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札观乐看《秦风》“周之旧”色彩论文

从季札观乐看《秦风》“周之旧”色彩论文

从季札观乐看 《秦风》“周之旧”色彩

宋佳佳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人们多将 《秦风》与好战、尚武等特点联系在一起,仿佛秦地秦人都是剽悍野蛮的代表。然而 《左传》载吴公子季札来聘鲁国观乐,评 《秦风》曰 “夏声”,认为其 “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可谓 “周之旧”。这表明,除了传统认知中的好战色彩外,《秦风》中的 “周之旧”元素也是十分重要、不应被忽视的。

[关键词] 左传;诗经;秦风;季札观乐;诗论

季札观乐是 《左传》中一段较为特别的记载:不仅篇幅可观——在词精语练的 《左传》中这一点尤为显著,且完全可独立视为一篇立足伦理教化的文论。其中,季札评 《秦风》:“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对 《秦风》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秦风乃 “夏声”,甚或周之遗响。

一、 “皆美其声也”还是 “以音声论义理”

孔颖达在 《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九中提出:“乐人采其诗词以为乐章,述其诗之本音,以为乐之定声。其声既定,其法可传,虽多历年世而其音不改。今此为季札歌者各依其本国歌所常用声曲也。由其各有声曲,故季札听而识之……季札所云 “美哉”者,皆美其声也。”[1](P1096)即季札之语皆依曲调而得。换言之,即使不能因此认定歌词内容无足轻重,至少可知孔氏理解的季札诗论中,声曲占绝对重要地位。南宋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一却认为“季子之观乐,以音声论义理”。[2](P152)也就是说季札观乐不仅观 “声”,亦观 “音”。而这里的“音声”显然是曲调和内容的相结合。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先秦时代音与声,或曰诗与乐,是否并重?我们常说先秦时代 “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所谓 “诗乐舞结合”,指诗乐舞处于交融状态。 《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3](P1112)诗表达心志,歌 吟 咏曲调,舞动变容仪。此言已对先秦诗乐舞交融不分的形态有所阐明。《尚书·益稷》载:“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4](P127)以及 《吕氏春秋·古乐》载葛天氏部落祭祀三人持牛尾投足而歌,也均是上古诗乐舞三位一体原始形态的表现。

除古籍记载可做先秦诗乐并重之证外,《论语》载孔子论诗之语也可作例证。孔子认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尽美却未能尽善。其中 “美”是从审美角度来说,侧重于形式;“善”则是从善恶角度来说,侧重于内容。《韶》表现大舜时期德被教化,强调德治润泽,《武》重点记录武王伐纣,强调暴力与征服。在孔子看来,《韶》乐之美覆盖艺术形式兼内容,而 《大武》固然艺术形式美,内容却差强人意。在教导孔鲤时,孔子表示: “不学诗,无以言。”学曲调以 “言”显然不太可能,因此这里强调的同样是诗歌内容。孔子与季札皆从政教角度出发,季札又恰于鲁国观 《诗》,因此其论诗于情于理都不甚可能撇开诗歌内容强调曲调。

近代朱光潜先生进一步从纯美学角度解读“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 ‘和谐’(harmony),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 ‘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的距离日渐其远了。”[5](P8)

综上所述, “诗经”时代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是成立的,而其最典型之特点——“诗乐舞并重”,也同样成立。所以孔颖达 “皆美其声”之论有失偏颇,“以音声论义理”当更确切。故有理由认为季札所以评 《秦风》“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是综合了曲调和文本内容二者而得出的结论。

二、《秦风》何以体现出 “周之旧”

《史记·秦本纪》载: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 之会盟,夷 翟 遇 之。”[6](P202) “诸 侯 卑秦、丑莫大焉。”[6](P202)朱熹 《诗集传》援引 《史记》:“非子事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繁息,孝王封为附庸而邑之秦。至宣王时,犬戎灭成之族。宣王遂命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不克,见杀。及幽王为西戎、犬戎所杀,平王东迁,秦仲孙襄公以兵送之。王封襄公为诸侯,曰能逐犬戎即有岐丰之地。襄公遂有周西 都 畿内八百 里 之 地。”[7](P85)襄 公 封 侯 之时,后与秦并为战国七雄的别国多已声名显赫。就是这样一个偏鄙小国,何以被认为承继了“周之旧”?事实上秦立国虽晚,却很快效仿周室确立起了包括车马礼服、宗法制等一系列周礼制度。这在 《秦风》中多有体现,如 《车邻》对车马礼乐的描写:

