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格里布地区一体化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里论文,进程论文,地区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所谓“全球化正在摧毁一切壁垒”①的说法即是这一进程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受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和推动,发展中国家日益觉醒,走区域合作发展道路以实现“联合自强、共同发展”的意识空前强烈,各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马格里布地区一体化也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但它的发展轨迹出现了一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进展缓慢,呈曲折发展的态势。笔者根据一些年来对马格里布地区形势的关注,以及对该地区有关国家的感性认识,试图对马格里布地区一体化进程作一历史与现实的分析。
地区一体化进程历史回顾
(一)“马格里布”的地域性成为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马格里布”(Maghreb)②最早是个地理概念,意指“阿拉伯西方”。此称谓最初泛指北非地区,后专指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三国所在地区。因此,这一称谓具有明确的地域性或区域性。虽然作为现代国家的阿、摩、突三国享有独立的国家主权,但依然被习惯地称为“马格里布国家”,而三国历史上形成的许多相似性始终存在。此后,“大马格里布”概念③的出现更进一步强化了“马格里布”的区域性。
(二)区域性组织为地区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早在1964年,阿、摩、突、利四国就共同组建了“马格里布常设协商委员会”(Standing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the Maghreb,SCCM),以协调四国的发展计划。此后,为制定共同的发展政策,四国又成立了贸易、工业、交通、财政等多个专门委员会。经过大约20年的实践,由于这种按部门进行的“贸易自由化”未能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四国领导人再度聚首,重新审视形势,并作出决定:联合毛里塔尼亚,组建区域联盟,以建立共同市场,联合应对与欧共体(欧盟前身)在贸易谈判中的挑战。1988年6月10日,阿、摩、突、利、毛塔五国元首在阿尔及利亚泽拉尔达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一个联合委员会,负责组建五国联盟事宜。经过8个月的筹建准备,1989年2月17日,五国元首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会晤,发表了《马拉喀什宣言》(Déclaration de Marrakech),正式宣布成立五国联盟,定名为“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Union du Maghreb Arabe,UMA,下称“马盟”)。随后五国领导人共同签署《马拉喀什条约》(Traité de Marrakech),条约规定的宗旨是:在尊重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兄弟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保护本地区权益,在所有领域实行共同政策,逐步实现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充分协调经济、社会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政策,大力发展互补合作,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④《马拉喀什条约》还规定了实施一体化进程的具体步骤,制定了分4个阶段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1)在1992年底成立马格里布自由贸易区,允许成员国的产品自由流通,不征收双重关税,以加大五国间的贸易发展规模;(2)在1995年底实现马格里布关税同盟;(3)在2000年底建立马格里布共同市场,允许成员国的人员、物资和资金等自由流动;(4)最终实现共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建立完全的马格里布经济联盟,实现经济一体化。
(三)马盟成为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主要载体
马盟是一个经济框架下的条约机构,其主旨为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一点在马盟成立之初签署的《马拉喀什条约》中清晰可见。根据马盟历史文献记载,从1989年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国已经陆续签订了几十个条约性文件,涉及关税、贸易、运输、邮政、司法、知识产权保护、禽畜生产卫生标准等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⑤马盟还成立了4个部长级专门委员会,分别为:人力资源委员会、基础设施委员会、经济与财政委员会、粮食安全委员会。这4个部长级专门委员会下设若干个专项工作委员会或专门组织,如粮食安全委员会就设有“马格里布粮食菜蔬组织”和“马格里布农业培训、科普与研究机构”,以及“防止沙化、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等。因此,马盟较为完备的机构设置为马格里布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与制度保障。
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障碍
马格里布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至今已近20年(以1989年正式成立马盟为开端),但一体化进程蹒跚不前,即使与非洲其他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相比(如南部非洲和西非地区),马格里布国家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明显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间政治利益上的冲突
