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分析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论文_刘志华

(邵阳医专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 分析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临床介入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25例患者的CTA检查显示随着供血肺动脉的充盈均有“瘤囊”早期显影,同时可见引流静脉及左心房早显,这些瘤囊多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其中病灶分型中简单型20例,复杂型5例。所有患者临床行介入栓塞治疗,22例患者临床体征基本消失,3例患者临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 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临床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首选诊断方式,对于疑似肺动静脉畸形患者及时行CTA检查十分必要,临床中对确诊患者及早行介入栓塞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肺动静脉畸形;栓塞;影像学诊断;介入治疗;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aging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January 2013 - December 2016 our hospital clinical data of 25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nalysis of all of the patien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imaging features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 method and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25 patients of CTA examination showed filled with the blood of pulmonary artery were "tumor capsule"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visible venous drainage and left atrium early show at the same time,these tumor capsule,morphological diversity,many sizes of type focal points in 20 cases of simple type,complexity in 5 cases. All of the patients clinical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2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igns largely disappeared,3 patients clinical signs have markedly improved,all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follow-up,there wa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CT angiography(CTA)is the first choice for diagnosing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diagnosis way,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CTA examination is necessary,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can obviously improv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clinical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words]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Embolism;Imaging diagnosis;Interventional therapy;The curative effect

虽然临床上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并不多见,但由于该疾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如脑梗死、致命性大咯血等具有较高致残和致死的严重疾病,因此临床上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1]。为此本文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均经临床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入选患者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6.4±6.1)岁。25例患者中17例不同程度的表现有口唇发紫、面无血色、行走或活动后心慌,其中伴有贫血者8例,行走或活动后呼吸困难者5例,咯血者5例,伴杵状指12例,无症状者3例,但B超检查可见有不规则肺结节影。12例患者于胸壁可听及收缩期或连续性血管杂音,其中在患者呼气时表现减弱,吸气时则表现明显。25例患者中血氧饱和度指标仅8患者正常,有17例患者为75%~90%。

1.2方法

1.2.1 CTA检查

25例患者均接受西门子公司的MSCT CT机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参数设置:扫描层厚为1.5mm,层间距为1.5mm,CTA时层厚为0.75mm,层间距为0.5mm,数据采集后先后实施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T)图像采集并分析。其中20例患者为一支肺段肺动脉或其分支成数个亚段,借助畸形或瘤样扩张的血管或血管团与另外一支肺段静脉相通;5例患者为两支及以上肺段肺动脉或其分支成数个亚段,借助畸形或瘤样扩张的血管或血管团与另外一支或数支肺段静脉相通。参照董祥军等[2]文献中关于肺动静脉畸形分类标准将25例患者进行病灶分型,其中简单型20例,复杂型5例。即一个扩张动脉瘤囊连接伴行的一条动脉和一条静脉者视为简单型,病灶可单发或多发;而扩张的动脉瘤和两根以上的肺动脉和/或两根以上的肺静脉相连者则被视为复杂型。

1.2.2 介入治疗

25例患者均经CTA检查确诊,临床均采用西门子公司的血管造影机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完善检查并限制进食进水8h以上,入室后去常规仰卧位并行局麻,经患者右侧股静脉穿刺,分别与主肺动脉及左右两侧肺动脉主干置入长鞘(6~7F)、猪尾巴导管(5F)、多用途导管进行造影,根据实际检查情况可适当放大局部或旋转角度进行造影,将造影检查结果与入院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依据术中造影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瘘口的具体位置、大小、数量及供血动脉管径大小,参照弹簧圈填塞技术,选择适合的弹簧圈于供血动脉近瘤囊部位进行介入栓塞治疗。为了更好的了解患急性血管团栓塞情况,术中可对患者行多次造影检查直至证实达到较好栓塞效果,拔管后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处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化,临床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同时对右下肢进行肢体制动至少8h以上,护理中严密观察并做好相关早期预防以防止患者术后肺栓塞或异位栓塞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所有患者经护理后均于术后5d好转并达出院条件。所有患者均随访0.5~3年,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复查结果对介入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结果

