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城阳第六中学 266112
摘 要:美术教学目标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对于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美术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中的问题和教学目标叙写的规范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此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教学目标 叙写 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是《美术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表现,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的全过程,是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既是起点也是归宿,它不仅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有着直接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同时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的叙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一、美术教学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目标定位不准——将“课程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
案例1:某教师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四种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赏析。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活动分解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施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中表达、交流、独立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艺术理解与尊重的态度,形成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强化人文精神的熏陶。
此案例目标定位过大,兼容性太强,是几乎放在所有美术鉴赏课皆适合的目标,这其实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该教师实质上是混淆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没有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课标进行深度开发,因而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和评价,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所指。
问题二:目标主体颠倒——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案例2:某教师在《纸盒和蛋壳——造型设计》一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平时搜集的不同色彩形状的纸盒和蛋壳材料,围绕人物、动物造型进行设计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2)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品制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
(3)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愉悦的教学气氛,在实践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激发学生设计制作的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此例仍习惯于采用“让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等的表述,带有明显的命令、祈使口气,体现的课堂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如果按其实施,导致教师以为只要自己实施了相应的行为,教学目标就已经实现,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行为上是否发生变化,却是这样的目标难以检测的。
问题三:目标用词宽泛——所表述的学生行为细化不够,缺乏操作性。
案例3:某教师在《我的牙刷》一课中的教学目标。
(1)了解牙刷的材料、造型、尺寸等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明确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能以画笔描绘或彩纸剪贴等形式创作牙刷设计图。
(2)观察、分析牙刷各部分的特点与功能,并在欣赏、学习简单的设计图画法后,掌握牙刷设计图的设计要领。
(3)体验设计牙刷的乐趣,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用艺术手段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此案例所采用的“了解”、“明确”、“掌握”等表示心理过程的行为动词都是内隐的,如何“明确”,“掌握”到什么程度,怎么样才算“了解”, 没有具体的规定。这样大而空泛的用词,是不可测评的,不能将学生的活动外显,既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也不能为教师的评价工作提供标准,就不利于教学中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问题四:目标分类牵强——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
案例4:某教师在《光影的交响》一课中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光影表现形式——明暗色调。
(2)影响明暗色调的因素。
(3)黑白灰的独特视觉美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表现明暗造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养成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三维目标中所谓的“维”指的是构成整体的一个因素,它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此案例的教师错误地理解了三维目标,过分强调三个维度各自的内容,为了拼凑够三维,牵强地罗列。其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是放至任何学科皆合适的目标,所述空洞,缺乏可评、可测及可操作性。因此,“三维目标”是有机融合的,它分层陈述反映学生内在能力或情感变化的具体行为,没必要把其勉强地分成三类。
二、美术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规范
1.行为主体——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案例二出现的“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语,就应该改成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如“学生利用平时搜集的不同色彩形状的纸盒和蛋壳材料,围绕人物、动物造型进行设计与创作”。 在实际的行为目标表述中,未必按照技术规范在目标开头写上“学生能够如何”,有时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不写。
2.行为动词——选用可观察、可评测的具外显性的行为动词,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即学生能做什么。
教学目标要表述的是学生能够作出某种行为,在叙写时要尽量选用那些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如写出、列出、认出、说出、辨别、比较、指明、绘制、解决、背诵、总结等。能精确地描述教学目标的行为要求,清晰地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状态,即教学后学生能做或说什么,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后收获怎样,这样能使美术教学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3.行为条件——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
一般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包括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如:“请你在提供的三幅油画中,找出哪幅画是梵高的。”二是时间的限制,如:“2分钟内,找出两幅作品绘画风格的异同。”三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四是人为因素,包括独立进行、小组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等。有时行为条件可以省略,如:“请你根据课文中阐述的文字,说出美术的分类。”
4.表现程度——说明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做到什么程度。
表现程度是主要从准确、速度、质量等方面来确定,比如“至少说出三个画家的名字”、“90%的同学能够区分出对比色和同类色”等等。
三、美术教学目标叙写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整个教学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必须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它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一旦偏离方向,就会出现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或无目标教学等各种问题。
其次需要研究教材。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
再次,学生也是教学目标叙写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目标的叙写应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看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分析学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获得能力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邵宗杰 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赵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教学目标论文; 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美术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