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票据论文,年中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90(2010)04-0014-07
2009年,我国票据市场呈现超常规发展,票据市场持续繁荣,为中小企业抵御金融危机和恢复生产提供了大量承兑信用和贴现融资支持;同时,因受货币政策微调等相关因素影响,全年票据市场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运行特点。同时,票据市场的超常规发展也引起市场和监管层的极大关注,并反映出票据市场内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势头巩固,央行在延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也将适时进行积极调整,这必将为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2009年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央行货币政策变动和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对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分析。
一、2009年票据市场运行历程回顾
2009年,票据市场发展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央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票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带来积极影响,票据市场融资规模超常规增长。年中,央行采取市场化手段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在央行信号导向作用和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结构调整动机下,票据市场融资规模转入负增长,融资规模冲高后回落,票据市场利率在低位区间震荡运行后出现大幅上升。
2008年四季度,央行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刺激了商业银行开展商业票据的承兑与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2008年同期相比,票据市场承兑与贴现交易的活跃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9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0.3万亿元,同比增长45.0%;累计贴现23.2万亿元,同比增长71.4%,累计办理再贴现248.8亿元,同比增长126.8%。
受货币政策调整和市场主体交易意愿影响,2009年票据市场运行呈现出阶段性波动运行特征。2009年第一季度,票据市场延续了上年四季度的迅猛发展态势,商业银行开展票据承兑和办理贴现的激情不减。一季度是2009年票据承兑与贴现最为活跃的季度,同比和环比均出现大幅增长。当季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万亿元,同比增加1.5万亿元,同比增幅100%,环比增加1万亿元,环比增幅50%;累计贴现6.2万亿元,同比增加3.3万亿元,同比增幅113.79%,环比增加2.2万亿元,环比增幅55%。2009年初,票据贴现余额增速即跃上高位,1月末票据贴现余额激增至2.5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 247亿元,增幅跃升至32.40%,当月票据融资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8.57%;2月和3月,票据贴现余额增速稍有缓和,增速分别为19.08%和12.15%①。
2008年末和2009年初票据融资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快速攀升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市场讨论的焦点在于贴现资金是否真正进入实体经济运行,尤其是2009年初两个月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分别高达38.67%和45.51%,引起监管层的极大关注,监管力度随之加大,各地监管部门陆续对辖区内金融机构的票据业务展开合规性检查。在监管压力下,虽然票据市场承兑和贴现交易的活跃程度不减,但票据融资规模增速明显放缓。二季度,商业票据签发和贴现同比大幅增加,而环比则分别一降一升,当季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4万亿元,同比增加0.5万亿元,同比增幅26.32%,环比减少0.6万亿元,环比下降20%;累计贴现6.6万亿元,同比增加3.7万亿元,同比增幅127.59%,环比增加0.4万亿元,环比增长6.06%。4月,票据贴现规模环比增速回落至3.69%,较上月大幅下降8.46个百分点;5月和6月票据贴现余额环比增速进一步回落到3%以下,分别为2.44%和0.35%。伴随着票据贴现余额增速的回落,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也出现大幅下降。4月,票据融资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为21.24%,较上月小幅反弹1.71个百分点;5月,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占比即环比减少8.26个百分点;6月,票据融资新增额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大幅下降,首次降到1%以下,仅为0.84%。7月成为2009年票据市场运行的一个转折点。7月,央行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在公开市场上加大资金回笼力度,重启一年期央票发行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行,意在回收宽裕的流动性和约束银行放贷冲动。商业银行主动接受货币政策微调的引导作用,加大了自身信贷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开展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的热情,票据融资规模出现负增长,票据贴现余额和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高占比明显下降。
2009年三季度,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同比大幅增长,贴现环比有所下降。当季企业累计承兑签发商业汇票2.4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7万亿元,同比增幅41.18%,环比持平;累计贴现5.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万亿元,同比增幅43.24%,较上季度减少1.3万亿元,环比下降19.7%。四季度,票据市场承兑与贴现交易同比仍保持较高的活跃程度,环比维稳运行,当季企业累计承兑签发商业汇票2.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5万亿元,同比增幅25%,较上季度增加0.1万亿元,环比增长4.17%;累计贴现5.1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幅27.5%,较上季度减少0.2万亿元,环比下降0.38%。2009年三季度,票据融资规模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3个月合计票据融资减少8 262.62亿元,且票据融资余额减量和降幅均呈现逐月扩大趋势。7月,票据融资余额环比下降1 982.13亿元,环比降幅为5.45%;8月,票据融资余额环比下降2 763.63亿元,环比降幅为8.04%;9月,票据融资余额环比减少3 517.05亿元,减少金额较上月扩大753.42亿元,减幅为11.13%,较上月扩大3.09个百分点。
