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业投资开发的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是游客流、资源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被冠以“无烟工业”的美称,正以极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投资省、风险小、成本低、创汇多且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很高的产业,因此旅游建设项目的回报率和利税率一般都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投入产出比为1:4.6左右,旅游收入与其提供的税收比为1:0.7。世界旅游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400至800美元之间时,正是国内旅游最旺盛的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已达到上述标准,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199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已达3112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20.74亿美元,居世界第八位。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支柱,它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让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下去,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加以重视:
一、在旅游业投资中,对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要放在首位
随着全球旅游热的到来,我国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以后,有条件的城市都在加强对旅游业的投资。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毫无疑问应该抓住。但是在旅游业投资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首位,在旅游业投资分配上,不能只重视新建旅游场所,更要重视对原有旅游场所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对旅游资源不加以保护和维护,无论新建多少都是徒劳的。20年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漓江,由于严重的工业污染,使得江水浑浊,发黑变质,使得山石发白,树木枯萎,优美的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秀丽面目。1981年桂林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风景旅游城市,从此桂林市委、市政府始终根据城市性质及环境容量来确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每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总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保护和利用好桂林的山水环境资源。市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关、停、并、转、迁了沿岸49家效益很好但污染严重的工厂,全市工业锅炉全都实现了消烟除尘。桂林漓朱牌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曾是污染大户,他们集资8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废水6000吨的治理工程,使外排废水处理达到一级标准。市里用巨资建起了140多台废水处理设施和4个污水处理厂,使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90年的270.5吨下降到1997年的40.4吨。小东江是漓江的一条支流,流经市区多处景点,由于污染严重变成了一条臭水沟,市政府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主要污染大户味精公司也投资2000多万元,对小东江进行了彻底的治理,如今小东江已清澈见底。这是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治理与保护的一个典型例子,我国类似这种现象还有很多,比如人间天堂的苏杭、昆明的滇池等等。但由于过去污染较重,花费的代价也非常巨大,因此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更为重要。
在旅游兴旺的今天,投资旅游业开发新景点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重视对原有旅游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一些重点名胜古迹的维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目前国家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多种法规和条例,加强了旅游业的法律建设,日臻完善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为保护旅游环境与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国采取有力措施对一些风景旅游区的环境进行了治理,至1997年10月已竣工180个项目,完成投资106亿元;1998年竣工240多个项目,180多亿元投资用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系统,是保护旅游质量的基础。保护旅游环境恰恰是保护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的保护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多层次的,涵盖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除了对生态、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这些有形的物态进行保护,还应对体现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特征的传统内容如城市文化、民间风俗等进行保护。我国具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风俗民情,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所以对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地域特色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布局不合理现象,盲目性、重复性投资项目比较多,不从实际出发,不进行市场调查,不做可行性研究就兴建许多旅游项目,结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前些年西游记宫等人造景点到处泛滥让投资方大受损失,教训深刻。其实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各城市旅游业开发的灵魂。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必须有全局战略思想,必须把地方的积极性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国家必须充分利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对旅游业的投资进行引导。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各种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要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避免恶性竞争。
在景点开发上,要开拓思路,强调与众不同的特色所在。要注意旅游资源的高质量高品位与多方位多层次,不但要选择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地方,更要强化景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内涵。自然环境受季节的影响有时会减少游客的兴趣,而丰富高雅的文化内涵往往会对游客产生超越自然的特殊魅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例如,哈尔滨本来只是避暑胜地,“哈尔滨之夏”享誉全国,而其天寒地冻的严冬使很多人视若畏途。但哈尔滨市政府打破常规,变劣势为优势,从开办冰灯冰雕展到举办大型冰雪节,把一个冰天雪地的北国名城变成热火朝天的游览胜地。再如,大连是海滨城市,最优越的旅游资源在于其夏季宜人的海洋性气候,半岛深入大海之中,也是难得的消暑佳境。过去旅游旺季主要是夏秋季节,春冬则是游客稀少的旅游淡季。然而市政府开拓思路,在秋季服装节的浓彩重笔大获成功之后,近年来又推出“正月焰火晚会”大型旅游活动,并借机提出“冬季购物在大连”的口号,使得冬天淡季不淡。在一些城市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污染空气苦无良策时,引导市民和游客来到天高地阔的星海湾广场,把燃放焰火变成春节期间欢乐的盛会,利用冬天强劲的海洋季风快速淡化空气中的硝烟,既解决了居民区空气污染又开发出大型人文旅游资源,从而使大连一年四季游人不断。1998年大连市旅游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0.4亿元,年创汇2.2亿美元。旅游已成为大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拉动了相关经济的增长。
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要使旅游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疏通“瓶颈”,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旅游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大连为例,近几年来,大连的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成为大连市的支柱产业。为了进一步拓展这一产业,大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颇下功夫,从1995年以来,大连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多亿元,先后建成了电信枢纽大楼、胜利广场、迈凯乐大连商场、森茂大厦、香格里拉饭店、瑞士酒店等一大批高水准的通讯、商业和旅游服务设施,为完善旅游业提供了硬件设施,大大增强了接待服务能力。同时,大连市在道路交通方面为发展旅游业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投资30多亿元发展道路交通。大连的道路不仅是交通设施,而且其美化标准高,两侧景致优雅,本身就是吸引游人的风景区。在完成滨海路工程之后,又完成了机场迎宾路、东北路、疏港路、旅顺南路等道路的新建和扩建工程,还专门增设了一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为旅游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集聚大连。
如今,全世界旅游业收入已超过石油和汽车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某些旅游城市曾算过一笔账,假如每位游客在景区滞留时间由数小时增加到两天以上,当地旅行社和相关行业所增加的收入将是原先的20倍。21世纪是世界旅游业的黄金时代,也将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努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繁荣兴旺的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