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成俊英[1]2004年在《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不同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甲状腺球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探讨甲状腺球蛋白的表达特点与PMI之间的关系,为推断PMI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法医实践中中短期PMI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选择人体甲状腺组织150例,PMI确定,生前无甲状腺疾病,死亡环境、死亡原因、尸体状况已知。10%中性甲醛固定,经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处理后,石蜡包埋,切片,DAKO EPOS一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苏木素复染,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对其中63例PMI在120小时内的,以每间隔12小时为单位分为10组,将甲状腺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其含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随着PMI的延长其含量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各参数与PMI的相关系数,求出相关性较强参数的二元回归方程。结果 150例甲状腺中,所有PMI小于5天(包括5天)的,其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胞浆及甲状腺胶质中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阳性;PMI介于6~12天的,免疫反应或阳性或阴性;PMI超过12天的,均表现为免疫反应阴性。对PMI在120小时内的甲状腺球蛋白含量参数的分析表明:随着PMI的延长,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平均光密度(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平均灰度(Average Gray,AG)、分布密度(Distributing Density,DD)、目标面积(Aimed Area,AA)、光密度比率(Optical Density Ratio,ODR)和目标面积比率(Area Ratio,AR)等参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积分光密度、分布密度和目标面积与P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可以用来推断中短期PMI。

刘力, 成俊英, 王繁泷, 王英元, 刘华[2]2004年在《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一直是法医学鉴定的难题,也是法医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甲状腺球蛋白是在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合成的一种糖蛋白,由4条肽链构成,分子量为670,000,有3%的酪氨酸残基,在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内被碘化后成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球蛋白主要存在于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胞浆及胶质中。机体死亡后,随着PMI的延长,甲状腺球蛋白逐渐降解,其叁级结构逐渐破坏,抗原性逐渐消失。根据这一

刘力, 成俊英, 王繁泷, 王英元, 刘华[3]2005年在《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程度与死亡时间(PM I)的关系。方法死后21d内尸体的甲状腺组织,经免疫组化(EPOS)法染色,观察甲状腺球蛋白的染色反应;对63例阳性染色的甲状腺组织(PM I≤5d)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并对所得图像参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M I≤5d的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胞浆及甲状腺胶质中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阳性;PM I超过12d,免疫反应阴性;经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其积分光密度、分布密度和目标面积与PM I之间的确定系数(R2)分别达0.9794,0.9732及0.9884。结论尸体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球蛋白降解程度随PM I不同而变化,二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

朱锦田[4]2007年在《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与进展》文中指出本文综述了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在死亡时间推断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组织细胞、体液成分、生物大分子均出现规律性变化,并与死亡时间高度相关,可用于死亡时间的推断。

薛大忠, 杜海滨, 张慧, 任文彦, 张惠芹[5]2010年在《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法医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死亡时间推断在法医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通过早期尸体现象、玻璃体液、遗传物质、蛋白质的变化以及影像学的手段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成果。

黎增强, 左卫东, 张付, 李冬日, 王慧君[6]2012年在《死亡时间推断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始终是法医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传统死亡时间推断方法、机体死后核酸和组织降解、玻璃体液成分变化、组织生化等方面,对2002年以后各种死亡时间推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介绍和比较,以期对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高军[7]2017年在《SD大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死后变化及法医学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不同死因(溺死、以心肌损伤为主)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死因大鼠死亡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完善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死后检测的法医学意义。方法:选取SD大鼠75只,体重为275g±25克,随机分为3组(n=25):胸部打击组采用改进BIM-II型生物撞击机闭合式打击大鼠心前区,打击力度为120Kpa;溺死组;空白对照组脱颈处死。各组大鼠各分为五个亚组(n=5),分别于死亡后6h、12h、24h、48h、72h取右心血液并制备成血清,对心肌酶谱五项及肌钙蛋白进行检测,同时提取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叁组之间差别,p<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每组死亡后经历时间与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线性回归,R2≥0.8认为心肌损伤标记物与时间之间具有线性关系。结果:(1)采用BIM-II型生物撞击机闭合式打击大鼠心前区建立SD大鼠心脏挫伤模型成功。(2)除48小时的CK,6小时的LDH,72小时的GPT外,对照组和溺死组心肌损伤标志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叁组两两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 Tn T、CK、GOT、LDH几项指标在打击组与空白组,打击组与溺死组之间大部分时间点上,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T上,打击组和空白组,打击组和溺死组大部分时间点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同一死因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对比发现,叁组大鼠死后6h和其他时间点大部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上大部分心肌损伤标志物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空白对照组大鼠各项心肌损伤标志物中,c Tn T,LDH的含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R2>0.8);胸部打击组中,c Tn T,CK-MB的含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R2>0.8);溺死组中,LDH的含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R2>0.8);其余指标在各组中,含量和时间均不呈线性关系。在呈线性关系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中,空白对照组c Tn T在含量是随着死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呈负相关),而在胸部打击组中c Tn T的含量却随着死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正相关)。结论:(1)采用BIM-II型生物撞击机闭合式打击大鼠心前区建立SD大鼠心脏挫伤模型是成功的,可用于心肌挫伤的系列研究。(2)文中涉及的叁种死因死亡的尸体,在20℃、湿度78%条件下保存,3天内细胞结构仍可辨认,可用于形态学诊断。(3)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死亡后12-72小时内无统计学差异,故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死亡后3天内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4)不同死因死亡的SD大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随死后经历时间变化呈现不同趋势,通过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推断死亡时间需考虑死因的影响。

