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情感目标的思考论文_孙惠玲

关于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情感目标的思考论文_孙惠玲

孙惠玲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实验中学 054400

摘 要:自推行目标教学法以来,由于部分教师对情感目标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使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科本位。笔者从语文学科性质、人文性以及情感目标与其它目标相辅相成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目标 学科性质 人文性 相辅相成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谈到了“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其中有一条是“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在此,我们只谈其中的一个方面中的一点:情感目标的膨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样阐述: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的偏差,不能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三者有机融合,而是简单地处理成相加关系,把隐性目标、长远目标与显性目标、即时性目标简单并列。本人结合教学中经常发生的状况,谈谈目标膨胀的另一种表现。在部分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另辟蹊径在情感目标上做文章(因为传统的经典课文被无数次做过各级公开课,各位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的突破上,做了各种尝试,想创新不是不太容易,是太不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记得有一次听省级观摩课,获得一等奖的教师讲的是《死海不死》,课堂的一半时间在落实“情感目标”——如何拯救死海?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有的建议为死海搭建大棚,减缓蒸发速度;有的建议先把死海冻上,等找到解决的方案了再解冻;有的建议在省城附近造一个死海……

这节课给人的最突出感觉是:不像一节语文课,更不像一节学习说明文的语文课,但是,它像一节什么课呢?说不出来。这节课获得一等奖,让我困惑了好久,也让我思考了好久: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正确设置和落实情感目标?

首先,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要具备语文学科性质。

经常听到教育专家感慨: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更像政治、地理、历史课的综合。教师在确立情感目标时,往往会从“引导学生懂得XXX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XXX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了解XXX那段历史,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从这类目标中看不到语文的元素和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虽然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但是这里的“道”是指道德、义理等有益于人格修养的思想,而不是让我们对学生进行枯燥的思想灌输。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应该是“随风潜入夜”的“润物无声”,而不是教师大张旗鼓、声嘶力竭的宣扬和灌输。比如,在学习《制台见洋人》时,通过“文制台”和“出洋学生”对洋人的不同态度、不同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对待洋人的正确态度,进而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原则:只有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个人做人和国家外交应不卑不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你们要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之类的空话和套话。

其次,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要具有人文性。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掺杂着很重的政治元素。自从三维目标执行以来,情感目标的确立更是围绕“政治思想”教育进行。这导致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其普遍的文学意义。我们的教学应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物的“人性”,而不应上升到阶级的属性将人物脸谱化、固定化,更不该上升到社会制度的高度去“揭露”、去“批判”,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浓厚的上纲上线“文革遗风”。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将情感目标确立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难道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那我们各类法律节目中播出的为了经济利益而出现的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子不养母、亲人对簿公堂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授课时方式,其实是对学生进行一种错误的灌输,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远离。

教师应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剥离思想含义。菲利普夫妇虽然暴露了人性中丑陋的本性,但是他们绝非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十恶不赦的形象,他们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主人公身上看到复杂的人性,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看到他们在生活重压下扭曲的灵魂,从文学的、人文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和社会,而非硬生生地扣上社会制度和阶级的帽子。

最后,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与其它目标相辅相成。

三维目标的执行、突破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进行肢解分条、分框进行。教师要将情感目标的突破渗透到其它的教学环节中。要体会文章、体会言语的美,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背诵、赏析、模仿造句等环节渗透,让学生从音韵、节奏、用词、句式等各方面去感受、去领悟;要理解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人物的高尚品质,要结合文章创造背景、作者经历以及对文章内容、重点句的分析和解读来认识,来渗透。比如,在学习《醉翁亭记》、《合欢树》等作品时,只要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经历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对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很容易把握。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突破,才能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才是语文教学最终追求的育人手段和效果。

当然,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我们的教学思考过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学水平不断改进的过程。关于如何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很多勤恳的一线教师都在有益的探索。这个探索也许会有很多弯路,但是,只要我们一直都走在教改的路上,我们的成功之路就在前方。

论文作者:孙惠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  ;  ;  ;  ;  ;  ;  ;  

关于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情感目标的思考论文_孙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