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结构缺陷影响教育大众化进程_高等学校论文

教育结构缺陷影响教育大众化进程_高等学校论文

教育结构缺陷影响教育大众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陷论文,进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270万左右, 比年初计划增加了40余万。2000年3月,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9 年全国实际扩招大学生51万。同时公布,2000年扩招大学生20万。速度骤然下降。不少社会人士担心,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在2010年迈入大众化的阶段?

按照1999年计划扩大招生的增长速度(每年递增15%),到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大约为1256万名,是1350万名适龄青年数的93%上下:到2011年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量为1445 万左右, 是1350万的107%。由此可见,只有按照这个速度, 每年都比上年扩大招生15%,我国到2010后才能勉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因此扩大招生的速度丝毫不能降低,否则到2010年就难以实现既定目标。

面对艰巨的历史任务,高等学校做好了准备吗?为高等学校提供生源的中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大众化:观念落后制约发展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15%。这是一个“飞跃”。

在原来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所设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950万人左右, 每10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达到700人,毛入学率达到11%。

从11%到15%,这不仅仅是增加了4个百分点, 是指导思想上的飞跃。11%是在“适度发展”,“控制规模”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如果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10年时仍然“控制”在11%左右,那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新中国60年的发展,仍然是极其有限的发展,在精英高等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发展。

可是,教育界某些人士认为,即使没有达到资本主义国家什么大众化的水平,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穷国,穷国办教育,不应该像印度那样,高等教育发达,许多人连小学都没有上,首先不是发展高等教育,而应该扫除文盲,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首先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能够把整个教育搞成头重脚轻的格局,那样高等教育是难以发展好的。因此,整个教育的重心应该降低,高等教育的重心也应该降低,以发展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十多年在制订招生计划时,许多省就明确提出,专科和本科的招生人数按照多少多少的比例确定,如1.34∶1、1.1∶1、1.5∶1等等。 这种“压低”高等教育重心的结果是大量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可见,降低重心的行为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痛苦的是千百万专科毕业生。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指导思想的变化,教育领域的思想观念应跟着变。但是,传统的观念仍有很大的影响。

1999年,政府决定扩大招收大学生,许多高等学校反映强烈:学生宿舍严重短缺,学生食堂严重紧张……总之,条件不具备。

针对这种局面,教育部强调,为完成扩大招生任务,应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和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为了保证扩大招生计划的实现,教育部提出了6条措施:各高校充分挖掘现有校舍、食堂、教室、 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租用周围社会闲置房作为学生生活用房,千方百计扩大招生;积极推行“走读”制度;各级政府都要继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适当补贴扩大招生必需的基本条件;加快组建、审批一批职业技术学院和具有发放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进一步调配、用好并扩大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等等。

可是,一些高等学校就是不愿意推行“走读”制度,认为这样会降低教学质量;一些高等学校不愿意出面代替学生向社会租借闲置的房屋;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增加教育投入……他们企图以高收费来引起社会的反感,于是纷纷大幅度提高收费标准,少则1万元,多则5万、6 万元,乃至10万元。在全国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如此行事,显然是忽视了“确保稳定”的前提条件。

这说明我国高等学校对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还没有做好准备,包括既有思想准备、体制准备,也有物质条件准备。看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上还有不小的阻力。

彻底面向大众,这应该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方针。可是,时至今日,我国高等学校在招生广告当中仍然使用着这样的词语:“本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在北京一所大学迎接1999届新生的联欢会上,系主任仍然这样介绍:“我们的专业就是要培养高级科技英才”。可见,许多高等学校还没有从精英阶段的办学目标、教育思想转变到大众化阶段的轨道上来。这样地扩大招生,就很难适应。

彻底面向大众,这就需要大众能够接受的教育价格。可是,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越来越高。教育界有人认为,培养一个学生,每年的教学成本为7800元。可是,每年学生只交纳3000多元的学杂费,余下4000多元由学校补贴,如果扩大招生300名学生,学校就亏本120多万元;如果扩大招生1000名,学校就亏本400多万元。因此,他们认为, 扩大招生越多,学校就越亏。这是他们缺乏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规模经济观念的另个一种表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学校采取了高学杂费的政策,扩大招收的名额,要比原计划招生的多缴纳3—5倍的费用,而且没有按照规模经济原则来确定收费标准,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的降低而减少收费。这合理吗?