刘杨[8]2009年在《肌动蛋白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肌动蛋白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蛋白质之一,几乎可表达于所有的真核细胞。现已证实心肌和肝脏内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规律具有时间相关性,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但是机体死后各脏器之间肌动蛋白的降解规律是否具有差异性?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人为因素(如致死方式)是否会对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造成的影响?肌动蛋白的死后形态学改变是否也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关系?以及在人体组织内,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规律是否也具有时间相关性?目前有关这些问题还未见有研究报道。因此,本次实验将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实验目的:(1)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等组织内肌动蛋白的含量变化,为晚期死亡时间推断寻找参考指标。(2)探讨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态学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3)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死后降解规律的差异性。(4)探讨环境湿度对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死后降解规律的影响。(5)比较不同死亡原因对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死后降解规律的影响。(6)探讨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的降解规律与离体时间的关系。(7)探讨人体胸大肌肌动蛋白含量变化与离体时间的关系。实验方法:(1)大鼠经机械性窒息法致死后随机分为7组,分别于死后0、24、48、72、96、120和168h剖取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等组织,采用免疫印迹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上述组织内肌动蛋白的含量,应用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大鼠死后不同时间骨骼肌(右后肢的内收大肌)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3)应用免疫印迹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并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0℃、20℃和30℃)大鼠死后168h内骨骼肌肌动蛋白的含量变化差异。(4)对不同湿度条件下(30%、50%和70%)大鼠死后0、24、48、72、96、120和168 h骨骼肌肌动蛋白的含量进行检测。(5)将大鼠分别采用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和电击法致死,采用免疫印迹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并分析不同致死方式组大鼠死后168h内骨骼肌肌动蛋白的含量变化差异。(6)采用免疫印迹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离体0、24、48、72、96、120和168h时肌动蛋白的含量,观察其含量变化与离体时间的关系。(7)收集外科手术中切除的人体胸大肌组织,置于人工气候箱内保存(恒温20℃,湿度恒定50%),采用免疫印迹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其离体0、24、48、72、96、120和168h后肌动蛋白的含量。实验结果:(1)大鼠死后,其心肌、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等组织内肌动蛋白含量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但肌动蛋白在上述各器官内的死后降解速度有差异(P<0.05),在脑组织的降解速度最快,其余依次为肺、脾、肝、肾、心肌和骨骼肌。(2)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大鼠骨骼肌纤维的横纹逐渐模糊、消失,细胞核固缩、溶解(光学显微镜观察);由肌动蛋白构成的细肌丝逐渐崩解、紊乱,直至肌小节和细肌丝结构消失(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动蛋白纤维在死后24h即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抗肌动蛋白抗体的缺染,缺染面积的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相关,至死后168h,几乎观察不到抗肌动蛋白抗体的阳性产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不同温度组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的降解速度进行组间比较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温度与死亡时间之间具有交互作用(F=8.894,P=0.001)。肌动蛋白相对含量与环境温度、PMI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36689.8-465.5X1-1377.7X2,R2 =0.823(Y为肌动蛋白的IOD值,X1为PMI,下同;X2为环境温度)。(4)不同湿度组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的降解速度进行组间比较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湿度的升高,肌动蛋白的降解速度加快。肌动蛋白相对含量与环境湿度、PMI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36689.8-465.5X1-1377.7X2,R2 =0.823(X2为环境湿度)。(5)不同死亡原因组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降解速度进行组间比较时,失血性休克组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速度慢于其它两组(P<0.05)。肌动蛋白相对含量与死亡原因、PMI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18112.8-438.6X1-4972.5X2,R2 =0.793(X2为死亡原因:1=机械性窒息、2=失血性休克、3=电击致死)。(6)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含量变化与离体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肌动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与在体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动蛋白相对含量与标本保存方式、PMI(或离体时间)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82422.6-420.5X1+15884.3X2,R2 =0.865(X2为标本保存方式:1=在体、2=离体保存)。(7)人体胸大肌肌动蛋白的含量变化与离体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降解规律与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死后降解规律有差异(P<0.05),但在大多数离体时间点,人体胸大肌与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的含量差值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34)。人体胸大肌肌动蛋白相对含量与PMI的回归方程及R2值为:Y=108288.8-342.28X,R2=0.89( X为离体时间)。结论:(1)大鼠死后心、肝、脾、肺、肾、脑和骨骼肌肌动蛋白的降解规律具有组织差异性,有助于较晚期死亡时间的推断。但是肌动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含量变化均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2)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纤维的形态学改变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有助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3)骨骼肌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速度会受环境温度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有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趋势。(4)环境湿度会影响骨骼肌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速度,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5)死亡原因会影响大鼠骨骼肌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速度,骨骼肌肌动蛋白的死后降解规律可能会有助于某些死亡原因的判断。(6)大鼠离体骨骼肌肌动蛋白的含量变化与离体时间呈负相关,在离体保存状态下,肌动蛋白的降解速度被延缓。(7)人体胸大肌离体后肌动蛋白的降解趋势与离体时间同样具有相关关系,证实骨骼肌肌动蛋白死后降解规律可以作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的生物学指标。