四季度,票据融资规模仍继续下降,但减额和降幅有所减少,3个月票据融资合计减少4 239.51亿元,较上季下降4 023.11亿元;其中,10月、11月和12月票据融资额分别减少2 039.44亿元、1 084.93亿元和1 115.14亿元,环比分别下降1 478.05亿元、954.44亿元和增加30.21亿元。截至2009年12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达到23 850.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 563.16亿元,增长23.66%,在全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5.97%,较上年末上升了0.18个百分点。
2009年,票据市场利率先抑后扬,总体水平较上年下降。随着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年初票据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并在历史低位徘徊。6月以来,受经济企稳向好、IPO重启及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升等因素影响,票据市场利率逐步回升,并于年末处于年内相对高位平稳运行。
二、2009年票据市场的运行特征与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2009年票据市场运行的总体特征
回顾2009年票据市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票据市场受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显著,票据融资增速呈现前高后低回落运行态势。2009年,票据市场受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而呈现不断变化的运行特征,期间票据融资规模增速经历了年初迅猛增长,二季度增速放缓和下半年负增长三个阶段。从全年情况看,年初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支持下,银行承兑签发票据意愿明显增强,票据融资迅猛增长。一季度,银行承兑签发票据3万亿元,占全年累计承兑量的29.13%,为全年票据市场运行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票源;前3个月新增票据融资规模超过1.48万亿,占全部新增贷款4.58万亿元的33%,月均票据融资规模环比增速达到21.2%。其中,1月和2月票据融资规模环比增速分别为32.36%和19.08%,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占比分别达到38.57%和45.5%的年内次高和最高值。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预期和监管压力均有所增强,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票据融资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票据融资增速出现回落。二季度3个月票据融资规模达2 247.70亿元,仅为一季度的15.18%,环比减少了12 555.48亿元,票据融资规模月均环比增速下降到2.16%。进入下半年,央行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开始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商业银行主动适应政策变化,开始压缩票据资产替代成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规模出现负增长。下半年,由于一季度天量票据的自然到期和银行压降票据资产的共同作用,票据融资规模合计减少12 502.32亿元,票据融资规模月均环比增速为-6.75%(见图1)。
2.票据市场交易持续活跃,融资服务功能加强。2009年,无论是在年初票据融资迅猛发展时期,还是此后票据融资增速回落时期,即使是在下半年票据融资规模出现负增长阶段,票据市场交易始终保持较高活跃程度,在各个时期,票据累计承兑量和累计贴现量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见图2),票据市场的融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2009年,票据一级市场签发量保持较快增长,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票据承兑业务,为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用支持。商业银行对票据承兑业务的重视和大力开展为企业信用增级和融资提供了有效保障,其中,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作为票据市场的主要票据承兑方,承兑出票保持较高积极性,为在金融危机中寻求融资血液的中小企业抵御金融海啸的侵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2009年票据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2009年,全国票据二级市场贴现交易量稳步发展,为各级企业和银行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上半年,在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支持下,票据市场参与各主体呈现交、投两旺态势。由于央行信贷规模硬约束的相对放宽,市场资金面总体向好,各银行买票和持票意愿较强。进入下半年,虽然受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微调,市场流动性收紧的影响,银行加大了信贷结构调整,但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各家银行仍妥善开展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继续发挥票据融资成本低、交易便捷等优点,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其巩固在抵御金融风暴中取得的恢复生产发展、解决就业和稳定社会信心等方面的成果。
3.市场交易意愿波动性加大,买断交易趋于下降,回购交易明显回升。2009年,票据市场交易意愿波动性加大。上半年票据市场买方意愿较强,市场交易以买断为主,以中国票据网报价为例,2~6月,代表买方意愿的买断和逆回购的报价总金额合计为31 900亿元,是同期代表卖方意愿的卖断和正回购的报价总金额的2.13倍。其中,买断报价总金额合计为20 478亿元,逆回购报价总金额为11422亿元,分别占买方报价的64.19%和35.81%,买断与卖断报价金额比为1.84∶1。下半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出现微调后,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的收益性,票据市场持票意愿明显减弱,中长期贷款替代票据资产现象普遍,买断交易金额减少,回购交易以其不增加贷款规模的特点重获市场青睐,交易量明显回升。7~11月,买断票据报价金额为10 309亿元,为2~6月买断报价金额的50.34%,在买方报价金额中的占比降至55.95%,买断与卖断报价金额比缩减为1.36∶1。同期逆回购报价占买方报价金额的44.05%,较前期上升11.61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逆回购报价金额达到5 143亿元,占当月全部买方报价的63.04%,回购交易回升势头明显。下半年,中国票据网报价信息透露了当前票据市场的两个重要信息:一是票据市场买卖力量正朝着均衡方向发展;二是回购式买入票据成为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宽裕资金的消化和创收方式。
