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0)11-0095 07
“十一五”规划提出,我国“要从重视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实现贸易平衡转变”。贸易平衡并不是出口的减少而是扩大进口。但进口并不具有绝对的正效应,如果把握不当,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那么怎样的进口才是“好”的进口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进口才是“好”的进口。
一、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1980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首次提出以来,对其研究逐渐深入。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福利,但是如果选择的发展模式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那么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会给本国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作为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外贸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目标。评价进口可持续发展从进口本身的可持续和与进口相关因素可持续发展入手,其中后者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进口可持续发展内涵,对我国进口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子系统:进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各子系统进一步细化,形成一个由目标层、系统层、判断层和指标层构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表1中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多指标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其原始数据主要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得来,如古林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其原始数据由各指标在被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形成,如均方差法、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化法、熵值法和代数计数法等。本文拟采用熵值法来评价我国进口贸易可持续性。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如下:
(一)构造样本标准化矩阵
四、测算结果的评价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从指标熵权数向量W可见,权重最大值为0.115979,最小值为0.028114,其他权重值分布较平均,均值为0.047619,影响进口可持续发展的21个指标基本在均值附近变动,总体方差为0.000442,离差为0.02154,反映出所选择指标对评价进口可持续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度。
21个评价指标中有7个指标分别接近或超过0.06,影响程度相对大于其他指标。具体为:进出口含污量比C19(0.115979),体现了我国进出口的环境成本,反映出我国进口重点关注的问题,进口策略中的重点是对环境的保护,因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C15(0.078386),是一定时期进口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反映了经济增长中进口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服务业进口比重C6(0.067939),服务贸易体现高的附加值,而我国服务贸易比重低,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要发展服务贸易,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服务贸易的引进模仿学习,再自主创新,因此该指标也是考察我国进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口额增长率C11(0.065182),反映某时期进口与基期进口相比的变动程度,从进口量上体现进口的潜力,反映进口的可持续性;进口比较优势指数C13(0.060636),体现一定时期内以我国某产品进口额在全国总进口额的比重与该类产品全球进口额在全球贸易额中的比重相比的优劣情况,体现了我国的进口潜力;一般进口贸易比重C4(0.05895),体现我国自有企业的吸收带动能力,是进口可持续的关键贸易方式;进出口能源密度C21(0.058152),体现进口过程中对能源的保护力度。因此,以上几个因素是影响我国进口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二)实证结果分析
结合实证结果,通过进口贸易总体评价值分析,得出我国进口贸易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各年总评价值都比较低。2003-2007年的评价值中,最大者为0.27501,最小值为0.13488。实证结果表明,这5年的进口贸易可持续性评价值都低于0.3,说明我国进口贸易的可持续性不高。导致综合值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从下面的进一步分析中找到其原因。
第二,进口贸易可持续性趋势总体在改善。2006年前的总值均低于0.2,2006年后的综合值均高于0.2,其中2006年的综合评价值最高,2007年次之。这种趋势说明我国进口贸易的可持续性是在逐年好转的,这一结论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显著成果的实际情况,也与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的事实吻合。