马盟五国在关系到地区局势和平稳定发展的西撒哈拉问题上态度各异、立场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地区一体化的进程。西撒哈拉问题的复杂性影响到马盟五国在地区一体化发展上不能通力合作。阿、摩、毛塔三国都深深地卷入了西撒哈拉争端。
首先,阿尔及利亚作为马盟中的“老大”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虽然没有直接的利益,但该国一直支持“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⑦(简称“西撒人阵”)争取西撒哈拉独立的行动。西撒人阵在西班牙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签署分治协议⑧后提出了领土要求,并且与摩洛哥因领土归属问题发生了武装冲突,双方交战达16年。阿尔及利亚也在舆论上谴责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瓜分西撒哈拉的行径,并积极支持西撒人阵在1976年2月27日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阿尔及利亚在西撒哈拉问题的立场显然损害了摩洛哥的利益,造成了摩、阿两国关系恶化。直到20世纪末,布特弗利卡当选阿尔及利亚新总统后,两国关系才出现转机(2003年和2005年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但对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并未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其次,摩洛哥作为马盟中的重要国家,在西撒问题上不仅有最直接的利益,而且有重建“大摩洛哥”的战略设想。⑨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离后,摩洛哥与毛塔签署分治协议,根据协议,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北部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毛塔则占领南部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此后,摩洛哥、毛塔与“西撒人阵”三方之间的武装冲突拉开了序幕。摩洛哥为对抗西撒人阵还与毛塔结成军事联盟。1979年,毛塔政府宣布放弃对西撒哈拉的领土主权,主动退出西撒冲突,摩洛哥政府立即派兵占领原由毛塔控制的南部地区,并宣布该地区为摩洛哥的一个“省”。之后,摩洛哥不断向西撒腹地推进,所控制的地盘不断扩大,几乎控制了西撒哈拉90%的土地。然而,随着摩洛哥不断扩大对西撒哈拉的控制,西撒人阵与摩洛哥的军事冲突不断升级,双方也由局部的小规模战事发展为激烈的大战。直到1991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设立“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双方才被迫停火。
再次,毛塔也是西班牙撤离后享有西撒哈拉部分领土控制权的国家,但毛塔政府疲于应付国内乱局,面对西撒人阵强大的军事攻势既无力也无暇应对,于1979年8月5日与西撒人阵签订和平协定,放弃对西撒哈拉的领土要求,且在1984年宣布承认由西撒人阵领导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毛塔退出西撒冲突,意味着它与摩洛哥缔结的军事联盟解体,地区国家间关系的格局也发生变化。
最后,突尼斯和利比亚虽然与西撒哈拉没有直接的利益瓜葛,但它们在西撒哈拉的未来地位问题上依然有各自的立场和主张。利比亚支持西撒人民自决的原则,并在军事和财力上给予西撒人阵大量援助,同时主张摩洛哥与西撒人阵直接谈判。利比亚还是最早承认“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的国家之一(1980年4月承认)。利比亚的立场严重刺激了摩洛哥,导致两国断交数年。突尼斯在西撒问题上保持相对中立,希望摩、阿两国弥合分歧,以使西撒问题能够在马格里布范围内解决。
(二)地区间的不安定因素
1.西撒哈拉问题构成直接影响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西撒哈拉地区虽然在国际压力下摆脱了武力冲突,但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不仅影响到马格里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导致国家间关系僵持、紧张,甚至失和。阿摩关系长期不和,就是因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立场对立使然,两国断交达十余年,给地区国家间关系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马盟最高级别机构——元首委员会中断会议制度十余年。西撒哈拉问题久拖不决,对地区稳定与发展、区域一体化建设,以及全球反恐均构成不利影响。
2.宗教极端势力活跃。马盟五国同为伊斯兰国家,虽然伊斯兰教在五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宗教势力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都有重要影响。各国政府虽然对宗教活动采取非严厉的控制措施,并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活动保持警戒和压力,但宗教极端势力在这些国家依然有扩大的趋势,且对国家政权构成不小的威胁。其中尤以阿尔及利亚的宗教极端势力表现得最为强势,对国家政权构成的威胁也最为严重。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拯救阵线”(简称“伊阵”)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宗教政治极端组织,其奋斗目标是建立伊斯兰国家,实行伊斯兰法。伊阵在1993年全国大选中险些获胜掌权,对合法政权构成空前的挑战。阿尔及利亚伊阵企图颠覆已确立的世俗政权,对地区政治的平稳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3.恐怖活动呈现上升态势。马盟五国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恐怖事件,就连曾经最安全、最平静的毛塔也在2007年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致使当年的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改变比赛路线)。五国恐怖活动中首当其冲的是利比亚,该国曾因恐怖分子制造的1986年柏林夜总会爆炸案和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客机在苏格兰爆炸事件被美国列入全球恐怖国家的“黑名单”。