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论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中国论文,理念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65(2006)01-0005-05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统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明确形成和认真落实,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实现这一发展的新水平和新境界,关键在于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意义和时代价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一、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与目标,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理论探索的集成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中国现代化为历史己任的先进政党。党在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即开始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在探索之中尽管有曲折和失误,但是它所开辟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道路,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是不可磨灭的。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心血与智慧,它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作出了重大发展与创新,是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集成创新的最新成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百废待兴、百业重建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即开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可以说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最初具有标志性的探索成果。在这篇重要著作中,毛泽东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等方面,初步探索和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尤其重要的是,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提出了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方法,这就是:统筹兼顾,统一协调。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这篇重要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兼顾、统筹安排”的基本方针。在毛泽东这些正确思想指导下,50年代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在60年代初明确形成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执政不久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能够对我国现代化发展作出如此重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成果,可以说弥足珍贵,当然50年代后期直至“文化大革命”,这种探索也产生了重大失误,我国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历史是一笔宝贵遗产。正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胆略和实践气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期。根据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并完善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内容。这一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发展起点;“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基本路径;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和平与发展”国际条件加快发展的现代化基本方针,等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把全面持续发展作为制定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出发点,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他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来考察,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这些重要思想,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探索和重要战略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探索实践。1995年,江泽民发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概括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十二大关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等,进一步探索和提炼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大价值,是把中国现代化发展放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变化中加以认识和把握,从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开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广阔道路。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浓缩着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思想,同时又作出了集成性、创新性的发展。这种集成创新,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第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准则与状态,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与目标,这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抓住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第五,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把握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条件,这就是充分利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坚持对外和平发展与对内和谐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在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上,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
二、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科学论断,是一个统揽全局的科学要求。我们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本质性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高度自觉地发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指导社会发展上的原则问题。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个问题是判断党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个问题是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而对于如何推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来说,这个问题就是判断变革与发展方向是否正确、过程是否有价值、结果是否有效益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建党的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的根本取向,深刻表明了我们的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建党与执政,首先有个“为了谁”的问题,建设与发展,也首先有个“为了淮”的问题。科学回答和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是端正发展方向、统揽发展全局的重大前提。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从根本上极其深刻地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简单继承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更不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深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人这个主体因素,在指导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它把人作为社会进步的基本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主体因素,为了人这个主体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真谛。
——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一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这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宝贵经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就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十分注重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创造,十分注重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生事物,十分注重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中捕捉、把握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契机,十分注重从本质上发现、保护、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从而在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实践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给亿万人民带来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也是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实现这一本质,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自身利益方面的主体作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作为本质,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深刻坚持和丰富发展。
——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指导发展上的集中体现。
方法论是世界观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正如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绝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3]一般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全面的,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更是全面的,否则,社会就不能进步,就要发生倾斜甚至冲突。辩证的方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之间,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坚持全面地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而绝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抓其一点不及其余。科学辩证法在指导社会发展上的集中体现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统筹全局、兼顾各方,这是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正是具体而生动地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和形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具体而深刻地坚持了事物相互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落实“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体而深刻地坚持了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的科学方法论。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体现;如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体现。世界观与方法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内在统一,蕴涵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精髓之中。
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我国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和谐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和巩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保障。要卓有成效地落实这六个基本原则,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非常具体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
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和社会发展,都首先有一个发展的出发点问题。出发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是否正确,最终决定着发展的效果是否有价值,发展的代价是否有意义。不顾本地实际和人民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盲目上项目,搞规模性扩张,以致形成“数字经济”、“泡沫经济”,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为代价发展那些很难造福于人民的项目,这样的所谓发展,绝不是发展,而是对发展的亵渎甚至破坏,最终必将影响社会和谐进步,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种所谓加快发展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某些决策者、领导者的狭隘出发点:或者是为了谋求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或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所谓政绩。这些现象深刻警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端正发展的出发点至关重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人地位,不仅体现在宪法所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上,而且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人民所享受的各种民主权利,是以人为主体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人民的民主权利又不是抽象的,只有在以人为出发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得以体现和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能否坚持以人为出发点,不仅直接关系着发展能否取得实际的效益,而且直接关系着能否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假如我们的发展不是对广大人民有利而是对少数人有利,不是造福人民而是损害人民,人民的意志在发展中无足轻重,这样的所谓发展势必带来损伤以致侵犯人民权利的严重后果。这正是与科学发展观的性质和要求背道而驰的。我们党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不仅体现了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谙熟驾驭,而且体现了对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高度尊重。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归根到底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发展观,是造福于人民的发展观。
以人为出发点谋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制定任何经济指标,上任何经济项目,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力作为重要前提。(2)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领导者决策的重要依据。(3)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不仅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眼前的实惠,而且要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要使人民群众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要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益和政治利益。只有真正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发展才能有实际的内涵,才能有持久的后劲。
——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以人作为出发点,而且要以人作为主体力量。以人为出发点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具体转化为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现实生活不断地提醒我们,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如果仅仅有少数领导者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有成效,更不可能有持久的后劲。而凡是违背人民群众意愿,只有少数人热衷,甚至引起人民群众反感的所谓发展,绝不可能收到发展的效果,最终只能以劳民伤财作为沉重的代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落实科学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包括“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协调发展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等等,无不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而引起人民群众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在深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中,架起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快又好建设美好家园的桥梁。
依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尊重群众,注重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与创造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志和实践指向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2)依靠群众,注重把发展这个主题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3)保护群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只有切实地把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基础之上,才能持久地维系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的积极性。
——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
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真谛,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价值。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民主法治,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对人民的利益实现有利,是判断发展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放心不放心,是衡量发展是否有效益的根本尺度。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以人为目的加快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1)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既注重长远利益谋求更大发展,又注重眼前利益的维护和实现。(2)把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结合起来,既注重物质文化利益的满足,又切实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真切地感受到主人的权利。(3)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注重发展,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能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标志。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和一切过程,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全部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当从人民群众看得见、触得到的具体事情做起,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收稿日期:2005-12-10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观论文;