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发音_方言论文

汉语方言通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方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壹 简介

高本汉在其早期著作里基于《切韵》构拟了中古汉语的音系,我们可以看得出,大多数现代汉语方言的共同音系的音类实际上要比基于《切韵》构拟的简单得多。本文试图揭示出闽方言以外的其他汉语方言的共同音系。

闽语在诸多方面有异于汉语方言主流的发展,对闽方言要区别对待,所以本文的分析不包括该方言在内。我认为闽方言和其他汉语方言的共同语源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处理。当然,可能还有个别现存方言不能囊括在本文所归纳的音系中。

构建“汉语方言通音”(Common Dialectal Chinese,CDC)的音类基本上能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比较的方法立足于现代方言回溯式进行构建和归纳(布龙菲尔德1933;Fox 1995)。更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则是从《切韵》的音类着手,系统地去除现代汉语方言没有的特征,并重新整理音系的分类,使之与现代汉语方言音类的分合一致。如下文可以看到的,《切韵》的*-和汉语方言通音的*-o相对应的现代汉语方言的音类大致相同,但绝不是完全一致的。汉语方言通音的音类是建立在现代方言的实际音值上,而不是借助日语里的汉音,吴音或韩语的汉字读音等外来材料。我确信这两种方法(比较的方法和对《切韵》音类的消减和重新分类法)会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无论如何,本文对汉语共同音系的归纳仅仅是一个开端,将来的研究毫无疑问会对这个音系做出许多修订和改正。

赵元任的《通字方案》(1983)和我这儿提出的“汉语方言通音”在许多方面看起来很相似。但是,赵先生提出《通字方案》的目的是基于实际应用的:他希望建立一种通用于方言间的罗马字系统,这套系统应对大部分的现代汉语方言有所反映;他把这套系统看作是一种实用的书写体系,可以用来书写现代的或传统的文本。此外,他打算把他的这套体系作为一种有用的教学工具来教给学生基本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的知识。不清楚的是他是否还打算把这套体系作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的工具。因为《通字方案》是一种书写体系,赵先生采用的语音标注方法和一般的语音学音标有所区别;在他设计的体系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采用了一种声调的拼写法,他早期曾用这种方法来标注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声调。

本文提议的“汉语方言通音”既不适合看作是一套书写体系,也不是要用作教学工具,它是一种理论方法,用来对汉语方言进行比较研究。它包含了所有非闽语汉语方言的共有特征在音类上的区别,因此可以为那些对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感兴趣的语言学家提供一种模板,就如同过去一直在使用《切韵》那相对复杂的音韵体系一样。当然,我们最后还是要感谢赵元任先生在音韵理论上的重要发现,那就是,可以用一套相当简略的声韵体系对汉语方言的共同音系作出音韵学上的解释,而这套音系只用几个通用的语音符号表示就可以了。①

贰 声母

2.1 唇音

就传统的八个声母(帮、滂、並、明、非、敷、奉、微)而言,凡有齿唇音声母的现代方言是不区分非母和敷母的。所以汉语方言通音只列出七个唇音声母:*p,*ph,*b,* m,*f,* v和* mv。尽管在大多数现代汉语方言里塞音和塞擦音的浊音声母已经清化,没有了声母的清浊之分,但是吴方言和一些湘方言还保留浊声母这一特征。*mv声母在非官话方言中的大多数常用口语词汇中变为[m],官话为[v]而后来在多数官话方言中又演变为[w]或[u]。除了黎川方言的例子摘自颜森(1993)外,下文表中的例子主要摘自王福堂(1989)②。调类的说明见下文第肆节。

汉语方言通音的齿音包括:*t、*th、*d、*n、*l。这些音类确切地对应于传统的端、透、定、泥、来这五个声母。

许多方言在音位上不分[n]和[l],但是如表2所示,不少地方仍保留着这两个声母的对立。

2.3 齿擦音

汉语方言通音中齿擦音包括,*ts、*tsh、*dz、*s和*z,确切地对应于传统的精、清、从、心、邪五个声母。

现代方言中关于从母和邪母的区别还没得到充分的研究。一般认为江淮官话和东南部的多数方言里这两个声母在常用口语词汇中有合并的趋势,但由于受通用语或普通话的影响,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在这儿我遵循官话方言的情况来处理。