栗志, 程辉, 鞠学红[9]2010年在《死后器官一般组织及分子结构变化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精确、可靠、实用的死亡时间推断方法对刑事案件的侦察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死后多个器官一般组织结构与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这些变化规律对死亡时间推断的意义。

任文涛[10]2011年在《大鼠离体心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死后离体心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在高温(30℃)和低温(10℃)两种环境下含量的变化,研究在不同温度下肌红蛋白降解的规律,探讨其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旨在为法医学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健康SD大鼠16只,雌雄不限,体重200g±50g,,随机平均分为高温组和低温组,每组8只。将16只大鼠头部置于封闭的橡胶手套内,并用手掌固定其四肢和躯干,直至缺氧窒息死亡,提取大鼠的心肌和骨骼肌,放置于保湿盒后,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高温组温度恒定为30℃,低温组温度恒定为10℃,湿度恒定40%)。分别于大鼠死后0h、12h、24h、36h、48h、60h、72h,应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随死亡时间的变化,并结合医学图像分析技术以及统计学方法进行结果分析,比较大鼠离体心肌、骨骼肌肌红蛋白在高温和低温情况下降解规律之间的异同,探讨肌红蛋白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并计算各参数与死亡时间的相关系数,求出回归方程。结果:1、高温和低温条件下,大鼠心肌、骨骼肌肌红蛋白的含量均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的趋势,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2、高温情况下骨骼肌肌红蛋白和心肌肌红蛋白的降解速度比低温情况快。3、高温和低温条件下,骨骼肌肌红蛋白均比心肌肌红蛋白降解慢。结论:1、在30℃和10℃条件下,大鼠骨骼肌和心肌肌红蛋白降解情况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其变化规律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指标之一,服务于法医学实践。2、温度会影响到离体组织肌红蛋白的降解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开展温度对推断死亡时间影响的研究很有法医学意义。3、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法技术操作简单且易行,适合法医学研究和实际检案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D]. 成俊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2]. 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C]. 刘力, 成俊英, 王繁泷, 王英元, 刘华. 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 2004

[3]. 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J]. 刘力, 成俊英, 王繁泷, 王英元, 刘华.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5

[4]. 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与进展[J]. 朱锦田.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5]. 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法医学研究进展[J]. 薛大忠, 杜海滨, 张慧, 任文彦, 张惠芹.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6]. 死亡时间推断研究进展[J]. 黎增强, 左卫东, 张付, 李冬日, 王慧君. 法医学杂志. 2012

[7]. SD大鼠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死后变化及法医学应用[D]. 高军. 重庆医科大学. 2017

[8]. 肌动蛋白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相关性研究[D]. 刘杨. 山西医科大学. 2009

[9]. 死后器官一般组织及分子结构变化与死亡时间推断的研究进展[J]. 栗志, 程辉, 鞠学红. 解剖学研究. 2010

[10]. 大鼠离体心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 任文涛. 山西医科大学. 2011

标签:;  ;  ;  ;  ;  

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