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_科学论文

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_科学论文

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科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但是,人类活动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荒漠化、全球气候异常等,以及由此导致的野生生物物种的快速消亡等。环境问题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环境,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国家环保局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环境意识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及其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笔者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初浅体会。

一、明确“科学”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认识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领会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观念”,“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阳光、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确定“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高度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树立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环境与资源等重大问题在当地的具体表现,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简单设想”,“养成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教学建议”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在许多内容中,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土壤”“水的利用和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人的健康与环境”等,都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关键是教师如何端正环境意识,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笔者的体会是,在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一是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二是要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二、重视环境意识的培养

1.增强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增强环境意识是科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因为传统生活认为:环境是资源,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的,它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谁采谁有。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恩赐,心目中没有枯竭之虑。环境意识的产生,才能对环境持正确的认识态度,才能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懂得热爱自己的家园,笔者在教学时,结合实际,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实地观察了解。学生耳闻目睹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极大提高,但自然环境资源被破坏了,绿树青山所剩无几,光秃山随处可见。学生耳闻目睹了当地村民们由于环境意识不强,煅烧水泥使周边的环境粉尘污染严重,不但严重破坏了环境,而且严重危害了当地人民身体健康的事实。实地的所见所闻触目惊心,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印象异常深刻。它也使学生增强了环境意识,激起了学生对滥垦、滥采、滥用、滥弃等行为的愤慨、对全球生存环境恶化之病态文明的忧虑,强烈地产生了“珍爱地球、善待自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针对教材实际,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渗透环保意识,具体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在教学中创造条件渗透环保意识。为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恰当地处理教材,而且要在课内积极地渗透环保知识。例如在讲到“水的利用和保护”时,讲清人类可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是极其有限的,不加以保护将危害人类。如日本足尾铜矿冶炼过程排出的废气和废水,从1893年开始,前后大约50年,污染农田和森林,使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9世纪,由于泰晤士河污染,英国伦敦曾多次遭受霍乱之灾。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后,可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净化水资源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样寓环保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收到了深挖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效果。(2)在科学教学中除了积极地宣传、渗透环保知识外,教师还应身体力行地在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中十分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师生共同从我做起,严格要求。对有些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质不能乱抛乱倒,要学会妥善处理,绝不能一边讲环境保护,一边做污染环境的事。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的高度责任感,战胜污染是可以做到的。(3)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保环境,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教育家加涅认为:“学习者的内认识过程受到发生在学习者以外的事件影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学习者的环境里的各个条件,使得学习过程可以得到激化、支持、增进和保持。”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直接参与环境保护,参与治理和建设环境的活动,去深入地领会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减少污染的道理,真正使他们的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都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

环境道德观认为:大自然中其他生命的存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也是道德的相关因素,因此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包括其他生命及土地、岩石和自然景观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笔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1)依托教材,深入浅出,促进学生环境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如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通过录像资料及教师提供的一些关于灭绝的动植物的资料,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有了较强的认识,这种材料可以使学生从理性到感性充分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态功能,自然而然地清除模糊认识,水到渠成地建立起“保护野生动植物光荣,滥捕杀野生动物及滥砍伐野生植物可耻,保护野生动植物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2)感知体验,晓之以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情感。因为环境道德情感直接影响和调节人对环境的行为。一个人有了较强的环境道德情感,就是在困难的情况下或没有社会监督并且对自己也带来一定的损失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其环境行为。反之,一个人虽然有了对一定环境的认识,但缺乏环境道德情感,也不可能自觉地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学生知道捕食青蛙是一种破坏生态平衡的不道德行为,但面对餐桌上诱人食欲的青蛙菜肴时却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了。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抓住着眼点,经常地、反复地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达理而通情、知理而动情,在形成环境道德观念的同时,产生发自内心的理性之爱,即环境道德情感,这是培养学生环境情感的一条重要途径。还可以用设置情境、加强自身体验和提供典型事例进行教育,这样就会丰富学生们的环境道德情感体验,培养爱憎分明的环境道德情感,会产生一种环境的危机感,从而形成一种对环境大家都负有责任的道德情感。(3)提倡行动参与,增强实践,磨炼学生的环境道德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环境道德意志是战胜不道德的动机和排除内外障碍的动力,这种意志在环境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创设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

1.创设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积极创设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为实施环境教育提供良好的机会,这也是初中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的现状;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工程,或利用课余、假期组织学生到当地自然环境污染较大的区域参观,分析工业三废的危害及处理方法;调查当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程度,设计保护环境措施;聘请专业科技人员指导开展降尘量、噪声、水质等监测活动及实验、收集、整理、计算和讨论等演练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树立保护良好环境、改善恶劣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2.校园内创设多种环境教育

还可以创造条件建设校园生物园,将爱好科学的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让他(她)们亲自参与生物园的管理,为实验研究提供条件。当然,科学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密切配合,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演讲、摄影、征文和讲座等活动,并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如“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等,组织出刊宣传橱窗,组织主题班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与参与”精神,并通过学生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3.注意身边小事的环境教育

教师还应及时抓住身边环境教育素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并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标签:;  ;  ;  ;  ;  ;  

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初探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