图1 进口贸易自身可持续性分析
第三,我国进口贸易可持续性的状况不够稳定。总值的最高点2006年与总值的最低点2005是连续的两年,最大值和最小值没有分布在各比较期的两端,说明影响我国进口贸易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即能强烈影响我国进口贸易的状况。
下面对我国进口贸易可持续性评价进一步分析。
1.贸易可持续性分析
由图1,从进口贸易本身来分析其可持续性,可以看到贸易本身可持续性的评价值呈现不稳定的上升趋势。2005年评价值下降到最低值0.08980,此后的两年持续上升,并且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0.14782。而综合影响贸易可持续性评价值的进口规模、进口结构、进口安全、进口潜力指数则体现不同的变化特征。
进口规模指数缓慢上升,从2003年的综合评价值0上升到2007年的0.02881,说明我国进口总量是上升的;根据SITC分类,我国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进口趋势基本决定了我国进口总额的趋势,但是初级产品增长率近年呈现增加趋势,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率逐年增大,未来决定我国进口规模的关键产品主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三个大类。
进口结构指数的总权重占进口贸易本身可持续发展的36%,因此要特别重视进口结构。进口结构指数2003年稍有回落,从2005年又有明显上升至2007年最大值0.07621,说明我国进口结构的缓慢调整过程;四个基本指标中,一般进口贸易比重指数和私营企业进口比重指数逐步增加,反映出我国进口贸易中自有进口主体作用的不断提高。2002年私营企业进口只占3.24%,到2006年进口份额达到了10.47%。私营企业进口和一般贸易进口的增长率高于其他进口主体增长率。在今后私营企业进口将持续增长,支撑一般贸易进口的总体增加。在服务行业中,部分新兴领域的进口增长显著,显示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金融和咨询服务进口增长显著,分别比2005年增长4.6倍和35.7%。而进出口平衡指数从2003年开始逐年下降,反映出我国进出口结构的不平衡性。
进口安全指数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03年最小综合评价值上升至2007年最大综合评价值0.03610,说明我国在进口安全方面逐步良性发展。我国2004-2007年从各国进口比例情况为:从韩国、东盟进口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并且额度基本相当,均为11%左右。从美国、中国台湾地区进口比例有下降趋势。分析我国从亚洲进口的情况,2004-2007年进口比例是下降的,从2004年的41.7%降至2007年的39.6%,但是从除日、韩、东盟外的其他地区进口比例是增加的。这一点说明我国进口地区的分散性在增大。通过计算我国进口产品分散率指数,我国2003年进口产品分散率0.3639,2007年进口产品分散率0.4060,分散率的增大主要是由于2003-2007年我国进口产品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及其产品的进口增长率逐年减小,而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进口率的逐年增大。通过对我国与世界41个较大贸易量国家进口依赖度计算,对美国进口依赖最大,C10平均0.15,2002年最高达0.25,以后各年依次下降。对其他国家平均依赖度为前2~6位的依次是日本、法国、荷兰、加拿大、韩国,但是对各国依赖值均呈下降趋势,反映我国进口安全加强的趋势。但是进口安全指数在总评价值所占比值只有15%左右,总权重值在贸易本身可持续评价中只有17%的比重,而且绝对值很小,因此要加强对进口安全的重视,尤其是在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进口安全战略更要加快施行步伐。
图2 进口社会可持续性分析
进口潜力指数总权重在影响进口贸易本身可持续评价中占29%,属于影响较大的指标。进口潜力指数值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最大值0.0636下降到2007年0.00681,反映了我国进口存在后续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进口额增长率指数由2003年的0.031419下降到2005年最低值,从额度增率上分析,我国2003年进口增长率40%,而2007年下降至20%,比较同时期出口,2007年增长率为26%,由于出口数量基数本身大于进口,这种趋势是进出口的差额越来越大。对于进口比较优势指数,通过对2003-2007年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的计算发现,我国进口中最具比较优势的是非食用原料的进口,其次为杂项制品、动植物油脂及蜡、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但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比较优势值小于1并且有下降趋势。而我国进口的世界市场供给匹配率指数总体小于反映进口潜力的其他两个指标。我国应结合实际情况,把握世界供给动态,调整比较单一的进口品种和分布差距大的各商品份额。
2.社会可持续性分析
进口弹性系数反映进口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揭示了进口增长对经济的作用大小,图2表明,该指数2003-2007年基本呈递增趋势,反映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大。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反映经济增长中进口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程度。从图2看,这个指标呈下降趋势,结合进口弹性系数分析,这两者说明GDP的增加速率大于进口增加速率,同时GDP增加的绝对值大于进口增加的绝对值,因此要从量上扩大进口。