众所周知,100元的成本,如果摊在10个人身上,每人就是10元; 如果摊在50人身上,每人就是2元;如果摊在100人身上,每人就是1 元。这是基本的道理。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也是这样的,当然二者之间的反比例关系不会这么简单。所以,扩大招生越多,生均成本就应该越低,因此学校收取的费用就应越少。怎么会越来越高呢?

在办学思想上,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这已在1999年的扩大招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有人认为,现在失业、下岗的人就不少,高等学校再扩大招生,将怎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反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限制高等学校扩大招生,批评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种种手段牵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他们缺少教育市场反调节劳动力市场作用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具有反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即对劳动力市场的反调节作用。考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中,高等学校入学率与劳动力就业率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教育市场对劳动力市场的反调节作用。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率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而上升,滑坡而下降,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反经济周期调节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而大发展,随着经济困难的出现而跌入发展的低谷。二者之间这种刚性关系无法与上述的柔性产系相媲美。可是,这种刚性关系的观念似乎是我们固有的东西。它严重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这些不适应的思想观念已经体现在我们的教育管理制度当中。因此,我国目前的管理制度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这些制度主要是市场准入制度、招生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财政制度。

高等教育:结构、层次不合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鼓励高等学校扩大规模、降低教育成本的社会评价制度、政府的评估及其财政拨款制度;没有一套与大众化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现有制度缺乏灵活性,致使学生在校际之间难随意流动,难以对办学者形成有力的市场选择压力。

有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率高于美国,因为我国大学生按期毕业率高于美国。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组数据:1996年,美国高等学校注册人数为1427.8万,远远高于我国同年的583.9万校学生数。但是, 在这一年,美国获得副学士、学士的毕业生仅仅只有171.2万, 而我国则有187万人,“超过了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位”!对此, 我们不敢苟同。难道说,没有毕业的比尔·盖茨先生是失败者?高等教育成功是否,关键看给学生创造就业的能力、创新技术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以此为目标,而不是其它。

招生制度中计划的指令性过强、季节性过强,区域间调节功能太弱,致使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扩大,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不受欢迎的专科生过多,劳动力市场上受欢迎的本科生少,这种状况在某些地区更加严重。如天津市各类高等学校中,专科生占了70%,这个百分比不算高。在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当中,1995年本科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不到18%,也就是说专科生占了80%以上!

这是一种畸形发展,严重偏离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本科或学士级的为主。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50个国家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学士级别占60%以上的国家有34个。美国、挪威、丹麦、以色列、捷克等国家,虽然学士层次占在校学生的比例在50%以下,但是学士层次及其以上的占了在校学生总数的59%~90%,尽管美国办了许多的初级社区学院或大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这些学校只是为了向更高层次的大学进军做准备,尽管如此,专科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

这种畸形发展还体现在学科结构的不合理方面,就是过分发展工科,忽视或压制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教育。这个问题虽然早已被认识,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还有进一步恶化。1949年时,工科大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6%,1960年超过了40%,直到1969年创下历史记录(56.6%)。自从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以来,工科所占比例一路攀升,1970年为24%,1975年为37%,1995年为40%。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当中,研究生层次:理科偏多,财经、体育、艺术等科偏少;本科层次:理科也偏多,财经、政法、师范等科类偏少。在各个科类,专业点结构也严重失调,如文科内,基础学科学生数多,应用性文科学生数偏少;在工科内,轻工、土建类专业学生偏少;在农科内,种植、养殖类的学生多,农产品加工类的学生偏少;在医科内,营养、口腔、护理、法医等类的学生偏少。此外,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比较薄弱。

无疑,工科专业培养人才的成本远远高于法学、管理科等。为了降低成本,应该积极鼓励发展这些投资少的学科教育。更何况这方面的人才,我国比较匮乏。这既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的需要,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高等教育。