实验选用云南武定地区钛精矿电炉熔炼产出的钛渣为原料,研究了钛渣苏打焙烧条件对浸出产物TiO2品位的影响,并与未经苏打焙烧处理的钛渣酸浸结果进行了对比。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运用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提出的指导教学过程的理论。巴班斯基(2001)认为,教学最优化指“在师生花费最少必需时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可能的教育和发展效果”,是“有科学根据地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6]

《毛诗序》云: “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8](P408)驾车之马乃头顶白色毛发的 “白颠”,象征着主人的高贵身份。而“并坐鼓瑟”“并坐鼓簧”等则是礼乐制度的体现。此外 《车邻》中出现了 “寺人”一词,何为 “寺人”?《毛诗正义》郑笺云:“寺人,内小臣也。”[8](P409) 《周礼·天官·叙官》记 “寺人”之职:“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相道其出入之事而纠之。”[9](P114)这表明周室官职也为秦地有所吸收采用。如朱熹 《诗集传》言:“是时秦始有车马,及此寺人之官,将见者必先使寺人通之。故国人创建而夸美之也。”[7](P85)

《驷驖》展现了以田狩、园囿为代表的周礼制度:

2.1 新生儿气胸危险因素分析 观察组的ARDS、肺炎、湿肺、羊水吸入综合征及剖宫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上帝喜欢与人类为敌,以便让生活充满戏剧性。一个人,在他年轻时,却没有地位与金钱,而当他终于拥有一切的时候,却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用老家的话来说就是:“牙齿好的时候,没有胡豆吃,有胡豆的时候,牙齿又坏了。”世界以这种逻辑构筑了他奇妙的秩序。所以,一杭好不容易逃离虎口时,雪萤又掉进了狼窝。

总而言之,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是依然磨灭不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所以老师的任务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克服每一个出现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能量,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终南》则着重表现了礼服制度。 《诗序》云:“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劝戒之。”[8](P424)襄公新为诸侯,按周礼之制,当入周朝觐。《礼记·经解》记:“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3](P1371)诸侯行朝觐礼,作为回应,周天子当赐之以车马饰物服饰等,名曰锡命礼。锡命礼又叫册命礼、策命礼。 《终南》诗中所谓 “锦衣狐裘”以及 “黻衣绣裳”即表现了锡命之礼。如同 《车邻》中额头白毛的良马一般,“锦衣狐裘”也是所受人尊贵身份的象征。按 《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3](P899)这同样符合周礼规定。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那么,《黄鸟》是否反映了周秦冲突,是周人批判秦人之作呢?应当说也有待商榷。秦自立国至穆公薨已历一百五十余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西周遗民秦之旧民即使没有完全融合,也不当被生硬分为两个群体。又据上文分析,秦自立国就对周礼采取了广泛深刻的吸纳,因此用 《黄鸟》将这一时期的周秦分成两派继而推出 《黄鸟》作者为周之遗民,并不十分科学。

田狩、园囿皆属周礼,按 《周礼·夏官·大司马》: “中冬教大 阅…… 遂 以狩 田。”[9](P421)《毛诗正义》云:“作 《驷驖》诗者,美襄公也。秦自非子以来,世为附庸,未得王命。今襄公始受王命为诸侯,有游田狩猎之事,园囿之乐焉,故美之也……言园囿之乐者,还是田狩之事,於园於囿皆有此乐,故云园囿之乐焉。”[8](P411)田狩园囿制度的确立同样是秦地受周礼影响的反映。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

三、“好战”与 “周之旧”是否矛盾

自班固起,《秦风》中的好战尚武特点开始被不断放大,朱熹等也十分强调这一点。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秦风》中也存在大量 “周之旧”,且 《秦风》之尚武主要在于描写和战争有关的诸如车马、戎装、军队风采,鲜有涉及正面战争过程。因此片面将 《秦风》与 “好战”划等号未免略显武断。一些学者就此提出折中看法即 《秦风》既包含好战又囊括周礼色彩。这不失为一种解决方式,然若换角度考察,其实 “尚武好战”也可看做是 “周之旧”在另一体现。

先看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发生规律:玉米红蜘蛛成虫在根际土缝内潜伏越冬。早春气温上升后红蜘蛛出土,集中于一些杂草上取食、繁殖,待玉米出苗后,再通过风吹、爬行等途径,转移到附近的玉米苗上危害。红蜘蛛在田间呈点片状危害,从虫源所在地扩散到玉米全田,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在大雨后数量下降,防治方法:药剂防治。用40%乐果乳剂和20%三氯杀螨醇1000~1 500 倍混合液(1∶1),效果很好。

