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究竟有过几次飞跃?——对两次飞跃和四次飞跃说的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次论文,两次论文,有过论文,四次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私人资本家雇佣劳动制度于16世纪开始盛行于西欧诸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却制造了劳资两个阶级的两极分化和对立,加深了许多社会弊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有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最初形成的是空想社会主义,它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中,三百多年间理论越来越系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迄今究竟有过几次飞跃呢?我们认为大体上有过三次飞跃。所谓飞跃,即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变化。第一次是19世纪40——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二次是本世纪初至50年代初,列宁、斯大林把社会主义从科学变为苏联模式,形成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次是50年代以来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或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此我已发表过多篇文稿,详加论述,见拙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但是,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究竟有过几次重大的飞跃,至今看法并不一致。有人提出两次飞跃说,有人主张四次飞跃说。我们认为,适当展开争鸣,有助于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一、两次飞跃说难以成立
先看“两次飞跃说”。《光明日报》1993年4月28 日发表吕会霖的《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一文,提出: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当代社会主义的转变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在我们中国,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者认为,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第一次飞跃完成之后的130年间, 都只是把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包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都没有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新飞跃。文中还以从马、恩的计划经济到我国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作为第二次飞跃的例证。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上列宁晚年已经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很多新的设想。30年代中期在苏联基本建成、50年代初期在苏联加以巩固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已经与当年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多区别点,而不是简单地照葫芦画瓢。例如马、恩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英、法、德、美等已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国家与常备军,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生产,即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按劳分配的方式是发给劳动者以劳动券,凭券到社会仓库领取与其等值的个人消费品,等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由于是孤立一国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下,所以保留国家和常备军;由于生产社会化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计划经济以国家编制的指令性的五年计划为准;保留货币和个人消费品的商品市场,等等。可见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应该作为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论”则是第三次飞跃。
1995年初夏在江西省南昌市和井冈山市召开的“恩格斯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又有人提出另一种“两次飞跃说”。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肩负着排除空想成分,使自己‘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历史任务。迄今为止,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由马、恩在19世纪中叶完成的奠基性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行的、集中体现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马、恩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既完成又未最终完成。应当把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论述同他们基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前提而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的一些设想区别开来,避免脱离不发达国家的实际而重蹈空想社会主义的覆辙。”〔1〕按照这种说法,马、恩在19世纪40 年代奠基的第一阶段、第一次飞跃并没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只是到本世纪80年代邓小平完成的第二阶段、第二次飞跃,才最终清除空想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完全的科学。我们以为,这样概括和理解是不准确、不妥当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有其特定涵义的。它是指16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以唯心史观为基础虚构未来社会主义的空想体系,并非某些人在社会主义方面有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都可以冠之以空想社会主义。我们还要看到,尽管空想社会主义的整个体系是空想的,然而其中不乏科学因素。一般说来,越往后,尤其是到18世纪末西欧掀起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之后,科学因素就越多。马、恩正是继承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批判其唯心史观和空想体系,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新构建科学体系。应该说,这在40年代末就基本完成了。如果说这时他们尚未完全清除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影响,那末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前,完全可以说他们已经最终完成了第一次飞跃。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已有不少新突破。至于后人在不发达国家未能运用好科学社会主义,犯过不少错误,那是因为未能一下子掌握好不发达国家实现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这要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来加深认识,不能说那是“重蹈空想社会主义的覆辙”。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从青年时代起就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曾受过空想社会主义的系统影响。即使在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也不能简单照搬马、恩当年的某些设想。任何伟大人物的思想都不免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有过不切实际的做法,都简单归结为空想社会主义或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我们也不能说,到80年代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什么不切实际的思想已经都没有了。到1990年——1991年不是有很多人还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吗?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不是还在继续清除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吗?应该说最终清除不切实际的空想,还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可见,这种以80年代为界的两个阶段说,两次飞跃说,是难以成立的。
二、四次飞跃说未必妥当
还有人主张四次飞跃说。国防大学林蕴晖教授主编的《风雨兼程——新中国四十年发展战略的演变》一书(海天出版社1993年6 月出版)提出:迄今为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四次重大飞跃: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二是列宁主义回答了无产阶级如何在一国夺取政权,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三是毛泽东思想解决了在中国如何夺取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问题;四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认为,这种四次飞跃说不够精确。毛泽东虽然解决了在中国如何夺取革命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所以很难说,毛泽东已经单独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也许有人会这样说:党的十三大文件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四大文件又重申了这一观点。这里不是明确地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突出贡献划分为两次飞跃吗?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两次飞跃是就我国国内情况而言,是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而言,是就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不同时期的突出贡献而言。如果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历史发展来看,把这两次飞跃合算的一次飞跃,合算为对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贡献,合算为凝结成毛泽东思想,不是更合适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正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吗?如果要把中国国内的这两次飞跃都看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次飞跃,那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变为苏联一国现实的过程中不也是有过两次飞跃吗?第一次是列宁解决了如何夺取政权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第二次是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尽管理斯大林犯过许多错误,但是总的看来,斯大林理论还是继承并且发展了列宁主义。这么说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有过五次飞跃了吗?作者既然把列宁主义的贡献算作一次,那末为什么不可以把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单独算作一次,把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贡献合算为一次呢?所以,我们认为从整个世界着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次飞跃说,还是较为切合实际的,四次飞跃说未必妥当。
1995年2 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该校大纲编写组编写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大纲(试用本)》也提出“四次飞跃说”。书中这样说:“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使人类的思想和历史发生了空前深刻的变化。这个过程,经过了四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2〕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指列宁主义的贡献和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打败世界法西斯侵略者的卫国战争的胜利。第三次飞跃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的实践到多国的实践。第四次飞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值得商榷的是这里所说的第三次飞跃。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的实践到多国的实践,从数量的发展来看固然是一次飞跃,但是当时各国不得不基本上甚至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因此从质地的提高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看,并未发生一次飞跃。东欧好几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曾经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模式,然而都被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迅猛地打下去了,新模式终究未能建立起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1956——1957年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尽管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都对社会主义有很多新建树,然而1957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的指导思想迅即转向“左”的方向,毛泽东晚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斯大林的框架内,因而也未能实现一次飞跃。毛泽东在1957年以前的新贡献可以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新贡献合算为一次重大的飞跃。这样看来,我们认为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眼,还是三次飞跃说较有说服力,而四次飞跃说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当然,第三次飞跃并非迄今已经最终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重道远,还有很多老大难的问题,如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今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有待我们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来逐步解决。同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新经验、新观念和新模式,也会对第三次飞跃作出贡献。展望未来,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时,科学社会主义定会绽开新蕾,呈现异彩,出现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四次飞跃。按照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念,深信无疑。
注释:
〔1〕见“恩格斯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纪要, 《人民日报》1995年7月18日。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大纲(试用本)》第1页。
标签:空想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斯大林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