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与高校教学科研——文学院用户的信息反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院论文,信息反馈论文,报刊论文,教学科研论文,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社科情报的浩瀚海洋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资料》),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我国目前社科文献系统的重要二次情报源,在整个社科情报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料》,支持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做好出版发行工作,笔者对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部分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大专生四类读者,作了专题调查,师生们就《资料》的特点及其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反映,由于《资料》专业性强,信息量大,给我院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几十年来,我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原中文系)始终没有中辍《资料》的订阅工作,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资料》越来越成为全院师生不可分离的朋友。大家还认为,人大《资料》的特点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优、新、全、便四个字上。
(一)优。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把分散在全国各地报刊中的优秀论文分门别类、重新结集为各种学术门类而成新刊物。每个专题既有专家名流功力深厚、富于启迪性的权威论文,又有学界新秀就敏感的热点问题提出的争鸣意见和新颖见解,它具有无可争辩的高层次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全国各地的刊物均以人大《资料》的转载、复印率,作为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依据;有些刊物(如辽宁《社会科学辑刊》等刊)还给人大《资料》选印的该刊文章作者追加二次稿酬;不少高等院校(如南京大学等校)在职称评审中,把人大《资料》选印论文作为国家级影响的论文看待。有的学者说:“搞科研而不看人大复印资料,很难出真正的新成果。”我院师生的科研成果一旦为《资料》复印,大家互相转告互相庆祝,已蔚然成风。事实表明,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中,人大《资料》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国内其它各种情报信息刊物难以替代的。
(二)新。在新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发展、相互渗透,原有学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读者如果不能从所使用的刊物里汲取新知识,发现新观点,也就是说如果这份刊物不能被有效地利用,那么该刊即使装帧再华丽,印刷再精美,也是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下去的。人大《资料》是一种及时反映新理论、新观点、新动向、新方法、新技术的独立型文献,它密切关注信息时代学科发展变化的动向,不断地根据新情况调整编辑方针,以适应广大读者对新知识、新观点的迫切需求。1993年,改革后的社科《资料》将《红楼梦研究》并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戏曲研究》和《戏剧研究》合并为《戏曲、戏剧研究》,《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并入《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等。这样调整令人耳目一新,《资料》提供的信息更加集中、精粹。例如鲁迅研究、现代著名作家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目前正处于研究的“低谷”时期,分为三个专题出版,势必稿源不足,难保优质,现将三者合并,是符合当前科研、教学的现状的,由此亦可看出《资料》编者敏锐的学术眼光。《资料》信息之“新”和出版发行之“快”是紧密相连的。《资料》从筛选到出版的平均时限是两个月左右,就文献信息的时效性来看,算是比较快的。由于《资料》专题分类科学明细,材料新颖集中,所以我院教师在科研中,从最初做索引,到论文修改定稿,都把它作为必备的工具书来查阅。研究美学、现(当)代文学和古(近)代文学的几位教授说,他们写讲稿、写文章的首选资料是人大复印资料。
(三)全。作为二次文献,人大《资料》所收的文章源自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3000余种报刊,它将散见于从中央到地方、到边远地区的专业性学报和学刊中的同一专题的重要论文,集中分编为98个专题。既有全文复印,又有可供检索的题录索引,成为比较全面、完整的情报资料载体。编辑人员对情报资料的取舍择定,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某一社会思潮或某种欣赏时尚,也不以编选者个人的价值取向为标准,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科繁荣的规律,并考虑到用户获取原生文献的难易程度等等客观标准,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选择。这样既荟萃了人文科学情报的精华,又构成一个面向千百万用户的完整的情报交流系统,从而满足了广大用户求“精”求“全”的心理。事实上,任何一个情报信息单位,由于经费等等条件的限制,都不可能搜集到数千种全国报刊,科研教学人员即使从某种“索引”中检索到他所迫切需要的论文目录,也无法从其它社科情报资料获得复印原件。如果是边远地区师专或不知名的学刊所载文章,更是难以寻觅,只能望洋兴叹,一筹莫展。可他们随手翻翻人大《资料》,往往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
(四)便。全国解放后,上海图书馆编印了深受全国学术界、信息界欢迎的《全国报刊索引》,为广大科研、教学人员提供了方便。人大《资料》开创了新型的信息产品,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的社科情报事业。从总体上看,《资料》有分类合理、专业对口、针对性强、使用方便等特点。每辑《资料》不仅选载全文复印的优秀论文,还附有本学科、本专题未复印论文的篇目索引,详尽地记录着这些论文的篇名、作者、原载报刊和页码。《资料》还编撰了全年完整的专题目录索引,并且随着社会需求的更新和改变,不断地调整或增设新的专题。这些具体措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难怪我院许多老师说:“人大复印资料一册在手,可免去翻检其它百册资料之劳。”《资料》不仅成为教学科研人员最便捷的信息源,成为大专生、研究生最好的老师和朋友,而且契合文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这几年根据社会需求,我院增设了新闻、文秘、商贸财经等专业,新开课程所急需的专题资料大都能从人大《资料》的相关专题(如《经济法学》、《新闻学》、《社会学》、《商业企业管理》、《外贸经济、国际贸易》等)很方便地获得。此外,《资料》还为读者直接提供导向性情报服务,如向教学科研人员及时提供单篇论文复印件;图书资料人员撰写图书情报方面的论文,编制专题索引,进行业务进修等,都可直接查阅《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或专题索引。前几年笔者编制60万字的工具书《新时期美学研究论文索引》(1977—1989),除检索《全国报刊索引》外,人大《资料》是最重要、最可靠、最方便的信息源。
人大《资料》无疑是二次文献中的精品,但是我们在使用、收藏、研究《资料》的过程中,也感到还有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虽不应过于苛求,然而为使《资料》进一步完善,坦率地陈述以下三点意见:
(一)希望进一步提高《资料》的学术质量。选文应更精一些,务必舍弃平庸之作。不能惟名家、惟热点而选。在“学术”与“热点”之间,既要反映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也要注意到那些有扎实学术根底,并解决了学术界一些难点、疑点问题的文章。这类文章有时不大容易判断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人员(选录者)有尽可能高的选择眼光。他们不仅要熟悉当今的学术研究状况,还要对文章全文细读,不能光看作者,也不能只看文章标题。要严格把关,尽量不刊登容易查找的国家级刊物或专业刊物上的长篇连载论文,尤其要避免两个专题重印同一篇论文(例如,1992年《美学》专题和《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题就重印了《论理趣》的长文)。
(二)进一步增大信息量。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不妨扩大题录索引的范围,尽可能不遗漏有价值的论文,以免造成遗珠之憾。同期相关学科,可否收录另一学科的论文目录索引?如《文艺理论》专题,可选载同期《美学》、《造型艺术研究》专题的复印文章目录。这样既满足了读者的求“全”心理,又符合“省力”法则,有效地提高了《资料》的学术品位,充分发挥了《资料》的使用价值。
(三)进一步改进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增强《资料》的时效性。如果1995年第4期的《资料》还在收录1994年5—6月发表的文章,势必影响到《资料》信息的新颖性和使用价值。建议《资料》全年索引的编辑、发行工作也应加快速度。我院订购的《资料》专题索引,至今才收到1991年的,1992年以后到现在的索引还没见到。希望千方百计地打通出版发行渠道,把最新信息更快地送到用户手中,让人大《资料》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