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敏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 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起始部位、来源,易联合感染的间隙,细菌培养结果,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48例痊愈, 8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均痊愈。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早期针对病因积极治疗,一时发生多间隙感染,首选广谱抗生素,药敏实验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主张联合,足量,加强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颌面间隙;感染;50例;治疗
0 引言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口咽、面颈部软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其感染途径有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等,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白细胞计数增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如果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多数可在一周内治愈,且无并发症发生;延误治疗,可能会引起感染扩散,导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对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平均70.45±3.45岁;于发病后5~15天入院,平均收治时间9.85±1.05天。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主28例,其次有腺源性感染6例、损伤性感染10例、血源性感染2例和医源性感染4例。临床表现为颌面部或颈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发热等。合并高血压病3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1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
1.1 治疗方法:两组首先均给予足量抗生素静滴,以青霉素、头孢类为首选,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然后对照组采用开髓引流术,通过开髓、去髓术行减压引流。治疗组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并采取冲洗换药等常规处理;对于已切开引流且症状无明显好转的患者,采取增加引流或扩大切口等措施,保持通畅引流。疗效判断标准:①有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完全消失;②无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无好转。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的变化情况与并发症情况。
1.2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P<0.05代表差异显著。
1.3典型病例:某男,35岁。病史:入院前1周起出现右下颌磨牙区牙槽部肿胀疼痛,起初未能治疗(患者为在押犯人),症状渐重,后发展为同侧颌下区肿胀疼痛且向前迅速扩展并波及对侧。1天前出现发热高达39℃、吞咽疼痛、呼吸嫌费力。患者既往有Ⅱ型DM5年但未予治疗。体检:T38.0℃,精神萎靡、痛苦面容、呼吸深大。双侧颊部、颌周、颌下、颏下、舌下弥漫性肿胀,皮肤色紫质地硬边界不清,触诊无波动感,颈活动受限。张口度1cm,口底前部粘膜充血隆起,舌体抬高,有恶臭脓液自下前牙龈缘流出,右下颌磨牙后区粘膜及充血,右侧下颌第三磨牙阻生。WBC:19.66×109/L、N:84.9%、尿糖:+++、空腹血糖:11.03mmol/L、白蛋白:32g/l。诊断为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入院后即予静滴阿莫西林舒巴坦钠2g+奥硝唑0.5g次/12h并立即切开引流。2%利多卡因局麻+肌注盐酸哌替啶100mg下,作颏下及颌下区横行切口长约8cm,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颈深筋膜后,即可探入脓腔,立即见大量褐色稀薄伴腐败性恶臭脓液涌出。以食指自切口探入可无障碍分离口底诸肌肉,逐步打开筋膜分隔建立引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见脓腔弥漫位于口底诸肌肉间及双侧颏下、舌下间隙、颌下,且波及左侧翼颌、颞下间隙、颊间隙、咽旁间隙,术中持续有脓液从诸间隙流出。以硅胶吸痰管可顺利插入肌肉间及脓腔最末端,将100ml注射器接吸痰管以大量生理盐水、相关溶液反复交替冲洗,让脓液及脓栓坏死组织等充分流出,最后以甲硝唑溶液冲洗脓腔,放置乳胶半管引流。术前、术后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消除组织水肿,内分泌科协助治疗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细菌培养结果:咽峡炎/星座链球菌,对头孢噻肟钠等敏感。改用静滴头孢噻肟钠2g次/8h,厌氧菌虽未培养出,奥硝唑继续使用。切排后起初换药2~3次/天,见脓性渗出较多,1周后改为1次/天。患者一般情况渐渐好转,脓液渗出渐少,术后12天撤除引流。术后16天治愈出院,1m拔除右下颌阻生智齿,随访恢复良好。
2 结果
MSI治愈判断标准:治疗后疼痛、发热、开口困难症状缓解或消失,局部炎症肿胀消退,无全身症状,近期随访无复发。50例患者均于病情稳定后出院,复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正常,待全身及局部情况进一步恢复后治疗处理原发灶。随访时间3~6月,疗效确切,症状治愈无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女性患者咬肌间隙感染出院后6周再次入院行下颌阻生牙拔除术+下颌边缘性骨髓炎病灶刮除术,术后随访效果好。随访出院后死亡2例,1例高龄患者自动出院死于感染性休克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另1例类风湿患者死于心力衰竭。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系指二个以上间隙发生的感染,多是由一个间隙感染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得当多引起感染扩散所导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医源性、血源性、损伤性较少见。本组以牙源性多见,为32例(64%),腺源性为14例(32%),医源性最少,为4例(3.5%)。口腔颌面部多间隙与牙齿及颌骨关系密切,牙源性感染极易波及到周围间隙,并且以根炎周炎和冠周炎为主,因此起始部位多位于颌骨和牙根关系密切的间隙如咬肌间隙,眶下间隙等。本组由牙源性引起的多间隙感染多为青年人和老年人,青年人多为冠周炎,老年人多为根尖周炎导致。少儿免疫系统不健全,淋巴结屏障机能的主要结构网状结缔组织未完全形成,淋巴结感染后易穿破被膜,形成结外蜂窝织炎。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均为蜂窝组织所充满并有血管、神经等穿行,蜂窝组织伴随血管神经束,从一个间隙进入另一个间隙彼此通过,一个间隙感染后,感染可通过上述途径或破坏邻近组织由近及远波及一个或数个间隙。本组多间隙感染的患者都是由一个间隙感染后向邻近间隙扩散所致。一个间隙感染后邻近间隙首先受累,再进一步向远处扩散,形成了多间隙感染,其中位于各间隙中心且通过广泛的间隙如翼下间隙受累及次数最多,通过少的间隙如翼腭间隙受感染累及次数最少。下颌骨与舌及舌骨之间有多组肌肉,走行互相交错,在肌与肌之间,肌与下颌骨之间充满着疏松结缔组织及淋巴结,导致由两侧颌下,颏下及舌下间隙组成的口底间隙之间相互通连、其中某一间隙的感染可扩散到整个口底间隙,引起口底多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受累间隙相应部位出现明显炎症反应,脓肿形成后浅间隙可出现波动感,深间隙出现凹陷性水肿或明显压痛点。全身中毒症状一般比较明显,应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首先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缓解中毒症状,加强支持治疗,增加机体抵抗力。首先选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控制感染,药敏实验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及时切开引流,并用3%过氧化氢液、生理盐水、甲硝唑交替冲洗。
【参考文献】
[1]李红梅.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2,10(6):337-339.
[2]涂晓慧.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药物冲洗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62-563.
[3]张克春,杨明蓉,鲜芝香等.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入科时血糖水平与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17):58-60.
论文作者:晋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间隙论文; 面部论文; 患者论文; 口腔论文; 症状论文; 下颌论文; 甲硝唑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