4.票据市场利率在低位区间震荡运行后出现回升。2009年,票据市场利率可分为在低位区间徘徊和震荡回升两个阶段。上半年,从中国票据网的报价利率变动走势看,买断、卖断、正回购和逆回购四大类票据市场交易利率呈现在低位区间震荡整理的运行态势。年初,受上年末票据市场利率走低惯性延续影响,1月票据转贴现利率继续下探至1.1‰~1.2‰的历史低位水平,并在此区间震荡后企稳。进入2月份,转贴现利率持续小幅走高,从月初的1.15‰升到月末的1.3‰左右。3月票据利率略有回落。4、5月份,票据市场利率仍旧维持低位震荡整理走势,期间转贴现利率重新下探到自年初以来最低水平的1.1‰~1.2‰之间。三季度,由于票据市场买方意愿不强,交易活跃程度下降,加之新股IPO重启和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等因素影响,Shibor等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票据市场利率在有利的金融市场环境下走出了自年初以来在低位徘徊不前的态势,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动向。自6月中旬开始,票据利率逐级震荡走高。7月份,票据利率上升幅度加大,运行至1.7‰~1.8‰区间,至8月中旬利率小幅回落后,呈现横向整理态势。9月下旬,受金融机构信贷规模调控因素影响,市场利率再次大幅走高。经过连续攀升后,与年初相比,买断、卖断、正回购和逆回购四大类票据交易报价利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走势。11月,四大类票据交易报价年利率上涨幅度均超过了50个基点,其中,票据买断利率于12月达到2.0428‰,按年利率计算较年初上升了约78个基点。
5.票据业务监管趋严,商业银行增强票据业务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2009年年初,票据市场规模与交易量大幅上升,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商业银行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大幅增加。年初票据市场的超常规发展引发了市场对其风险和业务合规经营的关注,监管层明显加大了对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倡导金融机构合规开展票据业务。首先,银监会根据一季度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高占比现象对票据融资合规性提出警示,各地银监局对各区域主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风险检查。5月份,审计署发布第3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包括票据融资在内的信贷投放的审计检查结果,警示票据业务存在风险;年末,银监会在《监管信息动态》(第25期)刊发了《票据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系统介绍了业界优秀机构对票据业务风险的分析和防范要点,以及加强过程管理、防范案件的经验总结,供各金融机构参考。
在监管层加大票据业务监管的同时,商业银行加大了票据业务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各票据专营机构严格执行买入票据交易背景的审核标准,加大了对票据贴现、转让流通到托收等各环节操作风险的管控,尤其是严防假票、“克隆票”和融资性票据流入市场。商业银行也提高了票据业务办理标准,健全票据业务防控体系,加大同业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技术交流,共同协作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效降低了票据市场的整体风险。2009年,在票据交易主体合规经营和风险意识普遍增强的环境下,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转贴现交易统一合同文本的使用有所上升,有利于业务办理标准趋于统一,为有效降低票据业务操作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2009年票据市场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整体情况看,2009年票据市场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票据业务经营主体合规经营,维护了票据市场秩序稳定,为企业融资、同业资金周转和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由于票据市场制度尚不完善,在利益驱动下部分机构合规经营意识放松以及受其他复杂因素影响,我国票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原先暴露出来的问题在2009年票据市场发展中再次显现,值得市场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票据市场融资规模的波动性较为突出。《票据法》实施以来,我国票据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现有票据制度下,其具有的信贷业务和资金业务的双重属性使得票据在信贷调控、“熨平”经济周期中发挥着信贷调节器作用,从而伴随着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调整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
2009年,受上年末央行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年中央行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微调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采取了扩张型和压降型票据业务经营策略,在2009年初、各月末、各季末和当年年末不同时点运用票据贴现调节信贷规模,使得票据市场融资规模运行在年内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票据融资规模月环比增速的统计数据表明了2009年票据市场运行的波动性特征(见图3)。2009年,票据市场融资规模较上年增长了23.59%,按各月环比增速计算的月平均环比增速为2.46%,但上下半年月环比增速存在显著差异,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呈现正增长和负增长,其中月均最高增速和最大降幅分别出现在1月和9月,分别高达32.35%和-11.13%,月环比增速的年内振幅高达43.48%,月环比增速的标准差达到11.6%。同时,数据还显示,相邻两月增速落差也较明显,其中2月和3月环比增速落差超过13%,有5次相邻两月环比增速落差超过5%,还有3次超过3%,落差在1%以下仅出现在年末,为0.3%。
图3 2009年贷款和票据融资环比增速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整理编制。
2.票据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倒挂”的背离现象仍值得关注。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宏观经济风险和企业信用不确定性增强,票据贴现业务以其期限短、周转快、风险低、成本收益稳定、同时又能调整优化资产结构的优势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扩大信贷投放的优选,票据融资市场步入繁荣。2008年四季度,票据贴现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导致贴现市场交易价格迅速下跌,转贴现交易价格跌幅超过50%。2008年11月,部分商业银行贴现利率报价已低于4.32%(月利率3.6‰)的再贴现利率,在央行11月27日再贴现利率调整后,仍有部分商业银行的贴现利率报价低于调整后的再贴现利率(年利率2.97%,月利率2.475‰),2008年年末央行再次下调再贴现利率至1.8%(月利率1.5‰)。2009年一季度,票据市场繁荣景象升温,票据利率仍维持低位运行,以至于一度再次跌破再贴现利率,基本介于1.1‰~1.3‰之间,低于1.5‰的再贴现利率近2~4个基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6月,随着央行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增强和7月央行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微调后,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