目前,民办高等学校要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困难重重。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到1997年共有1095所,在校学生119万人。同期,公立普通高等高校有1020所, 在校学生317万人;公立成人高等学校1107所,在校学生272万人。可见,无论从学校数量上,还是在校学生数量上,民办高等学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主要力量。

这些学校以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资产,有了自己的校园,有了自己的教学楼、办公楼乃至学生宿舍。他们主要进行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学教育,极大地提高了自学考试的通过率。但是,全国统一招生没有他们的份。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民办高等学校的作用。如果政府难以提供财政补助,是否可以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政策,让他们完全依靠市场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美国凤凰大学(The University ofPhoenix)是一个典范。目前,这所赢利大学在美国12个州设立了分校,是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它不但可以授予学位,开创了赢利性高等学校授予学位的先例,而且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流通,通过金融市场获得办学经费,积累发展资金。

中等教育:结构、质量存在问题

中等教育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好了准备吗?

只要看一看中等教育的结构就明白了。

1978年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不断萎缩。当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占整个中等教育学生数的比例为31%。以后一直下降,到1995年仅为15%。普通高中学校也处于不断减少之中,1978年有 49215 所, 到1995年,普通高中只有13991所,为1978年的28%。

与普通高中教育下滑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等专业、职业、技工教育。从1985年到1994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量以83%的幅度扩大,技工学校以101%的速度扩大。职业高中更是飞速发展,从1980 年到1985年,曾创下了高达309%的扩大招生纪录。

可惜,尽管这些形式中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普通高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一直徘徊在50%以下,没有出现明显地上升趋势。从1980年至1995年15年间,初中升学率只上升了4.6个百分点。可是,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从75.9%上升到了90.8%。 显然,结构不合理限制了中等教育的发展。这样的中等教育结构,很难保证高等学校有足够数量的生源,也很难适应或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不适应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师资队伍水平低。特别是农村,1985年以来,随着县、乡、村三级办学体制的建立,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失去了应有控制,即县一级政府对乡中学、村小学的教师人员管理权限下放,乡、村干部大量安排七大姑八大姨替代原有的教师,导致新的民办教师大量涌现,可是上级政府却不承认,取了一个新的名称“代课教师”。这基本上是一支动荡的教师队伍,基本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因而很难保证、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中等教育的规模不适应,由于上大学无望,因此中学生大量辍学,导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从近3年年审的情况看,1996年初中辍学率为1.87%,1997年为1.96 %,1999年2.14%。上升趋势明显。这是从统计数据看。“在实际抽查中,问题要严重得多。在对淮阴县抽查的两个乡镇中,初中辍学率都超过了3%,睢宁县个别乡镇的初中辍学率达到了10%以上。”

由此可见,我国无论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还是中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成分结都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还有一个重大的障碍,就是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以新疆为例,从1998年全区初中毕业考试成绩看,基础教育质量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在汉语教学的初中毕业生中,各门功课的毕业考试及格率分别为:政治76.4%、语文75.2%、数学76.8%、物理74.4%、化学72.4%、英语74%。在民族语言教学的毕业生当中,毕业考试各门功课的及格率分别为:政治52.4%、语文45.9%、数学21%、物理37.1%,化学42%、汉语26.1%。那么以前怎么样?1997年,以10个地州民族语教学的初中毕业生统计,当年有6个地州的数学考度及格率在10%以下,7个地州的物理及格率在10%以下。

那么,高中毕业生的质量能够大幅度提高吗?1998年,新疆政府规定,以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教学的各科成绩的及格标准为60分,以蒙古语、柯语教学的各科成绩及格准标为50分。按照这个标准,当年会考科目的平均成绩为不及格,5种语言教学的及格率分别为15.5%、 33.2%、39.7%、43.1%、26%。这是因为题目难,还是学生水平低?新疆的同志认为,是学生水平低。大批毕业生考试不及格,表明相当一批初中、高中毕业班学生没有达到毕业水平。这样的学生上大学,高等教育的质量怎么能够保证呢?他们毕业以后再去中小学教书,又怎么能够提高教育的质量呢?基础比较差,后天将要付了巨大的努力。

标签:;  ;  ;  

教育结构缺陷影响教育大众化进程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