殷明突然又惊醒了。他惊坐起来,呆呆的望着四周,有些发懵,这是在哪里?白净素洁的床单,光线明亮的楼房,设计雅观的墙壁。殷明望着其他的床躺着的病人,又望望自己身上穿着的蓝白相间的衬衣,才明白这是医院。不一会儿,便有一位护士进来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陈子展 《诗经直解》指 《无衣》乃 “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拒吴而作。”[10](P400)《左传·定公四年》载申包胥如秦乞师遭拒,倚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哀公为赋 《无衣》,申包胥 “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史记·秦本纪》亦载:“楚大夫申包胥来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于是秦乃发五百乘救楚,败吴师。”值得注意的是, 《左传》和《史记》都将申包胥之哭和秦师出兵作为因果关系,而司马迁在 《左传》“秦师乃出”基础上补“于是”二字,更强化了二者的因果性。当是时楚国国破城陷,楚昭王 “越在草莽”,而地处南部的吴楚与秦国相距甚远,且彼时秦国与宿敌晋国也熄战已久,故申包胥所谓 “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并不太可能、至少短期内不太可能上演。客观来说,哀公决定救楚绝非因申包胥之哭,但作为催化剂般的存在,申包胥的个人作用不应被完全忽略。季札评乐既然立足政教,那么他 “周之旧”的依据就应当将 “申包胥哭秦庭”对于秦哀公出兵救楚的作用考虑在内。兼之 《左传》《史记》在遣词上均不约而同对此进行因果强调,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认为哀公此举有兴 “仁义之师”的因素,也不无道理。

再来看尚武色彩同样强烈的 《小戎》。 《诗序》云:“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8](P414) 《小戎》前半部分描写车甲之盛 :

工程实施后,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km2,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地利用得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沟、桥、机井的建设,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为北城项区域人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正面表现对周礼制度的吸收承继外,《秦风》中还有对野蛮习俗的批判。《黄鸟》记录了秦穆公以人殉葬的史实,《毛诗序》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8](P427)朱熹亦斥穆公难辞其咎,罪不可逃。然朱熹提出此举或为康公尊父命所行,而人殉盖为秦地特有之俗:“……今观临穴惴栗之言,则是康公从父之乱命,迫而纳之于圹,其罪有所归矣。又按史记,秦武公卒,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至穆公遂用百七十七人,而三良与焉。盖其初特出于戎翟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7](P89)按 《史记·秦本纪》,秦的确直至献公才废除 “从死”制,故朱熹疑人殉乃秦地 “戎翟之俗”不无道理。但 《秦风》中为何只一篇作于穆公时的 《黄鸟》在批判人殉?这是因为秦人所悲乃 “良人”殉,而奴隶、俘虏等不被当作 “人”的 “人”殉,在此之前皆被认为是习以为常吗?此说似有一定道理。然而今本 《诗经》篇目尚且亡佚众多,更何况先秦诗歌远不止 《诗经》所录?此外,尽管先秦时期奴隶、俘虏等没有人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人殉毕竟只存于上层社会,而 《国风》多为民歌,尽管作者不明,但几乎不可能是享有人殉权利的阶层。底层百姓又如何具有贵族们“是人非人”的观念?因此仅凭 《黄鸟》孤篇,不能作为穆公前秦地就无人作诗批判人殉的铁证,得出 “只悲 ‘良’”的结论也有些武断。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宗法制决定了周礼对人三六九等的划分,孔子宣扬的 “爱人”也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作为贵族群体一员的季札,显然不会过多思考奴隶俘虏是否有人权的问题。同时,周文化重人事、远鬼神,作为周礼忠实践行者的孔子就强烈反对人殉,连人俑殉葬也予以痛斥。因此在鲁地观周乐的季札,对 《黄鸟》的理解,也当为从批判角度来体现尊奉 “周之旧”的本质了。

借妇人之口夸赞战车战马 ,细致到坐骑颜色、盾牌花样、弓箭质地。诗后半则表现妇人对征夫的思念赞美: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朱熹 《诗集传》指出 《小戎》的创作背景与对抗西戎有密切关系:“赋也。西戎者,秦之臣子所与不共戴天之仇也。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国人往而征之。故其从役者之家人,先夸车甲之盛如此,而后及其私情。盖以义兴师,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事实上秦国的发迹之旅可谓一部与西戎抗争的部族史诗。秦人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三代秦仲为戎所杀、四代庄公长男世父被俘、五代襄公薨于征伐路上。直至十四代穆公,才终于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6](P194)具而观之,从战争角度解读 《小戎》同样也能探寻出 “周之旧”意味。