事实上,上述情形在我国票据市场快速发展中曾有过先例。2005年,票据贴现市场一度繁荣,旺盛的买方需求导致贴现市场交易价格迅速下跌,年内一度跌破再贴现利率,票据贴现年利率基本介于2.2%~2.5%之间,低于3.24%的再贴现利率近90个基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下半年又一轮宏观调控为止。在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繁荣阶段,票据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相背离的趋势,反映出再贴现利率形成模式脱离市场的弊端,也凸显了再贴现利率作为票据贴现利率定价基准的科学性有所欠缺。
3.票据市场的合规发展是监管层和行业自律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我国央行规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时不能承兑和贴现融资性票据,贴现利率不能低于央行再贴现率。2009年,在不利的经营环境下,为完成利润考核和不良率考核指标,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采取做大票据业务规模的做法获得可观收益,同时借助票据业务为降低不良资产的任务减压。当前,银行体系资金充足,内需不足且监管难度加大,票据业务在办理过程中的合规性问题值得经营者和监管者共同思考。一是部分金融机构出于客户竞争和做大票据业务的现实需求,降低了“真实贸易背景”审查要求。由于各地对央行的票据“真实贸易背景”审查要求具体做法不一致,使得票据市场因监管不尽完善而存在融资性票据的可能性。二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以低于再贴现率的票据贴现利率争揽客户。目前票据的贴现利率仅相当于半年期贷款利率的50%左右,所以票据贴现常被银行当做吸引优质客户的筹码,银行愿意将牺牲票据贴现的利润作为换取吸引存贷的一种优惠。三是票据资产快速增长带来银行贷款中信用扩张泡沫的加剧。由于相关制度规定,票据贴现业务纳入银行贷款管理,贴现余额归属于贷款余额。但在操作上,一些商业银行以部分保证金(甚至低于50%)开具全额银行承兑汇票,使企业在银行间所利用的银行信用成倍扩张,以套取贴现银行的资金。四是现在票据市场仍然是条块分割,各银行自成体系,票据市场的繁荣给票据诈骗留下了可钻的空子。银行间信息沟通不便,为各种假票、“克隆”票、变造票提供了生存环境。
三、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展望
(一)2010年票据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发展和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因素复杂多变,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相互交织,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1.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实施及其调整对票据市场的影响。2009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0年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微调力度。
从有利因素来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银行信贷规模短期内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了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的规模空间;而在央行延续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2010年银监会将加强资本监管,这强化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意识,银行将更多地选择较少占用资本的表外项目中的银行承兑业务,这有利于扩大票源和活跃市场交易。与此同时,2010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力度的加大将对银行票据业务的开展带来挑战:一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将加大银行被动调节票据资产资金配置的难度,迫使银行提升票据业务运作技巧。二是央行货币政策微调主要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其市场化的利率交易方式必然会参考包括Shibor在内的主要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从而给银行票据交易利率的定价带来挑战,使票据业务市场风险加大。
2.票据业务是银行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客观需要。2009年,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的超常规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从而帮助中小企业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冲击,为我国经济复苏发挥了无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2010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是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生产,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从银行角度看,在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当宽裕和宏观经济尚未完全摆脱危机风险的环境下,银行开展票据业务能够在增加信贷投放效益的同时控制风险,从而增强盈利。就企业而言,资金成本较低、办理手续相对便捷、流通转让市场宽广和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等优良特性的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获得低成本资金的较好选择。事实上,2009年票据融资的超常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应用带来重大创新机遇和挑战。2009年10月28日,由人民银行开发建设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顺利建成并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迈入了电子商业汇票交易的新时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是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接收、登记、存储、转发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给付、资金清算行为相关的服务,并提供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服务的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