2.4 龈腭音

汉语方言通音中的龈腭音兼容了三组传统的声母:知组(知、徹、澄),章组(章、昌、船、书、禅)和庄组(庄、初、崇、生)。前两组声母已完全合并了。庄组字在一些方言里还保留着与前两组声母的对立。汉语方言通音把这种对立放到韵母来处理。知章两组声母直接伴随的元音是前高元音(主元音或介音),庄组伴随的是非前高元音,知章两组和庄组的对立在现代汉语方言里有各种不同的表现。详情请参考表4。汉语方言通音中相对应的龈颚音声母是:* c、* ch、*j、*sh和*zh。

*j和*zh的区分是基于现代汉语方言的实际发音而不是根据《切韵》的分类。许多情况下,韵书里分为擦音的声母往往在方言里是塞擦音,反之亦然。知、章、庄三组声母在方言里的情况以及它们在《切韵》里的对应形式需要专题讨论。本文只能做简单的阐述。更多的例子请看表5。

黎川方言保留了止摄韵里章组和庄组声母的对立(颜森1993)。

汉语方言通音的龈腭音还需要增加*nh声母,以对应《切韵》的日母。长江以南多数方言的常用口语词汇中的鼻音声母就属这一音类,表6给出一些常用的例子。

2.5 软腭音

汉语方言通音的软腭音声母有:*k、*kh、*g、* ng、*x和*h;*x是清声母,对应于等韵图的晓母,而*h是浊声母,对应于匣母。例子见表7。

软腭音在前高元音前的腭化现象在北部和中部的方言区非常普遍。客家方言和粤方言里的*kh声母往往是软腭清擦音。

2.6 其他声母

汉语方言通音对于等韵图中的影母不给出任何标注,把它当做默认的零声母来处理。但为了区分零声母的阴阳调类,需要两个半元音*w和*y,这样如“秧”* iong和“羊”*yong,“汪”* uong和“王”*wong的对立就能体现出来。

2.7 汉语方言通音声母总表

在多数汉语方言里,浊塞音,浊塞擦音已经清化了,但在各个方言的声调系统中还能找到不同痕迹。

叁 韵母

汉语方言通音的韵母系统远比《切韵》的简单得多。韵书和等韵图的元音音位既多又复杂,而汉语方言通音只有五个元音:*i、*u、* e、*o和*a;其中*i和*u也可以作为介音或韵尾出现,不需要另外制订别的符号。*iu不表示复元音而是单元音[y]。下面按照《方言调查字表》中摄的顺序对韵母进行讨论。

3.1 果摄

多数方言里,果摄每个韵的主元音都含有后圆唇元音。多数北方方言原来的*o在非唇音和非喉音声母的后边已转化为非圆唇元音。汉语方言通音的果摄需要有四个韵母:*o、* uo、* io和*iuo。最后两个韵母极为罕见。韵母*o和*uo只有在喉音声母后才会形成对立。具体例子参考表9。

3.2 假摄

假摄的韵母包括:* a、ia、ua。例子见表10。

3.3 遇摄

遇摄的三个韵母在相当多的方言里保持着对立,尤其体现在那些常用的口语词汇中。鱼韵和虞韵在官话方言和南方的不少方言里已经合并了,但是在吴赣两大方言里还残留有对立的痕迹。在保留两韵对立的方言里,鱼韵一般是[e](或者[ie]);虞韵则通常是前高圆唇元音,本文把它标记为*iu[y]。在汉语方言通音里,我们用*ie和*iu分别标记鱼韵和虞韵。鱼虞两韵的对立在江西的黎川方言保留得最为整齐。如下表11所示,常用口语词有很多[-ε]或者[-iε]的例子。两韵对立的痕迹在吴方言和湘方言中也有体现,这似乎是中部方言区域的一个保守性特征。在别的方言里(闽语除外),*ie和*iu已经完全合并了,但是,我怀疑这种合并发生在汉语方言通音里*ie韵的主元音还是圆唇元音*-i的时候。为了保持汉语方言通音系统的简洁,我们还是把该韵记为*ie。不过,我们不会一味地用*ie来标注所有的鱼韵词,除非在方言里有实际的依据。虞韵在唇音声母后则失去腭化半元音[i]变为*-u。