3.1.2自由纺锤型主干高70~80厘米,采用定向刻芽技术,在中心干上按相邻25厘米左右的间距,培养10~12个主枝,生长季节对主枝开角至80~90度,对其他枝可采取扭梢、拿枝、缓放等方法进行控制,促进早结果。树高控制在3.5米左右。

西周晚期,周王室与诸侯矛盾日盛。西戎侵杀幽王,直接导致西周覆灭、平王东迁。如果说此前秦国和西戎是世代累积的 “私仇”,那么幽王之死及平王东迁则直接将周王室这个主流官方推到了台前——相比参战另一方的西戎,秦对于周室一方的代表性一目了然。因此自平王东迁,秦与西戎间的战争就更多带上了周室对抗夷狄的色彩。周人强调作战的正义与否。早在姬周灭商之际,周公就曾说:“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4](P422)明确 表 示周 人 乃 出 师 正 义、替 天 行道。这样一来,秦人和西戎之间的恩怨,就变成了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宏观角度来看,秦之崛起与西周之崛起十分类似:均起于偏鄙,均与强大的反面势力持续斗争,均付出了极惨重的代价。因此秦之崛起可视为西周崛起的重演。站在周礼角度对以此为背景而作的 《小戎》进行评价,那就必然是 “周之旧”的体现了。

(二)对于开发利用区和现状水质未达标的保护区、保留区和缓冲区,采用模型法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为了从严控制,一般采取最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水量)或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水量)作为设计流量(水量)。对于宽深比较大的江河,考虑到污染物从岸边排放后不可能达到全断面混合,根据污染带宽度、岸边水域状况、岸边排污可能影响的水域综合确定计算水域的宽度。对长江干流,水功能区宽度一般为60~80m。

综上所述,《秦风》对 “周之旧”有着绝对意义上的吸纳和体现。尽管个中战争色彩浓厚,但全面把握 《秦风》就不能只注意其好战尚武,“周之旧”因素不应被忽略,且一定程度上尚武与遵 “周”并不冲突,甚至处于一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合关系之下。基于此,或可为 《秦风》研究提供些许新的视角。

注释

①按 《白虎通义·考黜》.“九锡,乐、朱户,皆随其德可行而赐车马,能安民者赐衣服,能使民和乐者赐以 乐,民众多者赐以朱户,能进善者赐以纳陛,能退恶者赐以虎贲,能诛有罪者赐以话钺,能征不义者赐以 弓矢,孝道备者赐以秬鬯。”

②朱子 《诗集传》云:“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死轻生,故其见于诗如此。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

③据 《史记 .秦本纪》载,秦景公四年即公元前574年,“.……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十五年,救郑,败晋兵于栎。是时晋悼公为盟主。十八年,晋悼公强,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秦军走,晋兵追之,遂渡泾,至棫林而还。二十七年,景公如晋,与平公盟,已而背之。……景公母弟后子针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后世乃归。”三十九年,楚灵王强,会诸侯于申,为盟主,杀齐庆封。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复来归秦。至哀公八年 (公元前528年)申包胥如秦乞师,中间相隔46年,未有战事记载.

参考文献

[1]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 [C].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 [C].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孔颖达 .礼记正义 [C].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孔颖达 .尚书正义 [C].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朱光潜 .诗论 [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司马迁 .史记 [C].北京:中华书局,1963.

[7]朱熹 .诗集传 [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8]孔颖达.毛诗正义 [C].北京:中华书局,1999.

[9]杨天宇 .周礼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陈子展 .诗经直解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Viewing the"Old Zhou"Color of The Book of Songs Qin Feng from the Angle of JI Za's Music Criticism

SONG Jia-jia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When it comes to Qin Feng,people often combine i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lligerence and martial worship.It seems that all Qin people in Qin Dynasty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plagiarism and barbarism.Indeed,the Book of Songs Qin Feng,is a group with strong realism and war implication in the style of the Fifteen Kingdoms.However,"Zuo Zhuan"contains Ji Za,Prince Wu,who hired Lu to watch music.He commented on"Qin Feng"and called it"Summer Sound" .He believed that it was"old Zhou"because it was"big in summer" .From the ethical point of view of etiquette,Qin Feng is highly appraised.This show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warlike color in traditional cognition,the element of"Zhou Zhijiu"in Qinfeng is also very important and should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 history of Chun Qiu by Zuo Qiuming;Book of Songs;Qin Feng;Jizha Guanyue;Poetry Theory

[中图分类号] B2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077(2019)03-0108-05

[收稿日期] 2019-03-11

[作者简介] 宋佳佳 (1994-),女,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郭 勇]

标签:;  ;  ;  ;  ;  ;  

从季札观乐看《秦风》“周之旧”色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