我国高新产品进口技术贡献率指数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2003年为0.003646,2006年为0.020092,指数的较大增长反映我国进口动态,体现了高新产品对我国目前的积极意义。资本品的进口近年保持基本稳定的状态,2003-2007年我国资本品进口比率均值基本为50%左右但有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62.3%下降至2007年的46.7%。资本品的进口对我国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近年随着我国对进口资本品生产技术的学习与研发已经能够自主生产大部分的大型设备,并成为我国出口主力,但是对一些关键设备的生产技术还是没有掌握,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因此不仅要重视引进,更要重视学习和研发,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与能力。
国外研发支出对我国进口技术的贡献由两个因素决定,即G7国家的R&D支出和我国从G7国家的进口额。G7国家2002年总R&D支出为5413.56亿美元,2007年为7548.44亿美元,增加了40%。我国2002年从G7国家进口为1126.55亿美元,2007年为2910.22亿美元,虽然额度上增加了1.58倍,但是从G7国家进口比例却由2002年的38.2%下降到2007年的30.4%,并且该指数绝对值很低,没有体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要采取措施,重视对研发国的进口,同时也要加强自主创新,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3.环境可持续性分析
图3表明,我国进口环境可持续综合评价值从2003年逐步上升至2006年最大值,但是2007年有所回落。产生这种结果是由于进出口含污量比评价值起关键作用。可以看到,初级产品效益度和进出口能源密集度都呈现上升状态,说明目前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和能源在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除2006年,进出口含污量指数也是持续上升的,2006年该指标的突然攀升是由于该年对污染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远大于出口。
图3 进口环境可持续性分析
图4 进出口能源折算比例:1996-2007
按照设计指标时选取的5个污染密集型产业:化学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产品和金属制品,通过计算2003-2007年各年度的进出口比,历年平均比值最大的是矿产品,并且增长趋势很快,由2002年的2.18增加至2007年的6.87。历年比值大于1的还有化学品和橡胶制品,但是均有下降趋势。金属制品2002-2004年比值大于1,从2005年开始低于1并下降至2007年的0.67。进出口比值最低的产业为轻纺产品,最高值不超过0.3,并逐年下降至2007年最低值0.15。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进口产品并没有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化学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金属制品进出口比的下降趋势不容忽视,进口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趋势下终将体现出来。
进出口能源密度是用进出口能源标准折算比例来表示的,进口量包括我国飞机、轮船在国外加油量,出口量包括外国飞机、轮船在我国加油量,最后统一折算为万吨标准煤量。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能源标准折算比例从1997年超过1,至2004年一直在1~1.5之间,2004年后折算比迅速攀升,至2007年达到3.39,反映出我国进口产品所耗能源量大于出口产品所耗能源量,利于我国能源保护与开发。
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结果与我国进口贸易实际情况和我国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可见本文所构建的进口贸易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我国进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指导进口的观念。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指导的进口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进口,要考虑进口的“溢出效应”和通过“学中干”对企业新能力的培养,也要考虑“规模效应”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各种效应,同时还要从长远考虑进口的战略意义,这些方面就体现了可持续思想中的自身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
2.优化进口结构。通过增加关键产品进口,如机械及运输设备、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增加世界出口量在增大而我国进口较少的产品,如一些高端消费品、高档礼品,增加新兴产品的进口等提高进口额度。同时,调整进口结构,加强服务贸易进口,鼓励私营企业进口,优化一般贸易进口,调整进口商品结构等,优化我国的进口结构。
3.完善进口政策管理。明确细化鼓励和限制进口产品名录,对没有税号的高技术和节能环保型的新产品,可由有关部门或相关机构认定后,实行鼓励进口的暂定关税税率或鼓励出口的暂定退税率。对于禁止和限制进口产品,要不断更新和不断细化并及时发布,指导进口企业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加强对进口产品监管,加强进口主体培育,对于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的企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分类培育;加强进口安全预测,对于进口安全重点关注的领域是石油、钢铁、粮食、重要资源性产品,要实现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加快“走出去”开发重要资源的步伐,加强对当前进口安全现状的通报和未来进口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详细的进口安全指导政策,防患于未然。
4.建立进口保障机制。安全保障体系是在前期进行安全预警,在中期有贸易摩擦进行应对和贸易救济,在后期进口销售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