有些词如“渠”(第三人称代词)和“箸”(筷子)在地理上的分布较为狭窄。

3.4 蟹摄

在《切韵》和等韵图里,蟹摄特别复杂,但是正如我在别处指出的,汉语方言通音没必要专为这个摄另加除*i、*u、*e、*o和*a以外的新元音(罗杰瑞2000)。汉语方言通音的蟹摄包括:*oi、*ai、*iai、*uoi和*uai等五个韵母。蟹摄早期的*iuai韵在汉语方言通音里合并到止摄的* ui韵里了。

*oi和*ai这两个韵母在官话方言中一般已经不分了,但是吴方言和一些保守的湘方言(比如双峰话)仍旧分得很清楚。客家方言和粤方言里这两个韵也是分开的。黎川话里这两个韵则部分性地合并了。

大多数方言里,蟹摄韵*iai已经与止摄韵*i(见下文)合并了,粤方言是例外,这两个韵母在粤方言里是分开的。

3.5 止摄

止摄韵在经过部分性的合并后,汉语方言通音为这个摄拟定了四个韵母:* i,*ei,*ui([yi])和*uei。

3.6 效摄

效摄韵比较简单。效摄的各个韵母的分类和《切韵》的韵类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三等韵和四等韵合流了。汉语方言通音为效摄构拟了三个韵母:* ou、au、iau。表17列出了不同方言里效摄的同源词。

3.7 流摄

流摄只包含两个韵母:* eu和* ieu。

流摄韵在唇齿声母后已经演变为遇摄,如浮*vu、妇*vu、富*fu等等。

3.8 咸摄

在汉语方言通音里,咸摄需要六个韵母:* om、* am、*iam和相对应的入声韵母*op、*ap、*iap。

吴方言和赣北方言完好地保留了* om和*am两韵的对立。

赣方言区的高安话(颜森1981)和安义话(李如龙、张双庆1992)也完整地保留了*op和*ap的对立,如:

3.9 深摄

汉语方言通音里,深摄需要四个韵母:* im、* em、* ip和*ep。为了说明像“森”*shem和“深”*shim这两种音节在音系上的对立,我们拟定了*em韵母。

3.10 山摄

在传统音韵学中山摄是最复杂的一套韵母。汉语方言通音里山摄的非入声韵有*on、*ion、*uon、*an、*ian和*uan;相对应的入声韵有*ot、*iot、*uot、*at、*iat和*uat。