阿尔及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频发恐怖活动,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伊阵在掌权未遂后,转而从事武装袭击军警,以及制造恐怖暗杀活动,致使阿尔及利亚多名政府高官遇害身亡,数以千计的平民百姓无辜丧生。该国最大的恐怖组织——“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在200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40周年制造的爆炸案和2003年制造的绑架西方游客案都是震惊一时的国际重大恐怖事件。摩洛哥在20世纪90年代中也发生过枪击外国人的恐怖袭击,2003年卡萨布兰卡同时发生5起自杀性连环爆炸案更是影响极大。在当前的全球反恐战争中,阿、摩、西撒、毛塔接壤地区由于得不到有效管理,已成为恐怖组织策划袭击活动的重要据点。特别是阿尔及利亚恐怖组织——“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在2006年底更名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成为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在北非地区的分支,使马格里布地区恐怖活动的态势更加严峻。⑩近期在摩和突两国发生的恐怖活动也是该组织所为。对此国际上多有评论说,包括阿、摩、突三国在内,北非地区的恐怖活动在沉寂数年后重新进入活跃期。更有事实显示,除阿尔及利亚外,摩、突两国也出现恐怖活动死灰复燃的苗头。就在阿尔及尔政府大楼发生爆炸的前一天,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发生了3起自杀爆炸事件,据悉是卡萨布兰卡极端组织的自杀爆炸者所为。
(三)各国外交政策的差异
马盟五国在外交政策取向上有很大的差异。由于马格里布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马盟五国在全球外交中具有重要地位,世界诸大国的外交重点无一不涉及这一地区。美、法、德等世界强国的外交利益在该地区均有所体现。
在与美国的关系上,马盟五国表现出“亲美”、“疏美”和“反美”的不同立场。尽管近年来与美国关系有所改善,但利比亚曾作为国际上最坚定的“反美”派代表,无形中与马盟中意欲发展对美国关系的国家形成了对立。摩洛哥作为马格里布国家中的“亲美”派代表,其在发展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取向上与利比亚形成了鲜明对比,穆罕默德六世积极发展对美国关系的外交路线与卡扎菲高举反对“美帝国主义”旗帜的外交举动完全是南辕北辙。马盟五国中除利比亚和摩洛哥在对美国关系上表现出尖锐对立外,其他三国——突、毛塔、阿在对美国外交上的立场也不尽相同,其中突、毛塔的立场比较接近,它们都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实用的对美国外交政策,即在外交上表现出“保持与法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同时也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必要时也不惜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美国外交策略”。而阿尔及利亚在对美国关系上则表现出更多的“疏美”倾向,与美国关系即若即离。阿尔及利亚曾作为法国的海外省达132年之久,与法国关系在阿尔及利亚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美国强势外交的渗透力也不可能让阿尔及利亚将美国拒之门外。布特弗利卡总统既有拉近与美国关系的举动,也有敢于向美国说“不”的勇气(率先反对美国在非洲设立“非洲司令部”就是一例)。
在与法国的关系上,马盟五国中除利比亚外,均与法国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关系(法国曾是马格里布三国的宗主国;毛塔曾被划入“法属西非洲”),因此,法国在马格里布国家的外交取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利比亚虽然在历史上并不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出于利比亚“反美”外交的战略需要,也努力拉近与法国的关系。
地区一体化进程的积极因素
马格里布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也有诸多积极因素,其中既有随历史发展而来、不可逆变的因素,也有后天发展而形成的因素。
(一)历史因素
马格里布这个古老的地理概念可追溯到中世纪,古代阿拉伯人把整个北非地区都称之为“马格里布”,后阿拉伯人又限指埃及以西的广大地区,即“阿拉伯西方”(与“阿拉伯东方”相对应)。近代以后,马格里布就专指阿、摩、突三国(而这三国的历史又十分相近)。因此,马格里布无论是作为北非地区的总称,还是作为现代国家阿、摩、突三国的统称,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从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征服这一地区开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马格里布始终代表着一个统一的地域,只是其指向范围大小有所变化。因此,马格里布所具有的统一性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文化因素
公元7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到来,阿拉伯的语言文化开始在马格里布地区广泛流传,取代了原有的土著文化而逐渐在该地区占统治地位。阿拉伯语遂成为该地区国家的正式语言。马盟五国同为阿拉伯国家,阿拉伯语均为国语,这为五国人员的自由交往扫清了语言障碍。1990年马盟第二届首脑会议通过决议,设立“马格里布大学”和“马格里布科学院”,正是基于马盟五国享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的考虑。另外,随着阿拉伯语言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伊斯兰教信仰。以阿拉伯语言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语在马格里布国家统治地位的确立,很快便成为这一地区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信条。伊斯兰教也逐渐被各国统治者确定为国教。马盟五国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也使五国具有较为同一的或者说相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