本次入院的25例患者CT平扫均可见有单发或多发的软组织肿块状阴影,其中20例患者于病灶周边可见有“血管蒂”,其余5例患者于病灶周边可见肺野有磨玻璃样改变,同时CTA增强扫描下可见病灶区域与肺动脉呈同步强化,且引流静脉、左心房均提示有显影情况。25例患者的三维重组图像下均能清楚可见供血肺动脉和引流肺静脉的解剖细节及两者空间关系,个别可见有瘤囊,其中3例复杂型瘘患者CT表现为双肺呈多发性点状及结节状分布影,且强化表现明显,三维重组下部分病灶可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

25例患者的CTA检查可见随着供血肺动脉的充盈均有“瘤囊”早期显影,同时可见引流静脉及左心房早显,这些瘤囊多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将病灶进行分型:简单型20例,复杂型5例。肺动静脉瘘口直径最小0.6mm,最大7mm,所有患者均采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成功,其中复杂型与简单型的释放栓子数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均恢复至95%以上,较栓塞前有显著提高(P<0.05)。具体见表1。

治疗过程中10例患者不同程度的发然或高热,7例患者发生病灶侧胸腔积液,均经临床对症治疗后逐渐消失,未有一例肺栓塞或异位栓塞、肺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术后随访0.5~3年,22例患者口唇发紫、心慌、咯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得到明显缓解,胸壁血管均未听及明显杂音,且未有发生一例因肺动静脉畸形造成的肺栓塞、脑脓肿等不良事件。

3讨论

有别于传统检查,本研究选择了无创可重复性、定位准确、分辨率高且能进行三维模型重建的增强CT技术对PAVM进行诊断,结果令人满意:均能清楚可见供血肺动脉和引流肺静脉的解剖细节及两者空间关系,维重组下部分病灶可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临床上将PAVM分为三种类型[3]:Ⅰ型为最多见的单纯型,即一个扩张动脉瘤囊连接伴行的一条动脉和一条静脉,病灶可单发或多发;Ⅱ型属于少见的复杂型,即扩张的动脉瘤和两根以上的肺动脉和/或两根以上的肺静脉相连;Ⅲ型又称之为肺毛细血管扩张型,临床也不多见,主要两肺散在多发的微小动静脉痔,又称弥漫型肺动静脉畸形。我们通过本研究的影像学声像图发现[4]:Ⅰ型声像图上主要表现为局限的、孤立的囊状或迁曲的血管团相通,肺动脉造影后,肺静脉很快显影;Ⅱ型声像图上则表现多发的畸形血管团及肺静脉早显,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可多条;Ⅲ型声像图上则表现为肺内弥漫型的畸形血管团及肺静脉早显。

目前临床上对于PAVM的治疗方法有肺叶、肺段手术切除法和介入栓塞治疗法,其中前者属于外科开放性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并且具有手术禁忌症[5]。为此我们在本研究中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并且在实施介入治疗前通过DSA进行观察与分析,尤其是根据病变血管的粗细、范围来挑选与之相适应的栓塞剂。本研究中针对较小的筛网状畸形选取了PVA(300一500UM),而相对较大的动静脉畸形则选择弹簧钢圈栓塞,结果显示:未有一例肺栓塞或异位栓塞、肺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术后随访0.5~3年,22例患者口唇发紫、心慌、咯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得到明显缓解,胸壁血管均未听及明显杂音,且未有发生一例因肺动静脉畸形造成的肺栓塞、脑脓肿等不良事件。这与戚春厚等[6]的研究结果相近,充分说明了利用影像学诊断以及介入治疗对于PAVM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临床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首选诊断方式,对于疑似肺动静脉畸形患者及时行CTA检查十分必要,临床中对确诊患者及早行介入栓塞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磊,韩新巍,李臻,等. 肺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9):1438-1441.

[2]董祥军,周国锋,梁斌,等. 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1):131-134.

[3]何敬,李国晖,杨燕,等. 128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1):262-263.

[4]杨少民,钱江,胡秋根,等. 128层螺旋CT一次性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 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21(3):18-21.

[5]郑书刚. 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肺动静脉血管畸形中的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2016,13(6):63-66.

[6]戚春厚,宗焕波,李俊,等. 肺动静脉畸形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复发类型分析与再治疗[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2).

论文作者:刘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回顾性分析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论文_刘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