作水平对于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而缩短急救时间对于心跳骤停患者急诊抢救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5]。但是急诊抢救工作容易受到医护人员专业素养、技能熟练程度、患者病情变化、急诊科分工协作水平以及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工作效率相对不高。所以将规范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对医护人员具体救治任务以及工作职责予以明确,避免工作过程中过于忙乱的问题。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分工协作,早期给予相应的抢救工作以缩短抢救时间,保证抢救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对照组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为(1.51±0.19)min,观察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为(1.49±0.18)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参与抢救时间为(26.95±6.91)min,明显低于对照组(41.64±9.6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应用于急诊抢救工作中收到了满意效果。

综上所述,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是对抢救程序的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规范了抢救程序,将其应用于急诊科抢救工作中效果良好,有利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旭燕.1例病毒性心肌炎反复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144-145.

[2]李江红,孟祥志.心肌梗死患者2次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J].河北医药,2014,26(1):101-101.

[3]吴冰,崔勇,郑彦宏等.急诊无创经皮体外心脏起搏技术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15(22):70-72.

[4]张清平,邱建东,陈建良等.小脑大面积梗死术后出血致心跳骤停一例抢救成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8):853.

[5]李赛梅,岑小浴,韦柳青等.肾上腺素经锁骨下静脉用药抢救心跳骤停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41(z2):209-210.

论文作者:周靖国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周靖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