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广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663
摘要:污水处理是改善水污染环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关于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在理论与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活污水基本特征,常见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实例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质量与效果,为有关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应用
引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卫生洁具、洗衣机等设备的应用得到普及,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加大了污水排放量与水资源的需求量。生活污水处理成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对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降低水污染对人们人身健康与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农村生活污水的基本特征
生活污水主要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厨房用水、卫生洗衣用水等所形成的排放水,是当前重要的水体污染源之一。由于生活污水与人们生活水平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就当前农村生活污水而言,污水水质大致相同,污水中多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包括淀粉、脂肪蛋白等)、寄生虫卵、病原体、病毒以及氯化物、磷酸盐等无机盐类物质。
由于我国农村具有面积广、人口居分散、人们生活污水处理意识不高等特征,因此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体质呈“粗放型排放”,具有排放数量小但变化幅度大的特征。与此同时,从农村污水水质来看,农村生活污水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污水排放管网相对匮乏,污水有机物浓度更高;其二,污水来源存在多样性特征,水质情况具有变化性;其三,污水的可生化性较高,部分污水可实现充分利用。如粪便形成的污水[1]。
2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随着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取得一定发展成效,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可分成两大类型:第一,自然处理系统,即通过利用土壤浅层表土总的物理(过滤)、化学(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分解)作用进行污水处理的工艺系统,具有工艺应用简单、建设与运维成本低、管理方便等也正,通常情况下,净化的水质可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在自然处理系统中,稳定塘系统(基于水,在水生生物物系统作用下实现污水的治理)与土地处理系统(基于土壤,利用微生物以及植物系统陆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实现污水处理)是应用相对广泛的处理工艺[2]。第二,生物处理系统,即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链,让污染源在不同物种作用下,如吸附、存贮、转化等,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的有效处理,是生态原理与工程技术手段的有效结合,侧重于生态因子调控与改善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通常情况下,为更好的实现净化水资源目的,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质量与效果,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五环生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即自然处理工艺与生态处理工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厌氧+人工湿地+基因水稻+微生物+池塘,
”的复合型处理工艺,即在污水户连接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湿地病配置厌氧反应器,利用植物吸附、微生物分解、吃糖净化,实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图1)[3]。
图1 五环生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3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的应用实例
3.1工程概述
由于生活污水处理所在地居民分布较为集中,村域面积约为14.5平方公里,生活污水排放呈无序排放,年降水量波动性相对较小,在30毫米左右,COD在2000~3000mg/L范围内,较为适宜应用五环生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
3.2工程设计
3.2.1总体思路
根据实际情况,在系统假设与应用过程中,需利用格栅对污染源进行预处理,去除用户排放水中的大型漂浮物,如塑料。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所敷设的管网讲污水汇集到厌氧池对污水水质进行进一步处理,去除大颗粒无机沉淀,在微生物分解的基础上,实现污水中N、P、C等的有效讲解。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为污水处理提供良好的良好的水质改善环节,是污水处理后能够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实现污水在农业生产中的再利用。
3.2.2生态工艺设计相关参数
基于工程实际情况(包括地理条件、水文条件、居民数量、污水日排放量等)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工艺系统设计参与、运营参数进行科学配置,保证系统设计与运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现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本工程中,要求出水参数需遵守GB8987-1996规定;每日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设为350立方米。
3.2.3系统设计与应用
为保证系统能够满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规模约为7800立方米,水深在5米左右,水力的停住事项约为二十天左右。在内部设有面积约为7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在湿地的底部利用混凝土进行隔水设计,并配设相适宜的通水管道,通过通水管道实现有效连接。在管道铺设过程中,建议选择材质较好的PVC管材,用以保证水管运行的稳定与安全。在人工湿地建设中,可将净化水目标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分层设计。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净水效果,使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可在其中适当的条件异地填料。此外,为实现污水治理与景观设计的有效结合,在池塘内可适当配设景观喷泉,其中喷泉的喷水量约为每小时31立方米,分早、中、晚三个运行时间段,运行总时长为每天7~8个小时左右。
3.2.4系统应用效果
根据我国农村污水基本特征,五环生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多地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中具有较高适用性,它充分实现了自然处理系统与生态处理系统的有效结合,为农村生态污水处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系统操作相对简单,便于管理与维护,且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能源节约性能。在水环境质量监测中可知,处理前后的水质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变,其中磷、氮等含量得到有效降低,系统抗冲击负荷较强。
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是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农村生活污水危害性,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对此,广大人民群众应提高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相关工作人员需有效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态处理技术的革新,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污水处理技术,用以实现技术应用价值的高效发挥,改善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惠珍.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8):92.
[2]黄昌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08):109+111.
[3]沈熙凡.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1):173.
论文作者:朱绍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污水论文; 污水处理论文; 农村论文; 系统论文; 工艺论文; 生态论文; 水质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