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发展初期阶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初期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煤炭城市是指以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产值和职工人数在城市工业总产值和职工总人数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工业城市。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产量居世界首位。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新城市的出现,煤城已成为我国城市王国里的大家族,并遍布全国内陆多数省区。其迅速发展,必将带动所在地区经济腾飞,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然而,情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这个“家族”经济增长缓慢,特别是近些年,许多城市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特别是煤城在其发展后期,因资源的枯竭、矿井的报废,大批工人失业,城市经济萧条,煤尽城毁,继而如何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仅就煤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与产业结构调整,作初浅剖析。
一、煤城发展初期阶段及其特点
煤城发展初期阶段是指从国家批准建市时起至矿区建设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止的历史阶段。在本阶段里,城市因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和职工人数迅速增加,而其他工业发展缓慢,使煤炭工业产值和职工人数在城市工业总产值和职工总人数中不仅占有较大比例,而且相对稳定。煤炭城市的发展是先有矿后建市。在煤城诞生时就已经存在了基础雄厚的煤炭工业,而其他工业则刚刚起步。煤城发展初期阶段城市煤炭工业产值和职工人数在城市工业总产值和职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相对稳定。煤城发展初期阶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财政拮据,经济发展缓慢。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人才、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大量资金。由于国家财政不富裕,不能在建设矿区的同时投放大量资金发展其他产业和进行城市建设;又由于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内陆省区,多数煤城又远离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相比,这里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城市基础设施简陋,投资环境差。因此,煤城的发展不能象沿海城市那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来这里投资建厂开发各种产业。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道路来发展经济。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煤城,煤炭产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因煤炭价格低和国家政策性亏损,使煤矿获利小,地方分得利税少;地方工业虽然逐年发展,但因投资少,企业起点低,经济效益差,地方财政收入少,建设资金积累慢。因此,本阶段城市经济始终处于低收入低支出的缓慢发展过程。
2.主导产业孤军突出,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原”字号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且层次浅。由于中直煤矿和地方煤矿的迅速发展,使煤炭工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加,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加工工业因地方财政困难,对企业投资少,发展缓慢,使之与实力雄厚的煤炭工业相比,基础薄弱。加工企业发展缓慢制约了主导产业产品原煤的转化;加工企业因其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不仅生产能力弱,产品少,而且多数产品是初级品,形成煤城发展初期阶段特有的“原”字号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且层次浅的产品结构。
3.城市人口增长快,居民文化素质低,人才匮乏。在一个偏辟的农(牧)区建设大煤矿,继而出现工业城市,无论是矿区的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需要大批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这里原有人口稀少,满足不了矿区、城市的发展对劳动力和各种人才的需求,不得不招进大批外地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外地职工的迁入,他们的家属也随之进城,出现了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
刚刚发展起来的煤炭城市,原有文化设施落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外地迁入的工人及其家属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受教育程度同样很低。城市虽然具有发展教育、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职能,但煤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因教育经费紧张,师资不足,使其发展缓慢,满足不了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已在煤城工作的知识分子因生活环境艰苦、工作条件差,许多人不安心在本市工作,向往生活环境优越、工作条件好、工资收入高的沿海地区,致使“孔雀东南飞”,人才外流。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市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匮乏的局面将持续一段时间。
4.煤城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煤炭用量不断增加,致使各种锅炉、工业炉窑、民用煤灶昼夜不停地冒着黑烟;随着矿区的建设,矸石山在不断增多、加高和自燃;大气、水和土地等自然资源污染的日趋加重,给人民健康带来威胁。虽然对污染进行不断治理,但因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面对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本阶段城市污染日趋加重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5.社会问题逐年增多。煤城发展初期阶段,人口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因政府财政拮据,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社会事业发展速度,出现了住房难、吃水难、入托难、入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职工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陆续走向社会,城市劳动力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令政府和家长最头痛的就业难问题。随着城市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还会增多。
二、煤城发展初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
煤城发展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指煤城建市时已经存在的产业结构基础上,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旧企业不断改造,新企业不断产生,逐渐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本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
1.大力发展煤炭工业,使矿区建设尽快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以满足区域分工对煤炭需要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煤炭城市,本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继续发展煤炭工业,使之尽快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原煤产量。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全国着眼,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尽量满足区域分工对能源的需求,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取得最大的宏观经济效益。
2.积极发展非煤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综合发展。如前所述,煤城发展初期阶段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煤炭工业孤军突出,产业结构单一。这并不因为本阶段不需要发展非煤产业所致,而是因多种因素制约,非煤产业发展缓慢的结果。发展非煤产业,特别是发展加工工业,不仅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煤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综合发展,为煤城中期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最终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奠定基础。
3.立足资源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根据上述原则,煤城初期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在国家继续投资建设国有煤矿的同时,积极发展为煤矿生产服务的相关企业,发展以煤为原料、燃料的各种企业和其他地方工业。其中下列企业应得到优先发展。
第一,发展地方煤炭工业。煤城的优势是煤,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也是煤。地方煤矿因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政府应支持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开矿发展地方煤炭工业。发展地方煤矿不仅能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能使国有煤矿鞭及不到的煤炭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利用。
第二,发展煤炭初加工工业。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多数是资金密集、技术水平要求高的企业。在煤城发展初期,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应发展煤炭初加工企业。如发展选煤企业,提高原煤入洗率,变卖原煤为卖精煤,不仅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还能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焦化企业,利用煤炭不完全燃烧获得焦炭、煤气和煤焦油,变卖原煤为卖焦炭、煤气、焦油,不仅可以新增产值,而且能减少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型煤生产,生产工业用煤球和民用型煤,既解决了城市民用炉具对环境的污染,又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第三,发展电力工业。电力工业是投资多、工期长、见效慢的工业部门。在没有国家投资或合资建大电厂的情况下,市矿合建小电厂,发展坑口电站,是煤城发展初期阶段可行的工业布局模式。利用劣质煤、洗中煤、煤矸石发电,变一次能源为二次能源,变输煤为输电,用煤为用电,不仅增加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而且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减轻了铁路运输压力。
第四,发展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技术装备部”。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城市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工业的协作。适当发展机械工业,生产为矿山生产服务、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的机械产品及零配件,是煤城发展不可缺少的工业部门。
第五,发展小钢铁企业。煤城发展钢铁工业有能源优势;煤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钢铁,有市场优势;如若靠近铁矿,则有原料优势。虽然我国多数煤城远离铁矿基地,但可采取钢铁工业钟摆式布局,利用回空车船运进矿石发展小钢铁工业。
第六,发展建材工业。煤城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和矿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而许多建筑材料因其具有体大笨重、易损易碎的特点,不宜长途运输。因此,煤城应利用煤、电资源丰富的优势,就地取材,大力发展建材工业。特别是利用煤矸石、工业废渣生产水泥,不仅能满足城市建筑市场需要,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能减轻污染,净化城市环境。
第七,发展轻纺工业。我国多数煤城工业结构偏重,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而轻纺工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积累高、创汇多、容纳劳动力多的工业部门。煤城利用人口多,市场大,劳动力多的优势发展轻纺工业,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能安排劳动力就业,尤其女劳动力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
上述产业的发展,将使煤城的煤炭工业孤军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善,使之成为以煤炭工业为主,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新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中期阶段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