(三)经济因素
1.马格里布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历史的纽带已将阿、摩、突三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独立后所选择的社会发展道路并不完全一样,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曾经选择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方向的所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摩洛哥则在“计划与自由经济相结合”的资本主义道路上发展,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各国国民经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较为接近,这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马格里布地区各国经济具有互补性。马格里布国家的经济均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严重影响。独立后,在选择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方面又出现种种失误,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和完善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失衡,工业欠发达,债务负担沉重等,使这一地区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在区域内加强合作,能够充分地利用各国不同资源,有效解决各自的和不同的需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马盟成员国的共识。(11)在马盟五国中,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两国农业都比较落后;摩洛哥则农业较发达,并有丰富的磷酸盐矿(占世界储量的75%),但缺乏能源资源;突尼斯有磷酸盐矿和石油;毛塔有大量铁矿资源。五国在资源和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优势,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五国的经济实现互补,使各国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马盟五国在一体化的框架下加强合作,还能消除人员、物资流通上的障碍,促进整个地区的资源、人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优化配置,提高这一地区的整体及综合实力。
马格里布一体化进程虽然步履维艰,但它的前进步伐并未停止,除元首委员会因阿、摩两国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而中断外,其他级别的机构组织活动依然进行,特别是外长理事会已举行27届(第27届会议于2007年11月召开),而且外长理事会在某些时候已经起到元首委员会的作用。(12)其他部长级专门委员会也都举行过十多次会议,如粮食安全委员会和经济与财政委员会都分别举行过14届和12届会议。2007年以来,马盟五国都表现出加快一体化进程的愿望,五国领导人都表示了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因政治分歧而直接影响马格里布一体化的阿、摩两个关键国家之间出现了态度缓和、立场接近的积极变化。这将成为推动一体化进程的最有利因素。马盟各级机构组织的活动空前活跃,近一年马盟各机构举行的会议超过十次。(13)透过这些积极因素可以预见,随着各种障碍的逐步消除,以及不利因素的日益减少,马格里布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乐观,其进程也将逐步加快。
注释:
①前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所言,参见《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②“马格里布”是由阿拉伯语衍生,意为“日落的地方”,是历史上对北非地区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的统称。
③“大马格里布”概念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除包括阿、突、摩3个传统意义上的马格里布国家外,还包括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
④参见马盟官方网站,http://www.maghrebarabe.org/fr.
⑤根据马盟官方网站资料,截止到第六届首脑会议举行,马盟共通过了36个条约性文件。Http://www.maghrebarabe.org/fr/conventions.cfm.
⑥阿尔及利亚因其国土面积和人口是马盟五国事实中的“老大”,因而也常以“老大”自居。
⑦“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成立于1973年5月,它的目标是通过武装斗争争取西撒哈拉的独立。
⑧西班牙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于1975年11月14日签订了《马德里协议》,规定1976年2月26日西班牙撤出西撒,由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分别管辖。
⑨摩洛哥从历史渊源上就否定西撒的独立自决权利。哈桑二世国王曾依据历史上与西撒的联系,坚称西撒是大摩洛哥的一部分。他所说的“大摩洛哥”,指的是公元11世纪大摩洛哥阿尔摩那维王朝,除了现在的摩洛哥以外,还包括阿尔及利亚西南部、整个毛里塔尼亚,以及马里和塞内加尔的部分地区。
⑩该组织加盟“基地”组织后,恐怖活动变本加厉,2007年在阿尔及利亚制造了7起汽车炸弹袭击恐怖事件,造成10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1)参见马盟会议文件,http://www.maghrebarabe.org/fr.
(12)这是笔者的看法。阿、摩好比马盟的第一、二把手,它们之间有严重分歧,其他三国既无能为力,也难于斡旋。这就致使马盟元首会议一拖再拖。联盟活动虽受影响,但并未停止,这其中外长理事会起到了很大作用。
(13)马盟官方网站,http://www.maghrebarabe.org/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