3.11 臻摄

臻摄需要八个韵母:*en、*in、*un、*iun、*et、*it、*ut和*iut。

3.12 宕摄

属于宕摄的韵母有:*ong、*iong、*iuong、*ok、*iok、*uok和*iuok。

3.13 江摄

根据汉语方言通音,“江”摄的韵母已经和前面宕摄的韵母*ong、*iong、*ok和*iok合并了。

在北方方言里,江摄的韵母在软腭音声母后有腭化现象。

3.14 曾摄

汉语方言通音里曾摄包括的韵母有:*eng、*ing、*ueng、*ek、*ik、*uek和*iuek。

3.15 梗摄

汉语方言通音里梗摄包括的韵母有:*ang、*iang、*uang、*iuang、*ak、*iak、*uak和*iuak。

根据《汉语方音字汇》(王福堂1989:25)“客”字在北京话里有白读音[t‘iε],这可能源于更早的*[t‘iai]。

3.16 通摄

汉语方言通音里通摄需要拟定的韵母有:*ung、*iung、*uk和*iuk。

肆 汉语方言通音声调

汉语方言通音的声调和《切韵》里的四个调类是一致的。尽管很有可能一个非音位的高低调在早期的汉语方言口语里就有了,但考虑到汉语方言通音里声母有清浊之分,也就没必要进一步把这些调类分成高低两组了。目前可能没有方言只保留有原始的调类四分法而没有经过区分阴阳的阶段,然而有一定数量的方言完整地保留着八个声调的系统——即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各分阴阳。在这些方言中,阴调类用奇数标记:1=阴平,3=阴上,5=阴去,7=阴入;阳调类用偶数标记:2=阳平,4=阳上,6=阳去,8=阳入。阴调类来自清声母,阳调类来自浊声母。

大多数汉语方言已经经历了一个或多个调类的合并,因而调类的数量往往都小于八。目前,我们无法知道汉语方言通音的声调的实际音值。表39给出本文所引方言里声调的演变情况。例字的调类在每个汉字下面用数字标出。

声调的演变在多数情况下是很有规律的。下面对最常见的演变情况作简略说明。

平声调类。几乎所有方言的平声调类都分阴阳。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例外是太原话,它只有一个平声调,不分阴阳(王福堂1989),这种情况最有可能是由于一个相对晚期的合并。

上声调类。阴上调(调类3)在各个方言里一般是很稳定的。上海话里阴上(调类3)和阴去(调类5)合并了(许宝华等1988:8)。阳上调的演变很复杂。在相当多的方言里,次浊声母的上声音节归入阴上调(调类3),而全浊声母的上声音节则归入阳去(调类6)。后来,很多方言里阴去(调类5)和阳去(调类6)也合并了(如下文)。这些合流的情况在表39所列出的七个方言里都有所体现。不过温州话和广州话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八个调类。梅县话(以及一般的客家方言)里常用口语词的浊声母上声音节归入了阴平(调类1);梅县话的次浊声母的上声音节有两分现象,有些归入阴平调,其它则归入阴上调。这种两分现象大概反映了汉语方言通音形成之前的特征(罗杰瑞1989)。

去声调类。很多方言保留有阴去和阳去两个调类。官话方言里阴去和阳去的合并很常见,但不是全局的。表39里,北京话和扬州话是这方面的例证。梅县和一些别的客家方言也有类似的合并,但这种合并与官话方言里去声的合并是不相关联的。

入声调类。这个调类的特征是含有辅音韵尾-p,-t,-k。这些清辅音韵尾在多数保守的东南方方言里还保留着。但在大多数的方言里这些韵尾已经消失了。北京话是个典型的例子,它代表着官话区许多方言的共同演变(李荣1985)。扬州话所属的江淮官话还保留有入声调,但这些入声调已经不分阴阳了;在这些方言里,旧有的辅音韵尾已经合并演变为一个喉塞音。东南地区大多数的方言至少保留有一个入声调,尽管有的已经失去了辅音韵尾。越是保守的方言越会保留入声调的阴阳之分,如苏州话、温州话、南昌话、黎川话、梅县话和广州话。在粤方言里,根据音质或音长的不同,阴入进一步分为两个调类。

伍 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汉语方言通音”的体系绝对不是完美的;但是我认为这个体系足以概括除闽方言外的其他现代汉语方言的共同面貌。临界闽语区的一些方言——浙江西南的吴方言(曹志耘等2000)以及某些客家方言——拥有闽方言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大概是早期方言在中国东南部地区的残留,所以这些特征不包括在本文的音系中。

原文为英文,载于The Chinese Rime-Tables: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Phonology.Edited by David Prager Branner.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pp.233-254.

注释:

①以上两个自然段为英文原文所无,是著者专为中译文所增加的。

②《方言》编者按:此指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名义编的《汉语方音字汇》。本文中译本用该书的第二版重排本(语文出版社,2003)对所引资料作了一些校改。

标签:;  ;  ;  ;  ;  ;  

汉语方言发音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