相对纸质票据而言,电子票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一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革新商业汇票的操作模式。二是将财务公司定位为票据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扩大了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三是将电子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从6个月延长至1年。四是明确了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以及赎回的操作方式。五是在票据融资交易和票据结清业务中,引入了票款对付(DVP)方式②。电子票据在上述方面的创新必将对票据市场发展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深远影响,有利于推动票据市场一体化建设,票据市场产品创新和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利率定价能力的提升。2010年是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正式投产运行的第一年,其诸多创新必将为票据市场产品和交易方式创新提供历史性机遇,也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开展带来挑战。
(二)2010年票据市场运行趋势展望
1.票据市场或受政策影响延续调整,波动性增强。2010年,央行在延续适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将加大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并可能会适时传达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预计央行将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采取包括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调整准备金率和上调存贷款利率在内的多种手段对货币政策进行力度更大的调整。因此,作为极易受货币政策影响的票据市场,相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进行适应性调整,商业银行在揣测央行货币政策动向中对票据业务会采取较为谨慎的经营策略,并加大票据业务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作用,从而增强票据融资规模波动的可能性。
2.票据市场供需均衡性更趋合理,回购式交易将有所上升。自2009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微调以来,中国票据网的报价信息表明,票据市场供需双方的买卖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票据市场买断和卖断报价金额严重不对等的情况趋于好转,市场供需关系朝着均衡方向进行调整。二是占据较大比重且不利于规避利率风险的买断式交易有所下降,回购式交易受到市场追捧。2010年,央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执行和动态微调力度的加大,为票据市场供需双方的买卖提供了较为均衡的市场环境,同时结合2009年中国票据网的报价信息,可以合理推测2010年票据市场交易仍将保持如下两个特点:一是票据市场供需更能体现均衡性。二是回购式买入票据成为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各商业银行运用宽裕资金获得收益并规避利率风险的较佳方式,其占交易总量的比重将有所上升。
3.票据市场利率将震荡上升。2010年,影响票据市场利率走势的因素更为复杂,但总体来看,拉动票据市场利率上行的因素占据主动,票据市场利率延续震荡上行的可能性更大,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央行在继续执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将加大力度管理市场流动性,银行资金头寸宽裕程度相对2009年将有所下降,票据买入意愿下降。二是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逐步走向全面复苏后,我国将逐步步入“加息周期”,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将推动各类利率上升。三是公开市场操作仍是2010年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方式。为满足加大货币政策微调的需要,2010年央行票据到期和滚动发行量将明显高于2009年,这必将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并传导到票据市场。
4.电子商业汇票的创新效应将在市场初步显现。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开创了电子票据交易时代。2010年是我国迈入电子票据时代的首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创新特点必将引起票据市场主体的重视,从而产生初步的创新效应:一是电子票据市场交易主体将有效拓展。首先,各家金融机构会认识到电子汇票系统对票据市场的革新意义,从而主动融入电子票据时代,上线应用该系统的金融机构总数将会明显增加;其次,部分条件合适的企业也将会考虑采用电子票据以获得较纸质票据期限更长的流动资金,同时降低交易风险和提高交易效率。二是票据市场交易的深度和广度将得到有效拓展。首先,银行为满足流动性管理,企业为获得期限较长的流动资金,会尝试使用期限在6~12个月的电子票据作为交易工具;其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可以对使用电子票据的企业信用进行连续记录,这将促进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最后,电子票据交易效率优势和更强安全性将提升电子票据交易方式的推广应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人民银行2009年各季度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票据网披露的相关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网站披露的数据整理得出。以下数据如未作特殊说明,来源同此。
②央行牵头开发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电子商业汇票的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央行卖出商业汇票和提示付款业务设计了票款对付的资金清算方式,这一设计参考了证券市场券款对付的模式,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大额支付系统的连接,实现与电子商业汇票相关的线上资金给付,保证票据权利转移的同时,资金同时实现转移,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电子商业汇票的DVP从系统设计层面为控制和防范贴现、转贴现、提示付款等业务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渠道。
标签:票据市场论文; 票据贴现论文; 票据融资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票据回购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商业汇票贴现论文; 贴现利率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央行逆回购论文; 融资监管论文; 贴现贷款论文; 票据论文; 再贴现论文; 融资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