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之文化论文

关于课堂教学之文化

汪潮

从文化的视野思考课堂教学,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由文化背景、文化图像、文化情趣、文化意蕴构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在文化的课堂中,感受的是文化的气息,感触的是文化的脉搏,感动的是文化的情怀。

有一档娱乐节目《最强大脑》吸引了无数的成年人和儿童,中间有一个比赛环节——“闪电心算”深深地震撼了笔者和学生。原来人在经过训练之后,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秒钟可以解4~6题多位数运算。学生审题能力为什么弱?根本原因就是在看题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教师给予的充分的看题、审题的时间,反而成了一些学生思想开小差的最佳时间。

一、文化理念

文化观念的输入,文化意识和理念的逐步形成,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视野,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修改:

1.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自然人”到“文化人”。“文化人”是一种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完备的文化行为能力的文化的传承者。由于文化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作为文化传承的学生要比作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气调包装技术可以有效延长食品的货架期和新鲜度,该技术于上世纪30年代首先在肉的保鲜上应用,并迅速在国外市场上得到了推广[1]。我国气调保鲜技术的应用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且应用范围较小[2]。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肉类消费水平及品质要求的提高,气调包装保鲜肉的普及将成为一大趋势[3]。

2.课堂教学的内容:从“知识要素”到“文化内涵”。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的关系都是多方位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在不同的方面与文化发生关系,从而体现出各个部分的文化意义。例如,古代天文“天河”两边有牛郎、织女星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此词语演化了动人的爱情故事,形成了太行山脉的山西省和顺县“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当地现有30多处与此故事情节有关的名称。这就是由词语引发的文化现象。所以,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体悟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建构。

文化是一种营养、一种血液,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与深入,它会滋润学生的灵魂,开阔学生的情怀,唤醒学生生命的觉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的文化过程是阳光雨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过程。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对文本的选择、处理、加工、改造都是在个人经验阅历、文化视野范围内进行的。对文本的处理,不是把文本当作单纯的知识客体来进行理性分析,而要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并与文本进行一种对话交流。这种对话实际是主体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互相呼应,教师的视界与文本的视界彼此融合。

二、文化对话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作为平等的文化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你我”的对话关系。在相互交往中产生交互作用,达到沟通和融合,在一种自然和谐中实现共同的成长和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语言理解,双方在一个语言的世界里敞开自己的胸怀,在语言的融合中扩充着自己的视野,在语言的沟通中提升着自己的精神境界。

从本质上说,课堂教学是一种与文化对话的活动,是与知识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交流与沟通。这种对话、交流和沟通的活动,是一个文化接受、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高校的开放性管理使校园安全隐患增加了很多社会因素,尤其是复杂的周边环境,很多周边消费场所安全性差,诱导性消费因素较多,加之学生在校外受到的约束较少,很可能出现恶劣事件。与此同时,校园周边社会人士较多,进出校园不受限制,很可能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且很多高校交通不够便利,很难确保乘坐周边出租车的安全;这些社会人员又存在流动性,给管制工作带来了难度。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客观的文本只是潜在的文化,它并不必然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具备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能力时,文本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是独立自主的文本活动主体,文本是独立的精神主体,二者之间是一种主动的、平等的、积极的对话交流、双向建构的关系。文本向学生敞开,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新生。学生也在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中受到文本的启发,丰富了知识经验,提升了文化境界。经过对话,文本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文本和学生了。

三、文化渗透

3.课堂教学的过程:从“训练过程”到“文化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训练过程,而应视为一个文化过程。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是有意识地在专门的文化传递中对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接受,对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判断,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发展,而学生则获得了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情感体验,完善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培养了文化创造能力。这样,课堂教学因与人的文化生命活动实现了同构,成为学生的文化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和生活方式。

我们常说,母语是生命的摇篮,一个人的思维水平、文化素养是通过母语的习得发展起来的。汉语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汉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它负载着民族的思想和感情,饱蕴着独属于汉民族的精神和智慧。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语文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把语文教育过程自然看作是体认民族文化的过程。

例如,汉语是字根文化,从一个字可以生发出很多与这个字有一定关系的词语来。如“牛”可以组成很多词,如:黄牛、白牛、黑牛、花牛、大牛、小牛、牛毛、牛皮、牛肉、牛骨头,可以引申出“牵牛鼻子”,还可以生发出“老黄牛精神”。前者是一种方法论,后者是一种精神境界。这就是中文独有的特点:用字根上的不同组合进行表达。而在英语里则不同,牛是一个词,大牛是另一个词,小牛、花牛、黑牛也都是一个词。

当动载荷强度达到或超过25 MPa时,顶板岩层破断下沉,基本失稳(图5)。随着动载的增强,顶板锚索失效或受力增大,当动载荷强度达到35 MPa时仅有两侧2根仍发挥作用,其余3根失效破坏;两帮锚杆正常发挥作用,受力逐渐增加(图6)。在动载荷影响下,顶板下沉量有明显增加,随着动载荷强度的增大,下沉量增大并与动载荷强度成线性关系。当动载荷达到15 MPa时,顶板的下沉量就超过了静载状态下的2倍,顶板离层严重,不能形成承载整体。

文化渗透最典型的是借助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主要开发学生周围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文化因素的内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文化浸润,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文化影响。隐性课程的内容广泛,如:校园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人际关系等。有的教材,印上名人大家的肖像和书法美术作品,附上作者简介和历史背景资料等,这些留给学生的是文化滋养和精神的陶冶。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敖子君

E-mail:545126112@qq.com

标签:;  ;  ;  

关于课堂教学之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